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襄樊游览观光,我是大家此次襄樊之行的导游小杨,预祝大家此次旅途愉快!
鹿门山,原名叫苏岭山,位于襄阳市东南郊,汉水中游,襄阳城南约15公里处东津新区,距市中心20公里,系大洪山余脉,与襄阳市襄城区、樊城区和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古隆中隔江相望。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

早在东汉建武年间(东汉初年),传说,光武帝刘秀,带领侍中郎习郁,巡游苏岭山附近一带。夜间,君臣二人同在夜间做了一个同样奇怪的梦,梦见苏岭山神前来护驾,旁人推测这事机箱的象征。刘秀遂封习郁为襄阳侯。令其在此建造寺庙以做纪念,习郁到任后,诏令督工,建修寺庙于苏岭山上,竣工之日,又令工匠雕石鹿一对,卧置寺门两旁,寺庙故称鹿门寺,苏岭山自此易名为鹿门山。营建殿堂数百楹,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而香火不衰,成为全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和文人雅士的集聚地。西晋改名为万寿禅寺,唐复名鹿门寺。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皆栖隐于此。明景泰年间(1450~1456),在此建“三高祠”,并供其像,以示纪念。明末毁于火,清初以来,屡有修废。现保存有石鹿、龙头喷泉、瀑雨池、天井、大殿等古建筑和碑刻。
刘禹锡曾说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话说得太精辟了,山因名人名,林从山水秀。汉代高士庞德公、唐代诗人孟浩然、皮日休曾隐居于此,史有“鹿门高士傲帝王”之说。泰始皇传孙泰丰曾屯兵霸王山。水镜先生司马徵,卧龙先生诸葛亮,一代诗仙李白、王维、米芾、曾巩等历史文化名人曾经在此驻足、流连,并留下了不朽的诗作和胜迹。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曾发出“不踏苏岭石,虚作襄阳行”的慨叹。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不愿出仕为官,为躲避骚扰,借上山采药之机,携家带口隐居鹿门,从此后,鹿门山就成为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劈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性质的别业,所以曾做一首诗名为“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是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盛欢,恰逢孟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夜归鹿门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挣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鹿门寺初建时规模宏大,秀丽壮观,历代名僧常来主持佛事,唐代名僧处贞、丹霞、宋法灯禅师主持过鹿门寺。北宋政和年间最为兴盛。鹿门山群峰环峙,林密石怪。东汉末年,襄阳名士庞德公携妻入山采药不归,盛唐著名诗人孟浩然、皮日休、张子容、白云先生、王迥等都曾在此地隐过。全国各地不少名家才子到此相机聚,成为当时的一个文学艺术交流中心。自唐以来,留下众多的瑰丽诗篇。
鹿门寺
唐五代裴
鹿门山上寺,突兀尽无尘。
到此修行者,应非取次人。
鸟过惊石磬,日出碍金身。
何计生烦恼,虚空是四邻。
鹿门寺兴盛时,有佛殿、斋堂等房屋500余间,传说“骑马关山门”。后几经损毁,1980年始逐步修复。现有与佛寺相关的景点鹿门牌坊、八角井、天井、暴雨池、龙头池等等。鹿门寺环山临水,山涧幽深,林木苍翠。汉末名士庞德公不受刺史刘表数次宴请,携家登鹿门山采药;唐代诗人孟浩然宦场失意幽居鹿门山,吟咏山水自得其趣;晚唐文学家皮日休也曾幽栖鹿门……因此,世称“鹿门高士傲帝王”。

后人曾建许多纪念性建筑,现存“庞公制药洞”、“浩然亭”、“三高祠”(塑庞统、孟浩然、皮日休像)及宋、明、清碑刻百余块。鹿门山及附近岗峦,共建有“山门翠微”、“诗家遗风”、“鹿门隐居”、“沙丘点后”、“香炉秋红”5景区32景点。游客从襄樊市出发,若乘游艇可沿当年孟浩然夜归鹿门之水路登山;若乘汽车则一路坦途,穿襄阳新城,跨两河在桥,观赏群山起伏的鹿门寺风景区。
足踏鹿门山,山泼黛,水嵌蓝,翠相挽。绕过寺庙,拾级而上,半壁岩石突兀悬在山腰。竹枝、荆条、葛藤密布四周。绿色的苔鲜、水草挂在奇形一转异状的钟乳石上。一片水帘,万颗珍珠,汩汩坠入池中,发出银珠落玉盘般的声响。这就是名扬四方的“暴雨池”。鹿门山不仅以暴雨池、天井、八卦池、龙头闻名八方,更为神奇的是这四大景顺山势而下,自然排列,四点成一线。遥想当年,寄望未来,踏着孟浩然常走的山径,得得上山,尽情品味“竹露滴清响”的妙境,可别有一番情趣。
目前,鹿门寺已修葺一新,并有庞德公采药栖身洞、孟浩然亭、伏虎亭、望江亭等16个景点。此处环境优美,群山环绕,清泉涓涓,周围的森林面积2600余亩,森林覆盖率92.5%,已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周围的森林面积2600余亩,森林覆盖率92.5%,怪石林立,境内鹿门山、霸王山、香炉山、李家大山和狮子山五峰叠翠,体势巍峨,绿海婆娑,烟树葱笼,沟壑纵横,泉水潺潺,人文史迹星罗棋布,五大名峰延绵起伏,呈环状分布,自然景观美不胜收。显现出一道道奇异的旅游风景线。自然景观景点达30余处,著中景点12处,集“奇、险、幽”于一区。蜿蜒东去的汉水中占地15平方公里的沙洲--鹿门滩,与鹿门寺南北呼应,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山、水滩自然风景画。鹿门寺处在北亚热带湿润季风型大陆气候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15--16度,无霜期220天--230天,境内四季风光如画,阳春、山花烂漫,鸟语花香;盛夏,绿树成荫,泉水潺潺;金秋,漫山红遍,层林尽染;隆匀,银装素裹,冰清玉洁。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繁衍了多种植物,拥有植物78科,157属,223种,珍贵药用植物22种,动物17物,鸟类有16种,乔、灌、草层次明显。实属旅游、休闲、度假之胜地,是人们“回归自然”的理想场所。鹿门寺初建时规模宏大,秀丽壮观,历代名僧常来主持佛事.北宋政和年间最为兴盛.鹿门山群峰环峙,林密石怪。
足踏鹿门山,山泼黛,水嵌蓝,翠相挽。绕过寺庙,拾级而上,半壁岩石突兀悬在山腰。竹枝、荆条、葛藤密布四周。绿色的苔鲜、水草挂在奇形一转异状的钟乳石上。一片水帘,万颗珍珠,汩汩坠入池中,发出银珠落玉盘般的声响。这就是名扬四方的“暴雨池”。鹿门山不仅以暴雨池、天井、八卦池、龙头闻名八方,更为神奇的是这四大景顺山势而下,自然排列,四点成一线。遥想当年,寄望未来,踏着孟浩然常走的山径,得得上山,尽情品味“竹露滴清响”的妙境,可别有一番情趣。
明景泰年间(1450~1456),在此建“三高祠”,并供其像,以示纪念。明末毁于火,清初以来,屡有修废。现保存有石鹿、龙头喷泉、瀑雨池、天井、大殿等古建筑和碑刻。
过了山门,到了孟浩然纪念馆,近了,鹿门山就在眼前。它没有泰山的雄浑,没有华山的险峻,没有黄山的秀丽。它的美在于山的秀气,谷的仙气,水的灵气,花的香气。
鹿门山的秀气,表现在它的林木,漫山遍野的杂木,郁郁青青,翠色可人。有黄楝树、花梨木、山楸树、构树、桑树,它们散乱的无拘无束地生长在高山峡谷之中。人工栽培的有杉树、松树、香樟、桂花、梅花、紫薇、柏树,还有竹子,它们条条行行,既像列队的哨兵,威武高大,又像婆娑的少女线条美丽,为鹿门山平添色彩。
鹿门上的仙气,表现在山中的动物,不说梦中的神鹿,就说我们这次在山中所见,喜鹊为我们的到来引路。知了为我们的到来欢唱,还有山中的村民热情的为我们指点路径。仙天福地,将来会有更多的人到此隐居。鹿门山的灵气在于水,俗话说,女人如水,水灵水灵。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就有了生命的旋律、乐章。鹿门山到处都有泉水。
鹿门山的香气离不开花,春天的兰花,夏季的荷花,秋日的菊花,冬季的梅花。这些花,赋予了鹿门山品行的高洁,隐士的高雅。
鹿门寺在鹿门山的半山腰,纵线直达山顶的望江亭,横线上到庞居洞,下到孟浩然纪念馆。“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顺着先贤的足迹,先拜祭了鹿门寺,“鹿门寺”灵秀有力,高悬寺庙之上,进得寺内,左右两旁有钟楼和鼓楼,从晨钟暮鼓中,我们仿佛目睹了僧人们千年不变的工作情景。天王殿、大雄宝殿,威武庄严,显示了寺庙的神圣,不可亵玩。寺庙的两旁是僧人做早课的地方。顺着石级,来到寺后,柳暗花明又一春呀,山风习习,一股凉意扑面而来,,那真是心旷神怡、沁人心脾的感觉,一堵石壁突在山腰,杂树、荆棘、野藤缠绕其上,绿色的苔藓,茂密的水草悬挂在造型各异的钟乳石上。一片瀑布,欢快跳跃的坠入池中,发出银铃落玉盘般的声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暴雨池。据说喝口暴雨池的水,就会变得更聪明。
传说很久以前,鹿门山没有水源,人们吃水要到很远的汉水去挑。后来,不知道是泉水仰慕高山,还是高山吸引了泉水,突然有一天,地下冒出了十二股泉水,唱着歌,撒着欢,一直流到鹿门寺后面的池子里,彻夜不停。孟浩然上山后,吃喝全是池子里的水。久而久之,孟浩然,心更明了,眼更亮了,思维更敏捷了,指物吟诗,出口成章,立马而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