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课外阅读精品之精美散文60篇(1)
(2009-11-05 12:54:03)
标签:
文化 |
分类: 阅读精品 |
我喜欢出发。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是双脚,还有未来。
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是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仍旧是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即便这样,我依然喜欢。
打破生活的平静便是另一番景致,一种属于年轻的景致。真庆幸,我还没有老。即便真老了又怎么样,不是有句老话叫老当益壮吗?
于是,我还想从大山那里学习深刻,我还想从大海那里学习勇敢,我还想从大漠那里学习沉着,我还想从森林那里学习机敏。我想学着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是的,我喜欢出发,愿你也喜欢。
我还喜欢看书,特别是在夜晚。在书籍里面,我不能自抑地要喜爱那些泛黄的线装书,握着它就觉得握着一脉优美的传统,那涩黯的纸面蕴含着一种古典的美。历史的兴亡、人物的迭代本是这样虚幻,唯有书中的智慧永远长存。
我喜欢松散而闲适的生活,我不喜欢精密地分配时间,不喜欢紧张地安排节目。我喜欢许多不实用的东西,我喜欢旧东西,喜欢翻旧相片。我喜欢美丽的小装饰品,像耳环、项链和胸针。我喜欢充足的沉思时间。我喜欢晚饭后坐在客厅里的时分。
怎么办?愁眉苦脸?垂头丧气?悲观消沉?怨天尤人?骂天骂地?破罐破摔?咬到一个有虫的果子,就愤愤地把一棵树都砍掉?……管用吗?能得到别人的同情吗?即使得到同情又管什么用?《国际歌》里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靠我们自己什么?首先靠我们自己有个好心情。这是个首要的也是个必要的条件,有了这个条件,才有可能迈出第二步,去创造一个未来。
好心情可以伴你飞翔、帮你航行、助你御寒、鼓起你的勇气、树起你的自信,去努力结出命中注定的本来就该属于你自己的那一份果实。
“石头并没有真正的价值,它是一个地方最好的纪念,是金钱也不能买到的。”我说。
在我们的世界,所有的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一个石头、一朵野花、一株小草都是在诉说自己的价值,只是有缘的人才能看见罢了。
一个黑色的石头可能比一张鲜红的缎子更明亮。
一件母亲缝制的粗布衣裳,却比闪闪发亮的新衣更温暖。
一棵林间的小树,有时比娇贵的兰花更令人动容。
甚至连每个人都有存在的理由吧!有些为爱存在,有些为学习存在,有些为生命的美好而存在。
只有一个人确定了自我存在的理由,才可能成为更自信、更深情、更温柔的人。
在生命哲学中,期盼明天和怀念旧日是一块金币的两个面。它们是一回事,只是图案不同。也许青年人更期盼明日,老年人更怀念昨天。
人就是这么有意思,他拿着时间这块金币,却不知翻转过来,把两面的图案都看一看。
从去年开始,股票给国人以深刻的警示。这种刺激在于,今天你买了某种股票,价值x元,过了几年之后,×元变成了××元,财富迅速升值。这个金融界的现象给人的启示成为一个命题:
当年买这支股票重要,还是它现在的升值更重要?
简明的答案在于:当年不买这支股票,就不会有今天的增值。买了股票,不一定都会在今天升值。
但是不买那支股票,肯定永远不升值。透过这个例子,我想说的话在于,今天最重要,今天就是原始股。
今天是你搬来的一块砖,虽然朴素不足道,却垫起了你明天的一段高度。
今天是一件披在身上的棉袄,虽然不够阔气,却能挡住寒气,使你明天不会感冒。
今天是拧开水龙头冲出的清水,可以濯足,可以洗衣,可以变为香茶一杯。
我现在后悔了,为许许多多的“今天”后悔。在灰暗的日子中,灰暗的是人而不是日子。因为在那些日子中,曾有过别人的辉煌。我曾拥有时间,却不知怎样支配时间。今天,我很想粗读一遍《明史》,我想了解一些植物学的知识,我想把古今皇帝与朝代的年表背下来,但我没有时间。我深悔过去没在某一个“今天”中完成这件事。
然而我又悟出,生活的内容,既不能寄托于未来,也不可埋怨于旧日。我们所有的生活,只发生于“今天”。
因而,今天永远是最美好的一天,也是惟一可以信赖的一天。如果没有今天,我们什么都没有了。
今天即使是一个沮丧的日子,譬如阴雨连绵,诸事不遂,也是可庆幸的一天,因为这是你的“今天”。
今天划下了你生命的一道刻痕,所以最好。
当一个好人放弃再做好事,我们又不能狠狠的怪他。人无非是为了活得快乐。而如果每一次帮助别人后,不要说回报,连认同也得不到,这样实在很难坚持。
即使连认同也没有,也不要受到欺负,但“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真是好人难做。
各位好人不妨参考我朋友S的做人宗旨,他只会对好人好;至于衰人,他不会怎善待,当然也不用刻意针对衰人,总之,避之则吉便是。
这并不是实际,而是自我保护。我认为是颇理性的态度,就好比你手上执着有限的种子,而心力、时间也是有限的,因此,撒种的地方应当是肥沃的土壤,而不是寸草不生的石地。其实《圣经》中也有利用不同的土壤来比喻不同人的心。
种子最好变成食物,付出最好要有收成,这样农人才能继续生存。对人好也要有选择性,别把爱心浪费在铁石心肠的人上。
因为,在一般人对“唯美”的解释里,通常会带有一种逃避的意味。好象是如果有一个人常常只凭幻想来创作,或者他创作的东西与现实太不相会。我们在要原谅他的时候,就会替他找一些借口,譬如说他是个“唯美主义者”等等。
而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唯美应该是从自然与真实出发,从生活里去寻找和发现一切美的经验,这样的唯美才是比较健康的。因为,这样的努力是一种自助,而不是一种自欺。
就是说,我们面对现实,并不逃避。我们知道一切的事相都是流变而且无法持久的,可是,我们要在这些零乱与流变的事相之下,找出那最纯真的一点东西,并且努力地把它们挑出来,留下来,记起来。
这样,就算世间所有的事物都逐渐地改变或者消失了,不管是我自己本身,或者是那些与我相对的物象,就算我们都在往逐渐改变与逐渐消失的路上走去了;但是,在这世间,毕竟有一些东西是不会改、不会消失的。那些东西,那些无法很精确地描绘出来,无法给它一个很确切的名字的东西,就是一种永远的美、永远的希望、永远的信心,也就是我们生命存在与延续唯一的意义。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九百年后,我们重读苏轼月夜泛舟的那一篇文章时,会有一种怅然而又美丽的心情的原因了。
我们明明知道那已是九百年前的事了,明明知道这中间有多少事物都永不会重回的了,可是却又感觉到那夜月色与今夜的并没有丝毫差别,那夜的赞叹与我们今夜的赞叹也没有丝毫差别,时光是飞驰而过了,然而,美的经验从苏轼的心里,重新再完完整整地进入了我们的心中,并且久久不肯消逝。
这样的唯美,才是真正的唯美,也是我心向往之的境界。
惟有像花的人,才有资格卖花。
像花的人指的不是美丽的少女,而是有活力,有风采的人。
所以,每次我看到俗人卖花,一脸的庸俗或势利,就会感到同情,想到我国民间有一种说法,有三种行业是前世修来的福报,就是卖花、卖伞和卖香。那是因为这三种行业是纯善的行业,对众生只有利益,没有伤害,可以一直和人结善缘。
可叹的是,有的人是以痛苦埋怨的心在经营这纯善的行业。
我经常去买花的花店,卖花的是一位中年妇人,永远笑着,很有活力;永远穿着干净而朴素,却很有风采。
当我对她说起民间的说法,赞美她说:“老板娘一定是前世修来的福报,才能经营这纯善的行业呀!”
她笑得很灿烂,就像一朵花,不疾不徐地说:“其实,只要有纯善的心,和人结善缘,所有的行业都是前世修来的。”
花是如此柔弱,再美再艳,依然经不起朝来寒雨晚来风。春红匆匆谢了,只剩下满怀愁绪。
花却又是美丽的战士,风雨中尽管渐渐绿肥红瘦,终究不曾低头。
如今的世界,爱花的人少了。当人们为着生计奔波的时候,连自己的生命都抓不住,又有谁会倾听花的诉说?
然而,烦躁的都市啊,请不要忘记,这世界本是镜花水月。一切如花、花如一切。所以,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