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劫修来几相逢

(2009-11-04 08:08:45)
标签:

杂谈

万劫修来几相逢

章登畅

“百劫修来同船渡,万劫修来几相逢”。这是我为德强构思这篇拙作时对《增广贤文》中一句话的引用和篡改。

二十年前一个多雨的秋天,一批出身农家的子弟,在经过严格的考试、考察、体检合格后被国家招聘为三年“轮换干部”。待遇是准商品粮户口,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明文规定只能分配在乡镇工作,不许进城。尽管过去的规定在今天看来有很大的歧视性,我们还是有一种时来运转,金榜题名的喜悦。

那个时期,新干部在上岗之前都要进行很长一段时间的培训,因而我们就以干部的身份第一次住进人们戏称为“布达拉宫”的县招待所。也许是年轻人个头瘦小或者是组织有意磨炼新干部,我们十个小伙子被训导干部安排于一室通铺而卧。这些刚从农门跳出的苦伢仔似乎是一下子从糠堆中搬进米箩筐一样嘁嘁喳喳,吵吵嚷嚷。没有了东西南北的生疏,没有了日月更替的昼夜,沉浸在对美好前程的憧憬之中。十人之中有一个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黑不白,有着普希金笔下那双忧郁眼神的年轻人,始终依偎在临窗的铺位上读着一本厚厚的书,命运的大转折好像在他如水的心境里没有引起微小的波澜。我暗自佩服这人的君子城府,宠辱不惊。在有意地接触中,我知道了他是来自西口区程家公社的王德强,招干前大队支书同情他是一介书生,安排他在队办小学当老师。于是。我从内心感谢我所在大队的支书把本应该属于我的代课教师资格,转赠给了他的亲戚,不然,我是不会手不释卷、发奋自强而参加招干考试的。因为在当时,民办代教也是轻松惹眼的职业啊,难怪人家王德强才显得不张狂呢。在培训班结束时,县广播站播送了一部长篇诗歌《迎接金秋吧——朋友》,激情四溢的表达了新干部喜悦的情怀和对未来的设计,作者就是王德强!这时我才明白我当初的判断是错误的,王德强对新的人生转折也是有过心动的,只是他表达的方式与众不同罢了。自此,我便断定此人不俗;至今,我对西口人感觉很好。

我们共同迎来的金秋是在培训结束后的第三个雨季。德强从县城东部的岩屋乡升任达仁区团委书记,我则是在人口不足三千的小乡双河作了两年半的副乡长。此前,除经常在有线广播听到“本台通讯员王德强报道”外,其它情况一概不知。我的家乡达仁是全县自然条件最差的一隅,客车班次少且不正常,紧急事务要磨破脚板才能进城,农村工作只能靠步行翻山越岭,涉水跨涧去开展。所以我的一位同乡在招干体检时因是个扁平足而白考一次,以高分落榜,使我多年觉得惋惜,这件事也说明那时的干部政策和用人标准是多么严格和公正。德强调达仁工作是我既高兴又担忧的一件事,高兴的是分别多年又能在一起迎接金秋,担忧的是艰苦的工作环境他能否安心和适应。后来的情况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而高兴是自然的了。

自德强作青年团工作以后,达仁河畔的年轻人是象是喝了兴奋剂一样,思维异常活跃,精神格外亢备,他们谈哲学,论经济,谈文学、话民主,读书演讲、曲艺专场、书画笔会、科技讲座、致富竞赛等活动波及乡村,可谓之好戏连台,高潮迭起。时任区委顾问的王俊秀翘起大拇指讲道:“一棵好树苗,栽到任何地方都能生长成参天大树,王团干搅活了达仁的一江春水”。另外,我隐约知道,德强在遥远的东乡有一个牵肠挂肚、甜甜蜜蜜的心上人。

第三次相逢是在那莽莽林海,一片雪白的冬季。德强从达仁调任木王区公所文书,我在区所在地镇坪乡当着乡长。文书在全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既掌握政府大印,又当领导参谋,要命的是必须不停的写很多文章,这些文章一般都要通过领导的嘴巴发表。所以文书的稿子写长写短体现领导讲话的份量,文书的认知能力反映领导的实际水平。而在不久的实践中,木王区的领导工作成绩斐然,在上下左中间普遍反响良好,接二连三的出了几个不大不小的人物。据我所知,德强在木王所写的文章中,唯一的一篇名为《从<上会>想到人才》的随笔没有从领导嘴上发表,不是领导嫌文章短份量轻,而是体裁不符合领导讲话要求,只能发表在《陕西日报》第三版文艺副刊上。

德强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到县委宣传部工作,他是因县委通讯组专职通讯干事出缺而被借调的。几年后,县上为了肯定他对全县新闻宣传所作的突出贡献,给了他一顶永乐区委副书记的挂职帽子。既显示了领导和组织重用人才,又没违反“不许进城”的政策规定,这种一举两得的生花妙笔,只有用人者和被用者才能读懂。结婚后,王德强便有了一个家,美妻娇女得有个窝安置,房子成为头等问题。终于等到了第四批分房,按理他是有资格参与分配的,可是他知道有人对福利房的占有欲比他更迫切,占有的理由条件更充分些,便主动弃权,靠亲朋好友资助买一套比福利房高一倍价格的商品房,在乔迁之前,妻子很大方的为他买了一排漂亮的书柜,精细的布置了一间书房,文友为其冠名为“藏韵斋”。

宣传工作是个对有些人忙得无奈,而对有些人又闲得无聊的事。我从永乐镇到宣传部时,德强已是宣传部副部长。在近五个春秋中,我们留下了共同参与镇安首届板栗节的美好记忆;忘不了苦口婆心发行党报的艰辛;放不下创办小报期刊的执着追求,停不住对重大变革的关注和评说。我们有过对某一问题的探讨和争论,更重要的是收获着对很多有益的宣传活动策划成功后的欢欣,我们共同的完成着神圣而又光荣的使命,迎接着一个个金秋的到来。

德强是一个内向深沉的人,但有时心里也搁不住事,接受一项工作就不停的思考,力求缜密完美,结果给自己落下了一个失眠的毛病,好在他是一个极聪明的人,有效的利用了这段寂寞时光,不断的深入思考,使写作有了创新。近年来有许多杂文随笔见诸各种报刊,在社会上引起一定反响。他的作品立意高远,论据充分,用心良苦,富有教益,以浩然之气,独特之声,融入新世纪的滚滚洪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