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两个人的旅行:亚非拉 |
2008.10.3曼德勒
在缅甸,绝大多数人笃信佛教。虔诚的佛教徒把修建佛塔看作一生中最大的善行。《缅甸岁月》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英殖民时期的曼德勒。其中的人物吴波金为了洗却生时所犯下的罪孽,也盘算着修建几座镀金的佛塔为自己化解,不至于下辈子投胎转世时变成动物或者女人。文中如此写道,“即使死后,他的成功亦可得到延续。根据佛教信仰,生前做坏事的人,下辈子会投胎变成老鼠、青蛙,或者其它什么低级动物。吴波金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自然想要躲过这一劫难。他要把人生的最后几年时间花在做善事上,如此一来所积的德,就足够抵消以前的罪过了。很可能,他做善事的表现形式就是建佛塔。建四座塔,五座、六座、七座——刻有石雕,外层镀金,还有随风而响的铃铛,每响一声就是一次祷告。”
曼德勒市区内的景点主要是马哈木尼佛塔、曼德勒皇宫和曼德勒山。时间有限,三选其二,取前者二。为了节省开支和时间,我们包车往返。尤其兴致勃勃地尝试了下当地特色的蓝色出租车,有点像小型人货车,后面的车厢摆两条长凳,一边坐俩,在四周汽车尾气的笼罩下和沙尘的弥漫中欢快前进。
在皇宫附近,有一座全缅甸最有名的寺庙,寺内有一尊全缅甸最有名的佛像,可能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看守森严,女人被视为污秽之躯,严令禁止靠近中央的圣坛。我和小勤刚刚走近而已,就有看护人示意我们退后,我们只能隔着围栏瞻仰佛像的尊容,更多缅甸妇女则在佛像前的走廊席地而坐,双手合十,低眉顺眼。而男人们可堂而皇之地亲近佛像,普天大众对他的尊敬程度已非一般,花钱买上几片金箔,毕恭毕敬地一点点贴到佛像身上,虔诚如同将鲜花和清水敬献给佛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那么多的金箔层层叠叠,以至于如今的佛像除了面庞按规矩不允许加贴金箔以外,佛像身上每一处都好像堆积了金莎巧克力般,原本的模样被彻底覆盖,整个独室显得金光灿灿。
“如果皇室的星象顾问建议搬迁宫殿,皇室就会像移动象棋旗子那样搬迁。”1861年,旧宫从阿玛拉普拉拆迁到此,二战中该皇宫被夷为平地。现在人们看到的曼德勒皇宫则是二战后原址重建的,而且由于经费问题,直至1975年才正式开工,门票包含在10美金的通票里。皇宫的外区属于军事管制地带,查验门票的时候,有荷枪实弹的军人把守,游客只能允许从东门进入。宫闱之高深莫测,纵使缅甸国力稍逊,这个曾经作为最久首都的所在地之上修建的皇宫,仍不失皇室的威严和气势。大殿也算金碧辉煌,内殿是典型的尖顶翘檐的木质建筑,红黄相间,饰以精美的木雕,或者铺上细幼的碎玻璃拼花图案。人不多,显得清幽僻静。有红袍僧人总是搭讪,甚至一路跟行至登高塔,奈何我心情不佳,一概懒理。皇宫外的护城河四角上都有宝塔顶的建筑,类似故宫的角楼。
中饭后仍有空余,从guest house步行去几个街区之外的曼德勒电信局和邮局例行办“公事”。
搭乘下午4点多的航班回仰光。不大的曼德勒城,机场离市区竟有45公里之遥,我们不得已早早就出发赶往机场。一路上我昏睡不醒。车况、路况和司机况都不属上乘,好歹见识了下空空荡荡的新的国际航站楼,候机厅惟一的商店售卖食物饮料,Lime Juice物美价廉,值得一试。
回到仰光,恰逢珠宝展开幕,住宿突然变得紧张,价格也上扬不少,颇费了些周折,才按LP索骥,在中心区司雷塔附近找了一家guest house住下,不远的昂山市场早已关门谢客。
晚餐吃得甚为开怀,guest house引荐的一家餐馆,为台湾人所开,娶了缅甸的女人为妻,经营有道,尤擅日本料理,台湾料理反而不是主人家的强项,据称老板以前在老爷餐厅干过,让人一阵唏嘘,那可是高级法餐馆啊。这样的大厨烹制的菜肴,自然大受我们欢迎,一扫而空,连叹大材小用。
这个家庭式小旅馆的夜晚,那可真是原生态的一晚,蚯蚓啊什么的统统出来迎接远方的客人——在缅甸的最后一夜,夹杂着不舍和归家的情愫。
http://static.doyouhike.net/files/2008/12/07/a/a325d48535d2413a765e4b884fdcca55.jpg
上图:马哈木尼佛塔外卖的鲜花;正在专心致志贴金箔的男信徒们;只被允许停留在通道上的女性,里面金光闪耀的便是不允玷污的佛像。看见许多妇女带上饭菜、鲜花以及清水,放在面前的地板上或者请男性送离佛祖更近些的位置,内心默默地念上祈求佛祖保佑的话,极尽虔诚。
曼德勒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