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闻不如一见--剑桥

(2010-04-28 23:04:43)
标签:

杂谈

分类: 和小伙伴的旅行:国外

离开英国之前,尚有一日空闲,计划伦敦周边一游,但去哪儿始终悬而未决,伦敦周边景点资源丰富。

在闻名遐迩的古代文明“巨石阵”与剑桥(Cambridge)和牛津之间作出抉择,是很艰难的;而在剑桥与牛津之间再作进一步抉择,反倒容易了。原因很简单,也恰是它们的一个主要区别:剑桥--城在学校中,牛津--学校在城中,想来剑桥更加有趣。

为了剑桥,特地重读了徐摩摩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那时Cambridge仍译作“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剑桥火车站让我们再次见识了警方的严格检查,所有乘客仅能从惟一的出口通过,被警犬嗅出名堂的人被带入单独的帐篷内,配合警方作进一步详细搜查。恰逢剑桥的800周年庆典--“800 years of innovation”,街道上充斥着奇装异服的人,也许是彻夜狂欢的学生。

 

我们到达的时候,有一场期末考试正在国王学院内进行,游客一律被阻挡在大门外。这所学院的明显象征记号便是极为醒目的都铎玫瑰,代表都铎王朝的统治。国王学院于1515年竣工,当时在位的国王是大名鼎鼎的亨利八世,学院外墙有他的雕像,高高在上,俯视莘莘学子。剑桥与牛津相似,最早也是研究神学的宗教学院,后来有一批学者脱离牛津大学,来到剑桥,带动这里学风渐浓。我们的大诗人徐摩摩在1920年10月—1922年8月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饱含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带着遗憾,我们前去游览国王学院礼拜堂(Chapel),这里常年对外开放。这里非常华丽精美,是中世纪后期英国建筑最重要的典范,整整花了70年才完成,尤其以扇状拱形天花令人为之惊叹不已。礼拜堂的玻璃窗不逊色于意大利的教堂,巨大的管风琴屏风将礼拜堂一分为二,前端是门厅,后段则是唱诗班。国王学院极具学院风派,绿树成荫,大草坪则只有德高望重的教授方能走在上面,其他人,自觉绕道而行。

 

这座大学城里,有熙攘热闹的街区,也有幽静无人的小巷,徜徉在古老建筑中,既有18世纪的日晷,又有17世纪的金色大钟,如此的读书环境,历史和未来都那么容易亲近,应该只要是读书人都会羡慕的吧。

  

碰巧社区游行庆典,各色人等扮啥的都有,华人也是其中的一份子,敲锣打鼓跟逛庙会一样,能在国外看到那么齐全的少数民族服装,相当有趣。

 

关于划船,我们也很是热烈讨论了一番,结论是还是走桥吧。看起来颇有些难度,特别是有一个人必须站在船头,撑杆掌舵。不撑船的话,就怎么也绕不过重重“封锁线”,剑桥的桥真的很多。河叫作“Cam”。在一座学院的后院踮起脚尖,远远地望一眼叹息桥,换得我们的一声叹息。然后,挑一座桥,故作深沉状,挥一挥手罢,不带走一片云彩。

 

回到伦敦市区,为了庆祝Steven夫妇终于完成艰苦卓绝的考试,我们约好一同聚餐。好客的Steven不远千里穿过整个伦敦市区,来酒店接我们,然后再不辞辛苦地在伦敦最交通高峰期,把我们运送到泰晤士河原码头的一座驰名中餐馆吃饭,接着再回家把夫人和妹妹接出来。堵车的惟一好处是,我们可以把未能踩到的景点一次过一遍,比如海德公园、Ritz酒店、现代艺术馆......在爵士乐的围绕中,窗外是河景,大家伙热热闹闹地大吃了一顿特别好的中餐。好多菜,那个感动啊,我就记得那个螃蟹正正摆在我面前,我吃了个痛快!!吃完将近半夜了,Steven还把我们很负责任地送回了酒店,为了让我们欣赏伦敦夜景和了解英国文化(饮酒),特地绕行了伦敦西区(west of london)。(Steven,再次表示感谢啊!!同行的姐妹一致表扬你非常非常gentlemen,在伦敦多得你和小小蔡照顾了。回深圳再请你们俩吃饭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0年4月27日
后一篇:别了,英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