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图小景形神自足,择焉虽精语焉犹详
(2012-09-04 19:30:43)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体会 |
画图小景形神自足,择焉虽精语焉犹详
——荐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上海市嘉定区中光高级中学
2012.8.23
很早以前读过一篇文章《人生的境界》,知道它的作者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冯先生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概括为四个由低到高的等级,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他说,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而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这种简洁晓畅的阐释,让我对哲学及人生的至高境界充满了向往。
后来又读冯先生的《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这位哲学家眼中的蔡孑民先生是一位春风化雨、兼容并包、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蔼然仁者,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蔡先生那慈祥诚恳、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形象从此留在我心中。而冯先生行文之简洁、从容、纡徐也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空闲时分,常想安静地坐下来,读一读冯先生的哲学著作,直到今天才能如愿,虽然它只是一本“小史”而已。
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于1948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此书出版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六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可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本书没有中文本。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由冯先生的学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成为当时学术界的大畅销书。
冯先生在这本书的自序中说:“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易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此乃肺腑之言也。
这部20万字的“小史”,勾勒出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全貌,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因为它最初是讲义,所以它的语言极其流畅;因为它是由英文翻译过来的,所以它的文字极其符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它是世界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它对当今的读者有极大的意义,不失为一部可以影响人一生的文化经典。
而冯先生却谦虚地说:“本书小史耳,研究中国哲学,以为导引可也。”
读这本书,你可以获得对深藏于心中的诸多疑问的“觉解”,比如:
中国人一向不关心宗教,那么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什么,他们又如何获得超价值体验?儒家与儒教、道家与道教、佛学与佛教是一回事吗?什么叫内圣外王?什么叫知天命?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在哪里?什么叫“致中和”?和而不同,“和”与“同”的区别究竟在哪里?什么叫“道中庸”?什么叫“禅宗”?什么是程朱理学?儒、道、佛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国哲学未来的走向怎样?中国哲学家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与西方哲学家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中国古代山水诗和山水画如此盛行?中国哲学对现代世界及未来世界会有着怎样的贡献和影响?……
所有上述问题,你都能从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得到清晰明确的答案,只要你静心沉潜。
冯先生曾说:“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