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有效性

(2012-09-04 19:19:36)
标签:

杂谈

分类: 课堂点评

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有效性

——兼评上外嘉定实验高中姜丽莉老师公开课《八声甘州》

 

上海市嘉定区中光高级中学  周光珍

2012.5.2

内容提要

一、案例剖析

二、问题诊断

三、改进策略

四、注意细节

 

    2012年3月12日上午第1节,我们听了上外实验高一(5)班姜丽莉老师的公开课《八声甘州》。作为柳永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宋词四首》的第一篇,是指导学生鉴赏宋词的一个重要范本,因此教师的选课很有代表性。同时,姜老师是一位富有教学激情,希望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基本功很好,非常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从教学过程来看姜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还是比较清楚的。遗憾的是教师的教学预期与教学实效尚存在一定距离,教学的重难点没有得到有效突破下面我想通过对她课堂实录的分析,谈谈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问题

一、案例剖析

诗词四首·八声甘州

上外实验高一(5)班  姜丽莉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词人的身世背景 

2 学习移情于景、运用典故、对面落笔、虚实结合来表达情感。

过程与方法

以读带教、比较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词所描绘的意境及词人抒发的情志。

点评:

这个三维目标,教学的重难点还不够明确。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必须对教什么——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了然于心:一是通过意象解读,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意境和情感;二是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以虚写实、借人映己(对面落笔)的写作手法。

对于高一学生而言,鉴赏的重点往往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用什么方法来突破重难点?姜老师试图通过比较、联想的方法来突破。

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如何呢?

教学过程

师:新的一周又来到了,从起床出门起,老师便不断发现新事物:路上第一次见到了隔壁的邻居并和他聊了会儿;来到校门口,见到了班级同学们热情地迎接……那么,今天早晨,你们发现什么新事物了吗?

1:班长剪了个新发型!

2:英语科代表也理了个新发型!

师: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教室后面对了一排老师。

师:对了,今天的课,我们迎来了一些新面孔,他们将与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那么会不会有新面孔的加入,你们忘记如何读词了呢?

生:不会!

师:那么,坐端正,拿起语文课本,一起朗读一下《八声甘州》!

(生齐声集体朗读。)

    点评:

以上从所谓的“新发现”导入,用时很长,跟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什么联系呢?导入不够简洁,跟教学内容关联不大,可以删掉。

师:相对于我们现在所看所读的现代文,古诗词的篇幅总是精炼短小的。它们不可能像现代文写尽景色、说清事情,道尽情感。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体会出作者无限的情意呢?该着重体会什么?

生:意象!

师:那么请找出上阙中词人所选取的意象。

    点评:

假如直接这样导入,该多么干净利落!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

1:雨,霜风,关河,残照,红翠。(教师板书。)

师:那么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来修饰的?

1:潇潇,凄紧,冷落,衰减。

师:洒江天是什么意思?一个“洒”字给你们留下了怎样印象?

生:雨大。

师:因此,“潇潇”是什么意思?

生:雨大的样子。

师:这些意象构成的画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凄凉。

2:衰败,伤心失落。(师写板书。)

     点评:

(1)重要意象不能遗漏:江天、清秋、长江水。

(2)意象和意境的分析要充分、到位(是重点、也是难点,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和体验):

    暮雨:潇潇,从视觉和听觉写出了雨势之大之急。

江天:寥廓、苍茫,反衬个人孤单、渺小。

    清秋:清冷、凄清的况味;

霜风:凄冷,紧迫,内心萧索。

关河:冷落,遥远。

残照:夕阳西下,雨后斜阳,更加凄冷、没落。

红衰翠减:衰败、萧条

长江水:无语东流,可以解释为正衬:比拟的修辞手法,似乎连江水都理解了“我”此时此刻的心境,默默无语,无声无息地向东流去。诗词中,以“江水”写愁,颇为常见,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渐行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等。也可以解释为反衬:“我”此刻的凄凉心境,江水毫无知觉,不理不睬,竟自东流而去,以江水之无情反衬词人之有情,江水全然不解词人内心的愁苦,愁苦更为深重。

在充分解读意象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出意境:寥廓、凄清、冷落、衰败。

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凄凉、孤独、愁苦、伤感。

(3)概括意境和情感的用词不要混淆:

    意境:寥廓、凄清、冷落、衰败

    情感:孤独、凄凉、愁苦、伤感

师:那么所组成的景象,是否让你想起了另一篇词所构造的画面?

1:如梦令。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师:我们总说,一切外物都是心的演化。回忆《水龙吟》作者的眼中为什么看出的都是衰败的、消沉的景象呢?

1:没有知己。

2:没有人理解他,想要为国争战,收复失地。

师:我们说这是一种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愤。那么柳词呢?同样选取了有共同特点的意象,它们表达的情感会一样吗?

1:一样。

2:不一样。

    点评:

    没有深入、透彻地解读《八声甘州》的意象和意境,然后就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进行所谓的比较(事实上,学生对辛弃疾词中的意象的理解也是非常肤浅的、概念化的),结果可想而知,得到的只能是一组空洞的概念,而不是来自文本的真切的体验。

师:咱们来读下阙的第一句。

(学生齐声集体朗读。)

八声甘州  

柳永

……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师:告诉我,柳永为什么心情低落?关键词在哪里?

生:归思难收。

师:原来词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因此,这首词的主题是羁旅愁思的。那你们有没有离家的经历?什么时候?

生:有!小学!初中!军训!

师:是第一次吗?当你离家在外,晚上抬头仰望天空的时候,想不想念家?现在静静地思考,把自己当作词人,一个人漂泊在外,你会如何来抒发思乡之情?请前后讨论,写在纸上,每组一人交流。

(生思考,讨论,动笔写)

(生交流,大多采用直抒胸臆,回忆为主,只有一个同学是借助景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的。)

(以上用时将近10分钟)

师:作者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呢?齐声朗读下阕。你和他写的相同吗?这样写好吗?

1:含蓄,委婉。

师:是不是降低了思乡之情的程度?

生:没有。

师:这就叫做“对面落笔”,通过联想他人,写法含蓄委婉,但情感表达更深刻。(师板书。)

    点评:

学生已经从文本中找出作者抒发的是思乡之情,教师没有紧跟着追问一句“作者接下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思乡之情?”而是将话题一转,“你有过思乡的经历吗?你是怎样抒写思乡之情的?”似乎想引导学生说出“反面落笔”的写法,但花费了大量时间,没有一个学生说得出。教师只好自己提出“反面落笔”的问题。想要深入讨论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起。

如果教师不是这样绕弯儿,而是直接问学生“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写的是什么?学生说:是作者想像“佳人”在家中苦苦盼望“我”归来,思念“我”的情形。这是想像的,是虚;而我自己想念“佳人”是实,作者要表达的是“我”思念家乡、想念佳人的情感。这就叫“以虚写实,借人映己,对面落笔”(明明是“我”想念对方,却想像对方是如何思念自己)。它的好处是,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委婉、含蓄。

补充两个经典事例,加深印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爪泪痕干。

让学生找出诗中“对面落笔”的写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这样本课的两个重点和难点都得到有效的解决,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

 

二、问题小结

教师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比较清楚的情况下,为什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强行”转换教学思路,不恰当地运用了所谓比较、联想的教学方法。

一是在没有充分解读本文意象的情况下,教师“强行”要求学生将《八声甘州》与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进行比较阅读,学生莫名其妙,不知所措;教师的点拨也似是而非,不了了之。

二是在学生已经明了作者抒发的是思乡之情的情况下,教师没有及时追问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表现思乡之情的,而是再次“强行”荡开思路,让学生联想自己的思乡感受和体验,导致“对面落笔”的写作手法,如同蜻蜓点水,一掠而过。

重难点没有突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大打折扣。

三、改进策略

1、指导思想上:锁定重难点不动摇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人文气息,可以挖掘、讲解的内容很多。但是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一定要明确本篇文章、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如何去突破它。要做到有的放矢,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避免兴之所至的即兴发挥,真正做到“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2、教学观念上:突破重难点实为先

    新教师在观念上先要求实,老老实实、扎扎实实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落实好,解决好,不要刻意求新、求巧。刻意求“巧”,往往就会避重就轻,华而不实。“宁拙毋巧”,“拙中求巧”,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天下之巧皆由至拙而来,要打好“巧”背后“拙”的功夫和底蕴,这就是紧扣教学目标,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追求常规课“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朴实和坚实,使学生每一节课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3、课堂实践中:直击要害重磅出击。

在具体教学中,要直击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重锤敲击,有效破解,不要横生枝节,偏离主题,不要绕道行远,做无用功。因此简洁有力的导入设计,深入透彻的文本解读,严谨清晰的教学思路,是每一位青年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四、注意课堂细节

1、应及时纠正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问题:

比如在梳理文本意象时,对学生遗漏的重要意象,教师应及时加以补充,并注意意象的排列顺序。比如“残照”、“江水”等意象。

2、教学语言力求简洁,尽量避免口误

课堂导入谈什么“新发现,新面孔”,既长又无新意,跟教学也没有太多关联。将“直抒胸臆”两次说成“直胸抒臆”,教师竟浑然不觉。

3、板书设计尽量清晰严谨,避免随意和混乱。

板书(原来):

意象:雨  江  霜风  关河   花草  残——凄凉、低落、孤独

情感:含蓄  思乡(深) 联想   对面落笔

点评者板书修改:

意象:暮雨  江天  霜风  关河   红翠  残照  江水 

意境:寥廓、凄清、冷落、衰败

情感:孤独、凄凉、愁苦、伤感——思乡之情  羁旅之思

手法:虚实结合  以虚写实(借人映己、对面落笔)

作用:含蓄、深沉、委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