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贝克街221B,窥见福尔摩斯居所

标签:
英国福尔摩斯神夏伦敦旅游 |
分类: 带孩子旅行:欧-美-大 |
各有各忙。送妹头去了营地,我转身就进了地铁,坐车往城里溜达。不是什么著名景点,都是第一次因各种原因没去的地方,我称之为“查缺补漏”。(刚开始不知道,慢慢摇40分钟地铁从温布尔顿进城,后来发现如果坐火车,直接到市中心才20分钟。)
心怀的这份激动,从贝克街地铁站就开始了。
没错,第一个要补漏的是福尔摩斯博物馆,也就是小说人物大侦探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的住所——神秘的贝克街221B。其实,现实世界中是没有221B这个地址门牌的,不过这是妥妥的英国人风格,9又四分之三月台不是也生造了一个出来嘛。
到时,大约是早上10点,看到街上的队伍不算长,心里还窃喜了一番。笃定地先去游客中心买票,然后慢慢走去队尾。排在我前面是两个中国留学生。
半小时过后,目测不过数十人的队伍几乎纹丝不动,这才慌了神。怎么?是博物馆很大吗?——听说很小啊。那一定是福尔摩斯迷们由衷地喜爱,使得拍照留影的时间过长吧。探头探脑地望向前方,观察下来,分析大概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参观体验,并不是一次性放人入内的,而是限定时段内场地人数,分批次放人入内,所以造成了半小时内队伍都没有任何变化的局面。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随着可利用时间不断减少,距离放学的时间越来越近,心中默默盘算着如何调整今日行程计划,砍掉哪个,改期哪个,才能不耽误接妹头。我估算了下,每次大约放进去20人左右,轮到我大约是4-5个方阵以后了。
靠着心中的一团火支撑,默默回想刚看过的神夏剧情,在贝克大街硬生生地排了将近2个小时,站到两腿发直,方才迈进福尔摩斯博物馆的小门。其实更熟悉的是小时候看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但卷福的神夏带火了这地方。顶着神剧《Sherlock》的光环,引得粉丝如潮而至,这放在八年前,压根都没有什么游客,哪像今日之盛况,天壤之别啊。
终于在将近2小时之后,12点左右,我得以被允许进入博物馆内参观。迎接我的不是房东哈德逊夫人,在门口有维多利亚时期的警察或是女仆装扮的工作人员,指引游客们从狭窄老旧的木楼梯上楼,也会帮忙拍照。
这是一间收藏有关福尔摩斯物品的博物馆,成立于1990年。但在一众福尔摩斯迷的眼中,这就是福尔摩斯和华生的住所。进入门内,一股浓浓的维多利亚时代风格扑面而来,仿佛一脚踏入了时空隧道,我抑制不住的激动,不停按下相机快门,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一方面像是2小时排队的报复性反弹,一方面更是在和小时候的自己对话,忆起捧着我爸爸书橱里泛黄书页的柯南-道尔《福尔摩斯》读得津津有味,霎那间几乎要飙泪。
整个纪念馆按照小说中的情景来布置,完整还原了福尔摩斯的起居室和卧室。每一个细节栩栩如生,仿佛福尔摩斯曾经生活在这里,他标志性的用品包括旧烟斗和猎鹿帽,都整齐地摆放在会客厅的小茶几上。我脑海里是一部部的小说故事,尽管记不真切了,但感觉依旧存在。
我就像是前来拜访福尔摩斯和华生的客人,端坐在面对福尔摩斯的丝绒椅子上,华生医生在一旁站立,福尔摩斯抽着烟斗,一言不发,细心听我陈述案情。在我的身后,是福尔摩斯进行研究的工作台一张,不少玻璃小瓶,还有一组金属放大镜(显微镜?)。靠着桌子的是一把小提琴,福尔摩斯可是拉奏小提琴的高手。
正值夏日,壁炉没有生火,火钳树在一旁,它在《斑点袋子案》中出场过一个片段。而烟斗,更是伴随着福尔摩斯的生死而存在的道具,著名的台词是“让我临死前抽根雪茄吧!”这里的一切道具或者说生活用品都在小说中出现过相关的描述。
会客厅里的书桌上摆放着当日的报纸,大侦探从报纸上获悉的很多案件,然后有预见性地等待上门请求帮助的客人;在实验室里,散落着实验仪器,还有带颜色的药水。一切细节逼真到你不能不相信他的真实性。
来到福尔摩斯的房间,物件排列整齐,特别是床上的皮箱里,惊现一副铁铸的手铐。这么一位才华横溢的大侦探,素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凭借蛛丝马迹的分析能力来断案,推论出惊人的结论,所以这个房间所展现的一切值得细细寻味。
二楼是华生和助手的卧室,陈列的是个人物品。在三楼更有一些人物蜡像来展示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如同案情再现,熟悉小说故事的,一定很容易辨认出来,让人身临其境。比如,《血字的研究》、《斑点带子案》、《四签名》、《驼背人》等,即便知道蜡像是假的,但看到断手什么的道具,还有上方伸出的一只手,也是有点小颤栗哦。
“My Dear Watson”(我亲爱的华生)是福尔摩斯常常挂在嘴边的称呼,华生大概是福尔摩斯唯一能够对着坦白心声的一个人了。
忍不住想起柯南道尔小说《最后一案》里的最后一幕,在莱辛巴赫山谷瀑布间发生的格斗,福尔摩斯和莫里亚蒂纵身跌下深渊,故事在此画上终止符,华生在浓雾中不知他的生死,遗憾、惋惜、不甘、不信......这样安排的结局引起了读者们的强烈不满,这也成为了福尔摩斯迷们的永远不解之谜。
逗留了大约半小时,便差不多看完了,除非你是要细细阅读每一份文字资料。下了楼,便回到刚才买票的纪念品店,经过一番刺激之后,不带上一两件纪念品回去,简直无法平复心情,这样也能令这份回味更加绵长。
“虽然他的思想方法敏锐过人,有条有理,着装朴素而整洁... [他]把烟卷放在煤斗里,把烟叶放在波斯拖鞋顶部,而一些尚未答复的信件却被他用一把大折刀插在木制壁炉台正中...他最不喜欢销毁文件...这样月复一月,他的文件越积越多,屋里每个角落都堆放着一捆捆的手稿,他决不肯烧毁,而且除了他本人外,谁也不准把它们挪动一寸。”
之后,争分夺秒地去了V&A,大为惊艳。匆匆在馆内走了一丁点。惊叹于这种浩瀚无垠,伦敦顶级的博物馆不少是免费的,留待下次造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