二
著名学者、原西北大学副教授、西北历史博物馆馆长、陕西省文化局、文物局副局长兼陕西省博物馆馆长武伯纶先生(1902—1991)在他1979年修订出版的著作《西安历史述略》中讲到:西安碑林是我国历史上较早的保护文物的场所,也是我国保存古代碑石最多的地方。碑林的建置史可追溯到北宋乃至五代和唐末(三次迁置)。并指出:西安碑林正是在保护唐《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02年出版的《碑林区志》记载:西安碑林......形成于唐末至北宋三次迁置唐《开成石经》的过程中,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唐天佑元年(904),将国子监(太学,后为京兆府文庙)并唐石经迁入新城“尚书省之西隅”。北宋建隆三年(972)重修京兆文庙及其中唐石经;元丰三年(1080),文庙、府学迁建于“府城之坤维”;其后元祐二年(1087),唐石经及诸多唐宋碑刻也徙置于“府学之北墉”。(武伯纶先生指:唐末五代和宋代初年的文庙和石经所在,是在今西安社会路一带,不是现在陕西省博物馆所在的文庙旧址。)
崇宁二年(1103),文庙、府学及唐石经等诸多唐宋碑刻一并迁建于“府城之东南隅”,即碑林现址。
碑林之初,或称“碑洞”,或称“碑院”,至明万历年间,始有“碑林”称谓。宋代初具规模的碑林形成后,历代均有整修,金代2次,元代5次,明代3次,清代4次,民国2次。其间,明万历十六年(1588)陕西左布政使姚继可整修《开成石经》,并辑石经字样,刻补97石116面;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陕西巡抚毕沅重新规划改建碑林建筑,整理藏石,分类陈列,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近代最大的一次整修是民国26~27年(1937~1938),它由当时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出面,联合陕西省政府,组成“整理西安碑林工程监修委员会”负责实施,由考古专家黄文弼具体主持,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具体指导,建成陈列室8所、储藏室2所、卷棚3所、碑廊6所以及休息室和大门等其他辅助建筑,基本形成今日碑林建筑格局。整修后,成立了西安碑林管理委员会。民国33年(1944)又以西安碑林和孔庙为基础,接收省立图书馆、省考古会、民众教育馆(亮宝楼)等所藏文物及陈列品,成立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1950年5月,军管会改馆名为西北历史文物陈列馆,1952年11月改馆名为西北历史博物馆,1955年6月改馆名为陕西省博物馆。建国后,西安碑林作为陕西省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更好的保护,藏石大幅度增加。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新建陕西历史博物馆落成开放,原陕西省博物馆于1993年1月易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成为一座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专题博物馆。
三
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占地面积为31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984平方米,陈列面积4900平方米。馆藏据《碑林区志》2002年记载:“现藏自汉迄民国各代碑石、墓志1600余种、2500余石,展出1100余石。”
另据报道,西安碑林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包括书画、罕见拓本等其他文物)11000-12000余件。其中碑石类1600多种,2500-3000方左右。七座碑室及“石刻艺术室”展出730余种、1100余石;八座碑廊、八座碑亭和石刻艺术室展出300余件。(“石刻艺术馆”及四座文物陈列室展出数目未计在内。)
进入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的“
西安碑林博物馆”大门内,一座斗拱繁复的木牌坊,是明万历年间的“太和元气坊“。其南是照壁,照壁外侧有楷书”孔庙“二字;向北过泮池、泮桥、棂星门、至圣门,可见大夏·石马和唐·景云钟。再过东西两庑和七座清代御碑亭,则面对原孔庙大成殿原址的广场。坐北向南、面对广场的那座绿栏红柱、双层飞檐的碑亭,就是著名的《石台孝经》亭。所悬匾额上的金色楷书”碑林“二字,相传为林则徐当年被贬谪新疆、途经西安时留下的手迹。
以卷棚与《石台孝经》亭相连的是碑林第一室。主要陈列著名的、被誉为“世界最大、最重的一部石书和石质图书馆”的唐《开成石经》,114石,228面,记述儒家经典凡十二部。这是碑林最早和最重要的藏品。还陈列与其相关的明刻《石经补字》、清刻《孟子》以及宋、明有关记载开成石经资料的记事碑等。
碑林第二室,书法名碑荟萃。欧阳询《皇甫诞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诸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怀仁集王羲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家庙碑》、《争座位碑》,柳公权《玄秘塔碑》、《冯宿神道碑》,虞世南《孔子家庙碑》,李阳冰《三坟记碑》等,几乎包括了唐代全部书法名家的诸种书体名碑,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书法艺术宝库和殿堂。室内还展有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不空和尚碑》和《梵汉合文陀罗尼真言经幢》等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史料。
碑林第三室,展示着中国书法由汉至宋的各种书体珍贵碑石。篆书有唐《美原神泉诗序碑》,宋梦英《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篆书千字文碑》等。隶书有东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石、《曹全碑》、北魏《晖福寺碑》、前秦《邓太尉碑》《广武将军碑》等。楷书有隋《孟显达碑》,唐颜真卿《颜勤礼碑》《郭氏家庙碑》《臧怀恪碑》,宋赵佶《大观圣作之碑》等。行书有唐孙藏器《惠坚禅师碑》。还有唐代智永《真草千字文》,张旭《断千字文》和怀素《草书千字文》《东陵圣母帖》等草书佳作。
碑林第四室,展示宋至清代书法名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祝允明等人的书迹,以及这时期具有史料价值的碑刻,如明《感时伤悲记》,清《荒岁歌碑》、《平利教案碑》、《张化龙碑》等。还有宋刻《唐太极宫图》残石和《唐兴庆宫图》残石,宋刻《王维画竹》,明刻《达摩像》,清刻《松鹤图》等石刻线画艺术品。暗含诗句的清《关帝诗竹》和《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刻石,颇能吸引观众驻足。
碑林第五室,展示宋至清代修庙、赡学、筑城、开渠等史料内容的记事碑,还有宋刻秦《峄山刻石》和清刻汉《敦煌太守裴芩记功碑》等具有书法和文字学价值的碑石。近年来,清道光《官箴》刻石,也引起了游客的围观。
碑林第六室,展示的碑石以元、明、清文人学士诗词歌赋为主,赵孟頫的《游天冠山诗》,董其昌《秣陵旅舍送章生诗帖》,林则徐《游华山诗》,邓廷桢《文赋》,还有清人马德昭的一笔《虎》、《寿》和康熙帝所书《宁静致远》等书法刻石。在此展室里,有时可看到馆内拓工手工拓碑过程。
碑林第七室,陈列着号称“法帖鼻祖”的西安本《淳化阁帖》,共145石,289面。为清顺治三年(1646),依明万历四十三年兰州“肃府本”,重刻石于碑林,其拓本称“陕西本”或“西安本”。(《淳化阁帖》,是《宋·淳化秘阁法帖》简称,共分十卷,存历代帝王、名臣乃至二王、颜、柳等书家103人,作品420篇。原刻于北宋淳化三年,祖本为木板。肃府本,为明肃亲王以府中所藏宋太祖所赠祖本捶拓的“真本”,翻刻于兰州。)
碑林第二、三室之间,第三、四室之间,第五、六室之间,均有碑廊相接,陈列历代墓志。于右任所捐《鸳鸯七志斋》志和新出土的隋唐墓志中的精品陈列其中。
碑林七个展室以南的西侧,是1962年由陈毅元帅题名的“西安石刻艺术室”。展示着汉唐时期的石刻作品,著名的有唐“昭陵六骏”,被称为“东方维纳斯”的唐·菩萨像,唐·老子坐像,还有形象生动、雕技精湛的汉唐动物雕像如东汉·双兽(亦称辟邪)、唐·石犀等。这些大多是建国后入藏碑林的,在中国造型艺术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东侧,为新石刻艺术馆,展示主题为:“长安佛韵”,分为:造像、安国寺、小型佛像、大型佛像四个部分,展示了西土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历代佛教造像。
西安碑林博物馆除上述展室外,还有四个陈列室。先后有:隋唐历史陈列室、周秦汉历史陈列室和历代陶瓷、青铜器、东汉画像石、法门寺地宫珍宝等临时性专题展览室。博物馆还应邀在国外举办过“西安碑林拓本展”、“西安古都金石拓本壁画展”、“中国黄金时代——大唐文物展》等,誌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进行中外文化交流。
多年来,西安碑林博物馆以自己独有的深厚内涵,不但吸引了中外数以千万计的普通观众,也留下了许许多多中外名人足迹。周恩来、邓小平、陈毅、叶剑英、聂荣臻、彭真、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到过碑林参观和指导工作。各国政要和世界风云人物如蒙哥马利、胡志明、希思、卡特、密特朗、基辛格、明仁天皇、大平正芳、中曾根康弘、李光耀等等也曾在这里欣赏华夏文化珍宝。中外科学界及历史文化和文物考古界著名学者如郭沫若、李约瑟、丁肇中、费孝通、裴文中、唐兰、吴晗、夏鼐、陈梦家、安志敏、李学勤等等或来考察,或多次前来作学术报告。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先后三次到碑林。第一次是1955年5月参加万隆会议后和陈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回国途经西安到碑林参观。第二次是1961年10月6日同陈毅副总理陪同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访问西安,到碑林参观。第三次是‘文革“中的1973年6月10日,陪同越南总理范文同一起来的。此次参观后,周恩来总理对陕西省委负责人讲:陕西文物很多,展室窄小。在适当的时候,新建一个博物馆。
1991年6月,投资1.44亿元人民币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落成并正式开放。1993年1月,西安碑林正式改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成为国内唯一一座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史碑刻和石雕艺术品为主,藏品和陈列体系最为专门化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