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付堂: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之调查与观察

(2011-01-16 09:26:57)
标签:

教育

距离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还有多远

——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之调查与观察

○李付堂

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段的教育教学行进并处在一个转型期。在这场自上而下的课改中,中学教师无疑是处于一个关乎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他们掌握着课堂,他们影响着学生的历史学习,没有他们的转变与参与,其他诸如教材的变革、学习方式的转变等等都如纸上谈兵。

2008、2009、2010年,连续三年暑期,山东省先后对中学教师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全员培训。作为课程培训专家团队成员,我在参与、观察、思考;作为培训指导教师,我在实践、反思、成长。学员的学习态度及作业质量,可以说是喜优参半:喜在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及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提升;忧在教师的专业意识淡簿以及新课程改革的观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举步维艰。基于这样的观察与反思,我对我所辅导的培训班108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3份。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也能反映目前一线教师存在的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

问题一:较高的专业认可度,较低的责任承担意识

从培训班教师提交的作业看,几乎100%的教师都能够确认当前的历史教学必须改革,认可国家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关于课改理念,大部分教师知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等等,至于历史课程“三维目标”的基本内涵以及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或者不知所以然,或者继续着原来的老路。培训中有这样一个作业:“您认为您作为一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谈谈您的态度及具体行动。”教师们的回答非常一致:一线教师是课改的承担者、实施者,教师们不干,课改就是一纸空文。谈及态度及行动,也是非常一致:积极投身课改,认真学习,积极探索。但有一点也很明显:教师们的培训作业要么是从网上下载的,要么就是从一些教学指导材料上抄的,很少有基于培训提高而发自内心的有创见的回答。从所提供的案例看,教学目标设计是教条的、生硬的,很少能够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从教学过程设计看,大多是对教材内容的整理,鲜有基于学生发展的活动设计。

一线教师明显缺乏承担课程改革的责任心及改变课堂教学的动力。动力何来?那就是真正让教师成为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而不是停留在口号层面。

问题二:崇高的教育理想,过于功利的教学追求

“您在工作方面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您在工作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回答令人深思。“自己的班级考出好成绩”是第一位的,既是目标也是最大的收获。无可厚非,还好,毕竟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教师在学校日常工作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搞好教学,好老师的标准最直观的就是教学成绩好。但是,如果这样的目标变成了日常工作的习惯,进而演化成为工作的惟一目标,就是我们所说的“应试教育”了,就把考试变成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职称”“阳光工资兑现”也被老师们提到很高的位次,百余名教师中只有区区2人将自己的工作目标写为“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由此我想到比尔•盖茨说过的话:中国的老板们只是以赚钱为目的,缺乏真正的企业家。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我们的太多教师以学生的考分为目的,缺乏真正的教育家?如果你只是盯着历史教材、教参、习题乃至考分,那是很难找到历史教学的真正价值的,也就不可能将职业变成事业从而找到工作的真正乐趣。我们经常谈职业道德问题、谈敬业问题。什么是敬业?什么是职业道德?我认为最大的敬业,也是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一定是要超出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层面,一定要有对自己职业的理解,特别是职业价值层面的理解。超量的作业必然给教师自己带来超量的作业批改量,导致学生辛苦,教师辛苦。如果不考虑这些付出的价值,那就是不敬业,是最大的不道德。

问题三:很不专业的历史教师,过于“专业”的历史教学

用“很不专业”来概括,可能我们很多历史教师未必承认,但这是现实,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l.“专业价值”淡薄。下面这段文字是一个学员的培训感悟:

曾几何时,我们忙于班级管理,忙于备课上课,忙于命题组织考试、批改作业,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

是否还知道自己是历史教师?是否忙于工作而忘记了自已原来是历史教师?

几天的培训下来,好像唤醒了已经沉睡的心灵,激活了已经坏死的神经末梢,一天一天地明白:我是谁,是干什么的。

我们是历史教师!历史是什么?历史教育是什么?我们历史教师应该怎么干?

在应试的模式下,其实教师与工厂里的工人没有什么区别:用标准化的方式处理教材,用标准化的题目做标准化的训练,用标准化的思维方式追求标准化的答案。我们的学生与工厂里的产品没有什么区别:我们期望的和从学校出厂的是标准化的大学生!

在应试的模式下,其实历史教师与数理化教师没有什么区别:按照考试的要求解读教材,大量的习题训练、答题技巧训练,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历史学科的特性是什么?历史教学的价值什么?与各学科一样。

从第一天的公共课培训开始,我逐渐知道我是教师。

从第二天的学科培训开始,我逐渐认同我是历史教师,逐渐思考历史教学的目标和历史教学的价值。

第三天的培训,促使我去思考历史教学设计与实施,如何最大限度地做好历史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教学的价值。

原来我是历史教师,原来历史教学的作用和价值是这样,原来历史课应该这样上,原来历史教师应该这么当。

这是一个教师、一个历史教师经过培训的思考与体悟、感想与成长。或许我们还有很多教师意识不到自己是一名教师、一名历史教师。

2.专业技能陈旧。从教师们“在历史教学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您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的回答中可知,“讲”“背”“练”依然远远超过“引导”“活动”“思考”等,直接的结论就是:我们很多老师会教历史而不会用历史教。

转型时期的历史教育迫切需要历史教师的转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作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新时期历史教学的专业技能肯定不再是如何让学生记住教材知识、如何教会学生回答历史问题,而是直指学生思维、灵魂的发展——如何引导学生去做,如何组织学生活动等,更多的是幕后的、指导性的、鼓励性的技能。

3.专业知识医乏。主要是指专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方面存在问题,历史专业知识要么不扎实,要么很陈旧,不能够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而且,教育教学理论方面更可以说是零起点,教学靠的是经验,而不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用“过于专业的历史教学”来概括,是我对以下两方面表现的担忧与反思:

一是日常教学目标指向历史学科。浅层次的还停留在带领学生掌握教材历史知识的水平上;高一些层次的是指向历史学科能力,即学习及研究历史学科的能力。我们知道,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主要的并不是培养历史专业人才,而是通过学习历史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以实现学生人格发展及思维发展。

二是终极目标直指高考。有人戏言我们现在的高中其实是名副其实的“高考中学”,堪称一语中的!学习历史知识是为了做题,讨论探究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能够做题就成为我们中学特别是高中教师教学的终极目的。所以,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其实可以改称“高考历史教学”。

问题四:多数教师有课题,但极少数有研究探索

“有无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结果成效如何?”这一调查问题是基于我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认识与理解而设置的,相关的反馈是:大多老师都有或参与的研究课题,其中多数是在学校或教研部门所申报课题下参与的子课题;有的教师没有真正的探索研究,有的教师甚至连课题的开题报告都没有,更没有中间的实践探索,当然就没有试验报告及研究成果;少有的几位老师有研究成果,也只是停留在教学技术的层面上,即如何提问、如何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如何提高学生答题能力等。

现实中,很多人常说“以教研促进教师成长”“以教研促教学”。试想,没有课题你教研什么?所谓的教研活动,无非是在一起讨论教材,讨论教学进度,讨论习题使用与讲评。依我的观察与调查,这还算是搞得好的。然而结合经历与体悟,我的最大感受是:教师发展离不开课题研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是很好的契机;课题研究绝不能局限于教学技术层面上,一定要有对自己职业价值以及如何落实这些职业价值的思考。我认为,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提升教学实施的意义,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做教师够辛苦,我们不能在辛苦的基础上耗费自己的生命。

问题五:天天围着书本转,但却不怎么读书

“每月读几本书,读什么书”的调查结果令人忧虑与不安:如果除去教材、教辅书的话,70%的老师基本不读书!或许是我的调查对象太过单一,或许是个别现象的偶然巧合。我宁可信其无,我不敢相信是这样的结果,恳请您以“每月读几本书,读什么书”为题来调查与观察您周围的老师吧。

教书的老师竟然不读书,非常可怕的现状,非常令人费解。历史学科发展迅速,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教育更是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不读书、不更新知识、不完善知识结构,历史教育教学岂能跟上社会发展、时代发展!

如果要把调查结果和老师的读书范围与层次联系一起来简单归类,我的观点是:教材与教辅书——懂考试;历史专业书籍——懂历史;教育教学书籍——懂教育;文化文学类书籍——懂文化。我们的教师大多是停留在“教材与教辅书——懂考试”层面上。大家都明自,只看教材与教辅书的话,即使是应对考试也是低层面的,必然是以超负荷的“背”与“练”为代价而面对考试的。

【后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等地高中段已实施六年了,要清晰我们改变了什么、创新了什么、今后的重点在哪里等问题。需要对目前课改实践深入调查、全面观察。这个课程改革的深入调查、全面观察肯定不能停留在报纸杂志的文章上、课题研究报告或者结题报告上,也不能停留在些许的公开课、示范课上,应该建立在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过程中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身上,也就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普遍性、课堂教学日常性、学生历史学习与发展真实性的观察与思考。

(作者地址/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266555)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第12期第27~28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