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援外手记》52、接待站长

(2011-03-18 08:49:19)
标签:

杂谈

分类: 非洲回忆录

    陈慕华副总理访问索马里之后,中国和索马里两国关系进一步升温,不断有各类来自中国的代表团到索马里访问,而且,不知为什么,索马里中央政府常常会安排每一个代表团到哈尔格萨访问。1979年上半年,哈尔格萨非常热闹,每隔一两个月就会有一个中国代表团来访。

 

    中国医疗队在哈尔格萨影响很大, 又住在市内,比较方便,所以,每当中国代表团来访,使馆都会通知医疗队协助接待。索马里当地政府非常重视医疗队,每次接待中国代表团,医疗队都是座上宾。我因不用在医院坐班,又是翻译,所以索方每次都把我作为代表团的一员,安排我全程陪同,从接机到送客,活动场场拉不下。大使馆杨三秘因此戏谑的“任命”我为接待站长。

 

    根据我的日记记载,1979年4月底,刚刚送走新华社驻摩加迪沙记者朱世达,5月4日便迎来了中国友好代表团。这个5人的代表团,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罗士高同志带队。5号上午我便开车来到哈尔格萨机场,迎接代表团,然后,直到代表团第二天离开,一直同代表团在一起。索方安排了简单的会谈,然后是参观。午餐和晚餐都很正式,烤羊腿,烤鸡块,啤酒(索马里人自己不喝酒),只是无论是鸡肉还是羊肉,都烤得半生不熟,一个个吃的很费力。

 

    晚上,索方在哈尔格萨国家剧院安排了民族歌舞表演,全体中国医生应邀出席。医疗队到场时,同每次一样,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索马里歌舞活泼、欢快,不拘一格,别有一番风味。只是由于语言不通,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另外,节目缺乏变化,连续看过几次之后, 就会觉得有些乏味。

 

    5月初刚刚送走中国友好代表团,6月9号,又迎来了中国地质学家---长春地质学院教授----胡伦吉先生。据使馆介绍,胡教授早年留学美国,学成后回国任教,在国内地质学界有很高的声望。也许因为是东北老乡的缘故,一开始我就觉得胡教授很亲切,在机场第一次见到胡教授,就对他产生了好感。六十岁上下的他,身材高大,声音洪亮,和蔼可亲。一坐上我的汽车,我们马上聊了起来。原来胡教授是应索马里教育部的邀请,到摩加迪沙大学讲课。此次他是带领5位索马里大学地质系的学生,到北部地区考察地质状况。

 

    胡教授在哈尔格萨期间, 我一直全程陪同,包括他带领学生一起到野外做地质考察。胡教授身上背着一个小布兜,手里拿着一个专用的小铁锤,在炎热的非洲太阳下,健步如飞,像一个小伙子。每来到一处,他都会认真的考察这里的地质构造,细心地为学生们讲解,同时耐心地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我不懂地质,但是从几位索马里学生兴奋的劲头可以看出,他们对有机会聆听胡教授的现场讲解,是多么激动,多么幸福。

 

    晚饭后,胡教授坚持要到医疗队驻地看看。拜访过岳队长之后,他来到了我的宿舍,同我聊了起来。我们谈到了国内的情况,谈到了索马里。胡教授见我年龄不大,英语不错,建议我回国后申请到美国留学。我告诉他, 我已经结婚,有两个孩子。我来索马里援外,已经把妻子和孩子扔在国内几年,不打算再次一个人申请出国留学。他表示理解。 想了一想,他又问我,回国后是否愿意到长春地质学院任教,他愿意帮助推荐、安排。我对他的好意表示感谢,两人说好,我回国后去长春地质学院找他。

 

    1980年年底我从索马里回国后,被吉林人民出版社选中, 1981年初全家从吉林迁到长春。安顿好后,我来到长春地质学院看望胡教授,向他汇报。他对我的新岗位表示祝贺, 但仍不死心,希望我能到长春地质学院兼课。在胡教授的安排下,我在长春地质学院的确兼过一段时间的英语课,后来因为本职工作繁忙,不得不中断。至今我还记得, 在我讲过的课程中,有一课是讲冰川(Glacier)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关于冰川的知识。 幸运的是, 2007年,我在中国出版集团工作期间,有机会赴南美洲阿根廷参加国际书展,在那里,我亲眼看到了地质学院英文课本里描述的冰川。不得不说,冰川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最壮丽的自然景观。

 

    胡教授离开后不久,我又参与接待了来自国家粮食局的代表团。他们是应索马里政府的邀请,协助调查研究,在热带非洲如何进行地下粮食储备,筹备建设地下粮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