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咱们学天文·0125:你的手表几点了?(下)

标签:
科普时钟找方位天文入门 |
分类: 天文 |
接续上文,如何拍太阳8字轨迹?
说起来比较省心,就是找台相机(现在估计都是用数码了吧),配一个广角镜头,对准天空的某块太阳会经过的区域。挑个时间,比如上午10点吧,太阳进入镜头区域了,就咔嚓拍一张。
然后保持相机的角度和机身高矮不变,每天上午10点拍一张,坚持一年。把所有的照片都叠加起来,就能得到一张8字轨迹的照片了。
重要注意事项:
1、相机镜头直接对着太阳是极危险的事儿,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如果你小时候玩过用放大镜聚焦阳光烧焦木头片的游戏,又不想现在烧坏相机的传感器,那就一定得做好减光的工作:
如果是早晚去拍,阳光还算柔和,用个中灰滤镜应该够
如果中午下午拍,中灰镜可能就不够给力而需要专业一点的巴德膜了。
2、从照片本身的美观度来看,最好是带上个漂亮的地景,这样看起来更美观一些。而且,估计很少有人能把相机戳在拍摄地点放一年,所以拍摄地景也有助于作为今后照片对齐的参照
3、太阳不但可能烧坏传感器,还会产生炫光而没法拍出清晰的边界。比如这张:
http://mmbiz.qpic.cn/mmbiz/dJzrFc6zpB9E4ESicNRibv3Rgp5VXyeylQADVoK5segN3a3YFknVJiaIQTyibyMoH9IuvC2WMt4atRcg9dWsXJO68w/0
如此大区域的高光肯定影响最后的叠加效果。而滤光片能降低阳光的亮度,却会导致拍不清楚地景。怎么办?
我估计,拍摄者可能是这样:
(1)选好拍摄地点,调整相机高度和仰角
(2)取下滤光片,用手挡住阳光不要射入镜头,对地面景区进行选择,调整画面四边的取景特征
(3)戴上滤光片,拍摄太阳,以后每次重复前三步
(4)每天都去拍,可能太阳的位置点会过于密集,所以可以间隔得时间长一些,比如每周拍一次、每10天拍一次等,但反正都是要在同一时间点去拍。
(5)当太阳转到别的位置时,拍一张全面的地景,作为以后叠加的基础。这可能导致地景的影子方向和太阳的方向有夹角。以我前面贴过的照片为例,注意它们的阴影方向和太阳方向之间的差异:
http://mmbiz.qpic.cn/mmbiz/dJzrFc6zpB9E4ESicNRibv3Rgp5VXyeylQSMljs3p0E5TSk3zWCCBPGYsSxGP5t5WF94XPN25LGcBp8ITnoE3rhQ/0
这种叠加效果到底算不算造假,留待摄影专家们去讨论和界定吧,我才不care这事儿。我只对它的原理感兴趣。
这样的8字线,太阳位置高低差异很容易理解:在第二帖中我介绍过黄赤交角,对于同一地点,太阳在冬天和夏天的高度不同。
古人对这一点也有很明确的认识,他们发明了赤道式日晷来计时,就是模拟了一个小小的地球。
http://mmbiz.qpic.cn/mmbiz/dJzrFc6zpB9E4ESicNRibv3Rgp5VXyeylQBCJ4jQicSehJxdPM3IhbeyzP6k9kwXyc9JGr17eZYswepN3FQXNtt3w/0
(图为故宫的赤道式日晷,来自网络)
这种日晷的原理是:晷针指向北天极(可以粗略地理解为指向北极星,其实略差一点儿),晷盘与晷针垂直,也就是与赤道面平行。
每年的春分到秋分,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以北,反应到这样的日晷上就是晷针的影子落在晷盘的上面儿,得从上面儿的刻度盘读数;
从秋分到次年的春分,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以南,晷针的影子落在晷盘的下面,就从下面的刻度盘读数。
太阳位置的左右间距又是怎么回事?
这意味着:当手表从今天的某一时间点到明天的同一时间点,地球自转的角度有时候要多一些,有时候得少一些。
如图:以此图的中线来看,m 点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走到中线对应的位置;而 n 点则已经过中线了:
http://mmbiz.qpic.cn/mmbiz/dJzrFc6zpB9E4ESicNRibv3Rgp5VXyeylQhmatlU0nQ6bWYaUCUjzOicH7ic7dtnDsFkfcQcxzZo34sQ6wweLI7QOw/0
(图片来自于网络)
这牵涉到我们如何定义一天:古人定义一天的方式很直观,就是太阳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
这听起来似乎也没什么问题,而且当人们知道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导致的之后,一天的时长就等于地球自转一圈360度的间隔了……但是且慢!这个认识是粗略的,其中存在很大的问题!
我们看看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示意图:如果在夏天,我们从太阳上升到头顶的时刻开始,把地球自转360度定为1天。那么到了冬天,转过了N个360度之后,头顶的标记怎么变成对准了夜晚的星空了?
再看看局部的示意图: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着弧线公转,当它转过360度,太阳还没走到头顶呢,还得再转一小会儿才能到头顶。(如图所示,转过360度时只用了23小时56分零4秒,再转3分56秒才能对准太阳)
(图片来自于网络)
就这样:我们以太阳两次上中天为一天的间隔,地球的自转是超过360度的。
天文学上,把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自转一圈,称为“太阳日”,而相对于遥远恒星的自转一圈,称为“恒星日”。
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导致:如果每天晚上外出看星星,会发现它们到达空中某个位置,比前一天提前约4分钟。
(这些恒星太远了,射来光线的角度不会因地球公转所偏移的量而发生变化。)
比如,今天晚上看天狼星8点钟从地平线上升起,明天晚上就会是7点56分;
一个月之后就提前了两小时,傍晚6点钟升起;
半年后它将提前12个小时,也就是早上8点升出地平线。但这时候太阳也升起了,而且耀眼的阳光遮蔽了天狼星的光芒,你就看不到它;
再过半年,也就是一年之后,它每天提前的4分钟累加起来,一共提前了24小时左右,就又回到了晚8点升起的节奏。
以前微博上传过一个段子:
女儿信里说:爸,你总以为给我讲解星座时我不用心听。但前几天晚上我和个普通朋友散步,把北斗七星和猎户座指给他看了,你一定很开心吧?
父亲回信:的确开心。前天夜里我和你妈散步也看到北斗七星。但并没有看见猎户座,因为每年这个时候猎户座到凌晨一点才出现。你那个“普通朋友”是谁?
——这位老爸确实是天文达人,仅凭一句话就发觉女儿夜晚在外面的时间不正常。原理就是这个“每天提前4分钟”。
我们也能根据这句话推断出故事发生的季节:
以北京地区为例,9月中旬,猎户座会在凌晨一点钟升上地平线,应该是在秋季开学后不久……(不过,这里还牵涉到“恒显圈”的问题,这回就不说了)
http://mmbiz.qpic.cn/mmbiz/dJzrFc6zpB9E4ESicNRibv3Rgp5VXyeylQ1MyYxsEpwJO9RSSxHqaSxYaYMX52cfmUiciaIv962xagNH9F95fobF4Q/0
接下来看看地球的公转对“一天”的影响:
1、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个椭圆,而太阳不在正中心,所以有远地点和近地点的差别,如图:
http://mmbiz.qpic.cn/mmbiz/dJzrFc6zpB9E4ESicNRibv3Rgp5VXyeylQQLZAJYYlInEYnAnsL97S3txQGNibZqpSnTXYeZgIF7SIs1llByQHC5A/0
(图片来自于《日晷的实作》邱纪良著 插图)
图中位置3为近日点,从1到3为地球靠近近日点的过程:
在位置1,正对着太阳的某地标为暗绿色;到达位置2时,暗绿色的点位已经转过360度(一个恒星日),但还没有正对太阳,它需要再转到黄色点位时才能正对太阳(一个太阳日);同理,到达位置3时,要转到品红色点位才能正对太阳。
可以看出,从2到3的太阳日所需要多转的角度,大于从1到2的多转的角度。也就是说,当地球奔向近日点时,每天的间隔逐渐加大
3到5为离开近日点的过程,同理我们可以看到从4到5所需多转的角度,少于从3到4所需的角度。也即,地球离开近日点后,每天的间隔逐渐缩短
反之,地球奔向远日点时,每一天间隔逐渐缩短;离开远日点后,每一天间隔逐渐加长。
2、黄赤交角的太阳运动分量(这个系列里,第三次提到黄赤交角了)
从地球上看,太阳每天沿着黄道行进约1度,而且与赤道相交。
在春分和秋分点,太阳斜插过赤道,其运动方向可以分为两个方向的分支,一是与经度平行,这个对它两次上中天没有什么贡献;另一个分量是与经度垂直;
而在冬至和夏至时,太阳的运动就几乎全贡献在垂直于经度的方向。
于是,在靠近春分秋分时,地球自转所需“多转”的角度小,间隔日趋减短;离开两分点后,间隔日趋加长;
而靠近冬至夏至点时,间隔日趋加长;离开两至点后,间隔日趋减短。
还有些其他细节,这些因素叠加的综合效果导致一年里以“太阳两次上中天的间隔为一天”的变化相当复杂。
http://mmbiz.qpic.cn/mmbiz/dJzrFc6zpB9E4ESicNRibv3Rgp5VXyeylQ8HNsfJRhO0lF3LMdpPJYWGFTrtiakeKxJSpicAxb6FibOOYsSyBiaFicXIw/0
(图片来自网络)
这给授时带来很大不便。所以,现在的授时方法给所有差距取个平均值,使得“一天”成为一个约定的时长,固定地=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这样它就不再具有精确的天文意义。
天文学上把这种取了平均值的一天,称为“平太阳日”,而把之前提到的那种每天都不一样的太阳日,称为“真太阳日”。
日常所用的手表,反映的就是以平太阳日为基础的走时,称为“平太阳时”。它与真太阳日之间的时差每天都不同。这就是造成8字轨迹中东西拉开间距的原因。
综上所述:
因黄赤交角导致的太阳高度角的不同,拉开南北差距;
因平太阳时和真太阳时之间的时差,拉开了东西差距,
最终导致我们能看到那些美丽的图片。
对本系列做个回顾吧:
1、用机械钟指向太阳寻找方向,其方法的原理是什么?
2、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是什么?
在我国,它只粗略适用于东部地区,对于其他地方:
有经度方面的时区误差,可能误差几小时;
也有纬度方面的太阳直射点误差,可能南北方向大对调;
还有平太阳时和真太阳时的误差,最大可达十几分钟。
3、我们日常所用的时间,只是出于简化和沟通的需要而进行的约定。它与天文现象的联系不像古人那样紧密——古人是以真太阳时为计时依据的。
话说有些理论,号称时辰的差异,会导致日月星辰的排布或者升降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的终身特性或者行事成败造成绝对影响。
这是真的吗?有时候时辰或星座就会整个换成新的了,这种剧变可是只差几分钟呐。
如果真有那么大的影响力,那为了避免搞错,我们可以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追问一下:他所说的这个时间,是时区时还是地方时?是恒星时还是太阳时?是真太阳时还是平太阳时?怎么得到其所说的这个时间的精确值?能有多精确呢?
=================================
补充1:上海交大有的一座赤道式日晷,它在晷盘上增加了校正曲线,使得日晷即可以直接测量真太阳时;又可根据校正曲线算出平太阳时(图片来自网络)。
http://www.saystories.com/wp-content/uploads/2014/01/62193725-300x225.jpg
补充2:在别的行星上看太阳会是什么情况?
比如金星,它是由东向西自转的,太阳日短于恒星日;又比如火星,它的公转轨道偏心率是最大的;还有天王星,它是躺在轨道上自转的,其黄赤交角达到90度,它们的太阳轨迹会如何?我得拿软件模拟一下效果图,如果能做出来,以后再出个补记。
补充3: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myAstro
http://www.saystories.com/wp-content/uploads/2014/01/myastro-300x30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