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创业指导和就业指导课的反思

(2009-10-25 19:52:26)
标签:

杂谈

对职校、高校创业指导和就业指导课的几点反思

 

            肖 宁 灿

 

摘要:文章认为,职校、高校不宜继续开展现行的创业指导工作,但应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教育。不过这种“创业意识”中的“创业”,其涵义必须是广义的,即“创造出一翻事业”。职校、高校要进行创业意识教育,可重点通过就业指导课实行之。而这类院校要开设好就业指导课,又需要依据其特殊性,分两学期来相对集中地安排。

关键词:创业指导    就业指导课    创业意识

 

开展创业指导和开设就业指导课,不但是我国职校、高校现行职业生涯指导(careers  guidance)的重要内容,而且还实行了数年。因此,有必要对这两项工作进行反思,以吸取经验,总结教训,进而推动职校、高校职业生涯指导的健康发展。

 

 

我国职校、高校现在所开展的创业指导工作,其主要目标是让其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不需要到有关的用人单位去就业,而是能够进行个体经营,甚至兴办企业等。然而,数年的事实证明,尽管许多职校、高校在进行这种创业指导时,花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和才力,但其毕业生毕业后就直接进行个体经营,或兴办企业的成功率却不高,失败的比重可不小。作为职校、高校职业生涯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创业指导,其效果竟是如此,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熟悉我国创业指导发展史的人都知道,这项工作之所以能够职校、高校以及我国社会铺开,与上世纪80年代知青大返城时,让他们进行所谓“自谋职业”取得成功,关系密切。可是,这项工作的提倡者和推动者,却忽视了当时的特殊的经济背景、社会状况和那些自谋职业的返城知青群体、城镇无职无业者群体的特殊性。而如此的特殊性,既为我国当前的经济领域和整个社会所不具备,也为职校、高校毕业生群体所不具备。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里,无论是进入个体经营行列,还是新办企业,要取得成功都非常不容易。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其最大的不同是:当前我国的社会里存在着太多的个体经营户和大量的私营企业,竞争格外激烈。已有的个体经营户和企业中的相当部分,要继续生存下去,均不容易,何况新开业者?大量的事实表明,新出现的个体经营者,新办的企业,如果在资金、技术、经营方式以及别的方面没有优势或某些特殊性,是最容易倒闭的。而刚从职校以及高校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都没有在社会里进行必要的磨练,缺乏必要的社会阅历,让他们一离开学校就成为独立的个体经营者,或者私营企业的老板,有多少胜算?

当前的形势是:职场就是战场。而作为个体经营者和私营企业的老板,都是处于该战场的最前线。以至可以认为,他们乃是该战场上“敢死队”的成员。而职校、高校现在所进行的创业指导,实际上是要把没有实战经验和经历,最多只掌握了一些基本军事知识和技术的新兵,在没有老兵带领的情况下,立即送到战场的第一线,甚至要他们自己组成“敢死队”。试问,这样的一线战士,能有几个人不中弹?这样的“敢死队”,是否就是“送死队”?把职校、高校的创业指导作为其职业生涯指导的一项重要工作,必然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而效果又是如此,值得吗?

职校、高校现行的创业指导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还不限于此,其中,值得一提的至少有:第一,一些毕业生刚离校创业就失败,由于受到的严重打击,就可能因此长期一蹶不振。第二,可能会给一些毕业生的家庭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特别可能使一些比较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第三,过多宣传学生毕业后就自己创业,势必让更多的学生形成只愿当老板,不愿“打工”的不切实际的思想意识。第四,一些专业设置不合理,办学质量有问题的院校,还可能把主要责任推给创业指导以及职业生涯指导工作者,等等。因此,笔者以为,职校、高校不宜继续开展这样的创业指导工作。

 

 

职校、高校不宜开展现行的创业指导工作,不是说社会都不应开展创业指导,不应鼓励人们去创业。在我国的社会,还应大力开展创业指导工作。不过社会开展创业指导的主体,应该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别的相关部门,不应该是职校、高校。而被指导的主要对象,又应该是有相当社会阅历的成年人,不应该是职校、高校的学生。需要指出的是,社会还特别应鼓励那些在事业上已经取得相当成功的人士出来创业,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甚至优惠条件。

有相当社会阅历的成年人出来创业,不管是进行个体经营,还是创办企业,成功的几率都要高得多。尤其是创办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企业(如高新技术方面的企业),有关的成功人士往往更具备条件。成功率高,这不但可以降低创业指导的社会成本,而且还可以增加社会的就业岗位,最终的结果是有利于职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而对职校、高校而言,不去开展现行的创业指导工作,其好处一是可以集中精力来搞好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的其他方面,二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三是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调整自身的专业结构和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等等。

为了有助于职校、高校毕业生就业,政府应该出台一些政策,甚至通过立法来要求用人单位(包括私营企业)每年必须接纳一定比例的毕业生,并制定出相关的奖惩措施。即使对于那些需要极少量雇员的个体经营户,亦可以通过一定的优惠条件,鼓励其接纳毕业生。这么做,一方面是能够较好地解决职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刚踏入从业实践领域中毕业生,也能够得到有经验的人帮带,使其成长过程更加顺利。至于职校、高校中有极少数的的毕业生毕业后,要坚持自己进行个体经营,要自己创办企业等,亦可以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和相应的优惠条件。职校、高校不宜开展现行的创业指导工作,不等同于完全反对其毕业生创业,不等同于社会的创业指导机构不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

笔者还认为,职校、高校不宜开展现行的创业指导,并不是说在教育系统内完全不开展与创业有关的教育。反之,无论是职校、高校还是别的类型的学校,都应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教育。不过这里所说的“创业”,不应该的狭义的,而应该是广义的。这种广义的创业意识教育,是教育学生应树立起“创造出一翻事业”的思想意识,即包括他们毕业进入社会后,不管干什么,都该力图为社会、为单位,以及为个人创造出一翻事业来。

在职校、高校以及别的类型的学校进行上述的创业意识教育,途径是很多的。比如,教师既可以结合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创业意识教育,也可以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创业意识教育,等等。只不过,职校、高校重点通过就业指导课来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教育,更不能被忽视。

 

 

开设就业指导课(或称职业指导课)是职校、高校进行职业生涯指导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近年来,我国的职校、高校几乎是普遍地开设了这样的就业指导课。可是,职校、高校普遍地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并不意味着有关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比如,就业指导课在职校、高校的职业生涯指导中到底是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怎么让就业指导课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等,就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

就业指导课在职校、高校的职业生涯指导中的地位,虽然极其重要,但它毕竟只是这项工作的一个部分。因此,企图以开设就业指导课来代替职校、高校的职业生涯指导的做法,均是不恰当的。职校、高校要进一步搞好职业生涯指导,在认真开设好就业指导课的同时,还需要在平时作好学生的个别指导,开展多方面的咨询服务,等等。

作为职业生涯指导中的一种团体或群体指导的方式,就业指导课与其他的课程相比,是有其特殊性的。就其内容而言,这种特殊性即表现为:就业指导课主要包括了两大部分。一部分可以称为“就业准备指导”部分,另一部分可以叫做“求职择业指导”部分。在“就业准备指导”部分,需要做到的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包括创业意识),指导他们顺应新的学习环境,以及具体地引导和帮助学生作好身体心理、思想道德和知识技能方面的准备等。在“求职择业指导”部分,主要应教会学生怎样选择具体的用人单位,具体的职业岗位,以及让学生知道求职的途径和掌握求职的技能、技巧,防止上当受骗等。就这两个指导部分完成后的具体成果而言,前者是体现为学生能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初步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或计划),并实行之;后者主要体现为毕业生是否找到了比较满意的职业及职位等。

由于职校、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包括了上述的两大部分,所以,把这门课集中安排在任何一个学期,都不合适。而将这门课分散安排在多个学期,行吗?也不太合适。因为安排的时间过于零碎,它完全可能被忽视,受到冲击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笔者以为,把这门课相对集中地安排在两个学期,比较合适。其做法为:(1)在新生刚入学的那个学期,集中安排一段时间开设就业指导课,主要完成“就业准备指导”方面的教学计划。这样的教学计划完成后,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也有利于提高其教育的质量。(2)在学生找工作前的一个学期又集中安排一段时间开设就业指导课,主要完成“求职择业指导”方面的教学计划。这样的教学计划完成后,毕业生的择业就能够更正确,他们的求职也会更顺利。在其他时间,可以采用职业生涯指导的别的方式,与就业指导课相协调,相配合,以便达到更好的效果。

 

说明:该文是提交给中国中国职教学会2008年年会的论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回应一
后一篇:回应二(教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