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西班牙人来之后...

标签:
利马旅游秘鲁 |
分类: 两个人的旅行:亚非拉 |
到了秘鲁,基本上就是看两样东西,确切地说是,两种文化(或文明),其一是西班牙人的殖民文化,其一是原住民的印加古文明。在利马这座后来修建的都城,铺天盖地的都是当年西班牙人入侵所带来的文化,而印加古文明被迫退守到很偏远的高原山区地带,甚至有着高山阻隔也无法完整保留的祖先印记。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西班牙入侵者手段极狠,对印加王室几乎是斩草除根,这个手法跟沙俄摧毁蒙古精神有点类同;二是天主教的点滴渗透,让绝大部分的秘鲁人都追随了上帝,这属于柔和政策吧;三是西班牙殖民者不同于英国殖民者的种族清洗,他们没有赶尽杀绝,而是留下来,与原住民通婚,以至于我们现在看到的秘鲁人多为混血后代。[以上观点若有不当欢迎探讨指正]
利马有两座天主教堂值得一看,La Catedral 和 San Francisco,简单来说,这两座教堂的特点就是为殖民者歌功颂德的建筑物。我们所住公寓距离市区中心不远,四人拦下一部出租车,径直往武器广场(Plaza de Armas)而去。等红绿灯的路口,隔壁公交车司机友好地冲我们招手。天公虽不作美,却毫不影响我对这座陌生城市的好奇之心。
武器广场周围都是标志性建筑,除了La Catedral大教堂外,还有插着国旗的总统府和市政厅,他们共同见证了不少重大历史性事件的上演,这其中便包括1821年秘鲁脱离西班牙殖民统治宣布独立。广场的主打色是明亮的黄,似乎所有南美洲国家的人民都有着像黄色一样的鲜明个性,不知道西班牙在植入宗教信仰的同时是否也植入了民族性格。
此时,一大拨身穿校服的学生正过马路,朝我们的方向走来,目标很显然和我们是一致的。为了避开汹涌的参观人群,我们随即闪入了大教堂旁敞开的一个侧门内。精致的木楼梯和华丽的玻璃天花立刻吸引了我,这里是Palacio Arzobishpal,利马大主教的住所。其著名的摩尔式(Moorish-style)阳台是一大特色,而室内房间则陈列着不少精美的宗教雕像和用品。
利马的征服者(这是胜者为王的称法)和创建者Francisco Pizarro建造了La Catedral,自1758年大地震以后,曾重建多次,才为今天所见的模样。这座教堂宏伟壮观,正面对武器广场,但无论站在哪个角度都很难收录教堂全景。
每隔数步的铁栅门后,教堂内华美到极致的种种圣母的雕像和超出想象繁复的背景装饰,令人惊叹不已。只轻轻一眼,就深深沦陷其中。没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精雕细琢,以及时光的沉淀,何以能够做到如此工夫。这是单纯从审美角度来说,若果从宗教的角度来看,这些过于追求极致的奢靡,恰是导致当年令罗马教廷走向分裂的一个原因,也是今天的新教(福音派?)所不齿的天主教劣迹种种。Francisco的尸骨存放在此,已被尊奉为“Sant”,参观者顺着石棺抬头向上望去,便能见到描绘征服者携168人登陆的巨幅壁画,为征服者大唱颂歌的背后是印加原住民道不尽的苦难。
曾经和朋友讨论文明对文明的入侵,现实始终是残酷的,无论先进技术取代落后技术,还是以经济或武力的形式殖民。教堂内展示了一幅帝国历任帝王画像,一开始都是印加人,到了后来,变成了西班牙人。我对这样的“顺理成章”感到惊奇,自然也明白历史由胜利者书写而成,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在秘鲁历史上民众能够接受一位日裔成为他们的总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