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一个人旅行:国内 |
本来此趟打算悄不吱声地潜入北京,又悄不吱声地离开北京,开一天的会能有啥好说的涅。
但是,一个偶然,被我知道了“兔爷儿”的存在,我就决定广而告之一下下了。
王二,北京人,即三代都是京生京长,东城区人士。四年大学没白同窗,对我老的到来那是表示了莫大的欢迎啊!我老这几日口味乏,想吃清淡的,王老提议去国子监吃斋菜。且不论国子监这条街多么地风雅,“文武官员至此下马”,代表了对知识的秉礼尊重。光是这条幽深几许的长街,参天槐树相连成荫,已经让我十分欢喜。这斋菜吃得如何不甚重要,重要的是在一个典型北京人的介绍下,我老第一次认识了“兔爷儿”,对于我而言,莫大的一个收获。
国子监成贤街,幽僻的街巷,一尊骑虎的"兔爷儿"把守在一间普通的民宅前,檐下门楣牌匾上"盛唐轩"三个大字。多亏身边这位老北京的轻描淡写,“兔爷儿”的形象呼之欲出,换了我一个人,会懵懂而越门不入,生生错过这么好的艺品。“兔爷儿”是老北京的玩意儿,这门手艺在唐家传承了百余年了。“这原本是清朝军中士兵调节枯燥的消遣,在唐家人手上却"扎"出了生机和文化,到民国时期,"绒布唐"、"耍货儿唐"的名号在京城里渐渐地叫响了。”
我细细研读了下关于“兔爷儿”的传说故事。说的是很久以前,京城里忽然闹起了瘟疫,几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么药也不见好。月宫中的嫦娥看到人间烧香求医的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到人间去为百姓们消灾治病。传说玉兔或骑虎或驭鹿,用红白两种药饼为百姓除病,治好了很多人,后来返回广寒宫。百姓感激他,尊称他为“兔爷儿”。旧时每到农历八月十五,家家都要供奉他,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感谢他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
我挑了一个“兔爷儿”,大兔脸着人衫,脸白白胖乎乎,耳长支愣着,骑坐于老虎背上,身后插着旗,几分威风几分可爱。王二说了,在他的小时候,姥姥就从庙会给带“兔爷儿”回来。还有“毛猴”,是用蝉蜕和玉兰花骨朵制成的,颇有人形。
走时,恰巧遇见年过8旬的老艺人被家人搀扶着出来闲坐,已经老态龙钟,步履艰难了。这门手艺还能传世多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