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2018-12-27 09:53:06)
标签:

股票

教育

分类: 教学理论摘记

一、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过程
   (1)激发学习动机,提示学习目标,引起意义学习的心向。
   (2)呈现学习材料。
   (3)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促进新知识的理解。
   (4)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促进知识的保持。
   (5)提供各种提取线索,测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的各阶段是与学习过程的这些阶段相对应的在每一阶段中都有不同的策略。
    第一,学生的学习离不开一定的学习动机和对学习目标的预期。教师在这一阶段要提示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的心向,防止机械学习。
    第二,学生必须对各种学习材料进行选择性知觉,教师提供的新信息必须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 
    第三,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材料的意义,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编码系统中。在此阶段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提供反馈信息 。
    第四,意义保持阶段,新知识的命题网络会同认知结构的其他部分继续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与重建。在此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作各种练习,运用复习与记忆的策略。
    第五,根据需要提取信息,提供日常生活或新的学习需要的信息。在这阶段教师的职责是测量和评价学生认知结构的特征。重点是看学生的知识的网络结构是否形成,而不应强调机械记忆。  

二、 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 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
    充分利用学习目标的激励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策略。V.H.Vroom(1964)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行为激励公式:激励力量=效价×期望。效价是指个体所认为的目标价值的大小,期望是指个体认为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根据这一公式,教师在提示教学目标时要说明学习新知识的价值,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另一个重要的策略是创设问题情景;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策略。
(二) 呈现学习材料的教学策略 
    教师为学生呈现学习材料主要通过教科书和讲课(口头讲述)两个渠道,另外,还有一些直观材料。呈现时要精心的组织和设计。
在呈现学习材料时,促进学生选择性知觉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1. 教科书的编排策略
    2. 教师的讲课策略 
    3. 直观材料的呈现策略 
    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把以上几方面结合起来加以运用,也是呈现学习材料的重要策略。
(三) 促进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
    知识的理解是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对新意义进行积极建构,学生要积极思维。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指导者的作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 激活学生原有的有关知识:一般而言,学生对学习材料的选择性知觉就可以激活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导致对新意义的建构。但是很多情况下,学生所激活的仅仅是与新材料直接相关的知识,而许多有关的知识不能自动激活。
    2.设计“组织者”,补充必要的学习材料:有时教师发现学生缺乏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或者尽管有这些观念,但学生不能适当利用,面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奥苏伯尔所提出的“组织者”策略。在正式学习之前,给学生补充一些过渡性的学习材料。“组织者”分解释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
    3.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促进对知识的深层:理解理解过程是一种类似于假设检验的过程。要想让知识为学生所掌握,学习者就必须在选择性知觉的基础上对有关事物的意义进行猜测,然后根据各方面的知识检验猜测结果的正确性。
    4. 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教师要和学生展开讨论,平等对话。加深双方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四) 促进知识保持的教学策略
    为了防止知识的混淆和有用观念的遗忘,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在纵向上由上而下不断分化,在横向上不断整合协调。具体策略有很多,如
   (1)树状图法和网络图法
   (2)列表
   (3)复述
   (4)各种记忆术
(五) 测评学习效果的教学策略
    陈述性知识掌握的实质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命题网络的建立。对知识的提取不是把输入头脑中的东西原封不动地单独再现出来,而是对知识的网络结构进行搜索并作出决策的过程,具体有:
    首先,运用现代认知心理学测量认知结构特征的技术,教师编写测量知识内在联系的试题。
    其次,在知识的提取阶段,教师还要注意提示学生利用情景和身体动作线索提高提取效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