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指标分析案例分析1(转)
(2011-11-27 18:06:52)
标签:
财经 |
分类: Finance |
财务指标分析案例分析
案例一:财务指标分析在审计实践中的应用[1]
一、财务指标分析的内容
1、偿债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2、营运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是指通过计算企业资金周转的有关指标分析其资产利用的效率,是对企业管理层管理水平和资产运用能力的分析。
3、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就是企、资金增值的能力,它通常体现为企业收益数额的大小与水平的高低。 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可从一般分析和社会贡献能力分析两方面研究。
4、发展能力分析:发展能力是企业在生存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壮大实力的潜在能力。
二、如何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财务指标分析的最终目的在于全方位地了解企业经营情况,通过灵活运用这些财务指标,通过指标的变形和分解等方法,可以找到经营的薄弱环节并藉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劣做出系统的、合理的评价。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大中型企业,因内审管理的漏洞,出现了像英国巴林银行倒闭等丑闻,使企业受到重人损失,给内审管理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因此,加强内审控制已是建立现代企业机制的必然选择。
1、加强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实行内部审计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内容,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实行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而内部审计是法人治理的有机部分,要确保公司治理有效性最终得以实现,就必须实施强有力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机制。新企业会计准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要求财务人员提高素质,真实反映和披露会计信息;另一方面如果不按规定处理,就可能虚报收入和利润。
因此,为了维护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应该加强内部审计控制。
2、目前内审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意义认识不足。一方面,部分企业负责人认为内部审计是检查内部经济问题,有了财务就可以替代;另一方面,经营者认为内部审计是找麻烦,限制了经营自主权,削弱了自己的权威。
法律规定不明确,内审机构不健全,设置不合理。至今,除审计署按照法律规定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规范外,其他部门并没有提出规范要求,内部审计实际处于无人指导地位。另外,我国部分企业把内审与财务科合并,称为内审计财科,财务科隶属主管财务经理或总会计师领导,缺乏独立地位,有的不设审计机构和人员,使内部审订’流于形式。
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目前大部分企业审计人员都是从会计岗位转行过来的,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特别是后续培训跟不上企业发展的形势,审计方法简单,手段落后,审计报告质量欠佳,审计建议可操作性不强。
3、强化企业内部审计的措施
完善内审法规,建立适应现代企业机制的内审制度,应根据《会计法》和《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等法规和文件,尽快完善部『J及单位内审规章和制度,以法律规章明确内部审计地位和责任,由政府与内审师协会负责内审丁作的指导,内审制度既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单位的实际,也应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使内部审计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财务指标的选择和运用
财务工作实践中,通过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解剖和分析,能够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劣作出准确的评价与判定。而作为评价与判定标准的财务指标的选择和运用尤为重要。
1、根据企业选指标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指标。规模一一般跨国公司、大型企业、母公司等或决策者需要综合l生分析指标。可运用杜邦分析、沃尔比重评分法将指标综合起来进行分析。一个指标内含企业的偿债、营运、盈利等多方信息。
2、严把指标运算关。了解指标生成的运算过程。会计电算化进入日常工作后,财务指标数据由计算机自动生成,许多指标的计算过程被忽略,若指标波动大,计算生成的结果就不准确。
3、公用标准讲科学财务分析过程需要运用公认科学的标准尺度,对当期指标进行评价。
4、多种方法来分析。对同期指标注重运用绝对值比较和相对值比较、正指标与反指标的多方位比较,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恰当地选用指标问的勾稽关系。
一般分析与重点分析相结合,从一般分析中找出变化大的指标,应用例外原则,对某项有显著变动的指标作重点分析,研究其产生的原因,以便采取对策,对症下药。采取构成比率、效率比率、相关比率等多种分析方法时,计算比率的子项和母项必须具有相关性。在构成比率指标中,部分指标必须是总体指标的子项;在效率比率指标中,投入与产出必须有因果关系。如主营业务利润率是主营业务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不可用利润总额与主营业务收入比;在相关比率指标中,两个对比指标必须反映经济活动的关联性。
如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不可用长期与流动指标互比。运用因素分析法应注重:一是因素分解的关联性,构成经济指标的凶素要能够反映形成该指标差异的内在构成原因。二是凶素替代的顺序性,否则会得出不同的计算结果。三是顺序替代的连环性,只有保持计算程序上的连环性,才能使各个因素影响之和等于分析指标变动的差异。如材料费用变动差异由产品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材料单价三个因素变动影响构成。替代顺序要按以上顺序用实际量替代计划量。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四是计算结果的假定性。因替代顺序影响替代结果,因此,计算结果须建立在假设的前提下。合乎逻辑、有实际经济意义的假定,才能体现分析的有效性。如上例因素假设是建立在由内因到外因影响的基础上,且材料费用变动差异额已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