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杂谈之十四:御笔、御碑和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八座碑亭
(2019-11-10 14:14:07)
标签:
杂谈 |
|
||
唐代:
二·唐睿宗李旦(710~712)撰并以真书书写的【景云钟铭文】。
三·唐睿宗李旦篆额、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
四·唐代宗李豫(762~766)隶书题额、颜真卿的【郭氏家庙碑】。
宋代:
五·宋徽宗赵佶(1101~1119)撰文并以瘦金体书写的【大观圣作之碑】(宋李时雍摹写,蔡京题额,北宋大观二年(1108)刻立。1962年由陕西乾县移藏西安碑林。)
六·宋真宗赵恒(998~1022)行书篆额的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御制《玄圣文宣王赞并序》。
明代:
七·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的《御注程子四箴》、《御注范氏心箴》、《圣谕张璁等刻五箴》。共三碑,石六。(儒家五箴:视箴、听箴、言箴、动箴、心箴)
八·明思宗朱由检(崇祯)行书(行草)御书《赐杨嗣昌行军诗》。(崇祯十三年(1640)刻立,在第六展室)
清代:
九·康熙皇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62~1722)在位61年。雅好翰墨,尤其喜好董其昌书法。坊间传说:康熙存世的真迹碑石仅三幅。那是不知西安碑林所藏康熙御书有十二幅(三十石)之多:
《千字文》(何嘏摹,四石);
《御书法帖》(六石);
《御书高松赋》(临董其昌,行书,石四);
《古文渊鉴序》(康熙四十九年(1710)刻,草书,三石);
《赐吴赫书》(吴赫,总督川陕、兵部右侍郎。康熙临米芾行书一石,草书石一);
《宁静致远》(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额首“御制”二字篆书,文正书,石一);
《赐佛伦诗》(佛伦,总督川陕、兵部尚书。康熙三十二年(1693)刻立,额首篆书“御赐”二字,文正书);
《赐佛伦诗画扇碑》(康熙御笔,张国忠画,正书);
《水镜堂》(额首钤“康熙御笔之宝”篆印,文正书);
《训饬士子文》(康熙四十一年(1702)刻,存第五展室,正书,石一)。
十·雍正皇帝,即爱新觉罗·胤禛(1723~1735)在位13年。西安碑林所藏雍正御书有:《赐岳钟琪书》(岳钟琪,时任奋威将军,川陕总督。雍正二年(1724)刻碑,额首篆书“御赐”二字,文行书,石一。
十一·乾隆皇帝,即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36~1795)在位60年。西安碑林藏有:《喜雨诗并记》,行书,石一。
除上述唐宋明清时期十一位皇帝御书的二十四座碑石(碑亭2)外,西安碑林博物馆“广场”(原大成殿前南部)还有七座御碑亭,从2000年7月开始对外开放。御碑由北向南,东先西后,分别是:
1·康熙四十一年(1702)《御制训饬士子文碑》。西安碑林“广场”东第一碑亭;
2·康熙四十三年(1704)《御制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西安碑林“广场”西第一碑亭;
3·雍正三年(1725)《御制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西安碑林“广场”东第二碑亭;
4·乾隆十四年(1749)《御制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西第二碑亭;
5·乾隆二十年(1755)《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东第三碑亭;
6·乾隆二十四年(1759)《御制平定回都告成太学碑》。西第三碑亭;
7·乾隆四十一年(1776)《御制平定大小金川告成太学碑》。至圣门外东第一碑亭。
上述碑石,除《训饬士子文碑》,碑文均为左汉文,右满文刻石。
这七座御碑亭,为清时建筑。八角攒尖,单檐八脊全木结构(八根木柱托起屋架),黄琉璃瓦覆顶,朱红色纹格门窗,亭四周有雕刻的石栏栅,等级明显高于府学蓝琉璃瓦覆顶的大成殿等明清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