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家当地的小旅馆里住下(这里没有大旅馆),然后,便迫不及待的出去逛街,急于了解我将度过未来三年时光的地方,这座索马里的北方重镇,第二大城市哈尔格萨。哈市虽然人口不多,不到十万,但是,地理位置重要,不但是索马里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而且是索马里通往外部世界的一个窗口:有公路通往北部港口城市伯贝拉,连接吉布提和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有国际航班通往沙特等阿拉伯国家。在许多索马里人眼中,哈尔格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都市”。
时近傍晚,哈尔格萨市街上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显得十分热闹。这里虽然并不繁华,甚至比较落后(一没有宽阔笔直的林荫大道,二没有高楼大厦和豪华的商店),但给人感觉,整体气氛不错。马路上三五成群的索马里女人,身上穿着五颜六色的薄纱,头上戴着鲜艳的纱巾,阿娜多姿的身影,看上去别有一番韵味;孩子们跑来跑去,打打闹闹,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http://s2/middle/62a617fat9be964a01a91&690没有红绿灯的“大都市”" TITLE="《援外手记》17 没有红绿灯的“大都市”" />
(摄于哈尔格萨市街头)
不时有几辆汽车跑过。我注意到,其中有些汽车破旧的难以置信,除了四个车轮子和一个方向盘不缺之外,其他什么都不全,让人看上去匪夷所思。有前面没有保险杠的,缺一个大灯的,有没有挡风玻璃的,驾驶室没有门的,我在想,这样的车,在中国是绝对不允许开出来上街的,有损市容,也不安全。但是,尽管如此,那些车在这里大摇大摆的从你面前开过去,照样跑的飞快,而且没有任何人理会。我同时注意到,马路旁边不时能看到一家汽车修理厂,门前停着几辆待修的汽车。马路上跑的,有破车,也有不错的小轿车,大多是丰田车,或者菲亚特。
我们沿着东西向的主要街道散步,看到街道两旁不规则的散落着一些建筑。我发现,凡是正规的建筑,墙都是用石头砌成的,墙体都很厚,所有建筑的窗户都很小,而且位置很高,在屋檐下。我很不理解,为什么这里的房子都盖成这个样子。在市区东头,有一个不高的圆顶建筑,是哈市博物馆(见照片),旁边不远处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粮食供应站,也是我们日后购买粮食的地方(他们把世界粮农组织捐赠饥荒和难民的粮食拿来出售,起初感到无法接受,但时间久了,也就视而不见了)。
http://s13/middle/62a617fat9be96c2581dc&690没有红绿灯的“大都市”" TITLE="《援外手记》17 没有红绿灯的“大都市”" />
(同博物馆馆员合影。我身后的建筑就是哈尔格萨市博物馆。)
市中心地带有几家商店,走进去,发现里面主要卖奶粉,番茄酱、食用油及简单的生活用具等。商店要么是印度人开的,要么是巴基斯坦人开的,店主对我们都很热情、友好。在一家店里,我们看到一个索马里姑娘走了进来,她好像并不是来买东西,而是把手里拿着的一份文件交给了店主。店主把文件放到一个机器里面,按下按钮,一道白光慢慢闪过之后,从机器里面拿出了一张同原来的文件一模一样的文件,交给了那个姑娘,姑娘付了费之后离开。我一问才知道,那是一台能复制文件的机器。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复印机,感到非常新奇,只不过当时还不知道这种机器的确切名字叫什么。为了方便客户,店主购买了复印机,提供复印服务。现在回想起来,我自己在办公室用上复印机,差不多是那以后十多年的事情。
往西不远,有一家电影院,门前能看到电影海报。我们走近一看,是几部印度影片的海报,上面印着一个个印度美女,载歌载舞。后来我们了解到,哈市一共有两家电影院,都是印度人开的,每隔几天会有新片供应,但一律是印度影片。电影院的老板同医疗队关系很好,后来熟了,经常邀请我们去看电影,而且坚持不让我们付费。对于远离祖国,远离亲人,几乎没有任何娱乐的中国医生来说,这实在是一个喜讯。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们在两家印度电影院先后看过几十部印度电影。给我的感觉,所有印度电影的故事情节都差不多,美女如云,连唱带跳,热热闹闹。尽管如此,大家都非常喜欢,至今,我仍然对印度电影情有独钟。偶尔也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记得有一部电影里讲述的是中印边界战争的事情,里面竭力美化印度军队,把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描写的邋邋遢遢、窝里窝囊,中国医疗队的医生们看了很生气,大家不约而同的中途退场。
再往前是一家银行,是一个不大的二层小楼,给我的印象,那是哈市唯一的一家银行。旁边不远是埃及文化中心,里面有一个不大的图书馆。接着,我们路过了哈市医院,那一个开放式的大院子,里面的建筑显得有些陈旧,有的病房甚至没有窗子。马路对过是哈市卫生学校,里面集中了哈市北部地区的俊男靓女(有照片为证)。过了卫校不远,出现一条岔路,路牌上显示,通往哈尔格萨俱乐部。再向前,是一个自来水公司,是中国驻哈市供水组对口联系的市政部门。http://s9/middle/62a617fat9c0ccb960018&690没有红绿灯的“大都市”" TITLE="《援外手记》17 没有红绿灯的“大都市”" />
(同哈尔格萨市卫生学校学生合影)
离岔路口不远,路南有一个小院子,里面有两栋平房,掩映在绿树丛中,看上去十分幽静,供水组的同志们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医院院部,就是院长办公的地方,明天我们将到这里见哈尔格萨市医院的穆哈默德阿里院长。再向西几百米,路北有一个用绿色的铁丝网围起来的大院,门口有索马里士兵站岗,里面有几栋不错的平房建筑,掩映在一片片绿树和鲜花丛中。这里曾经是英国总督的官邸,也是医疗队未来的驻地。由于还没有正式通知我们进驻,所以,当天我们没有进去。
继续向西500米左右,马路向北拐了一个弯,马路的尽头有一座三层楼的高大建筑,看上去十分气派,大门口也有卫兵站岗。这里就是哈市最高档的地方---国宾馆,那是我在哈市见到的最高大、最气魄的建筑。
逛完主要马路,我们又在市里沿着几条小路转了转。我发现,这里的街道完全没有章法,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曲曲弯弯,非常随意。若干年之后,当我去过了世界的许多地方,我才了解到,这种城市和马路的风格,是典型的英国风格,非常随意,同美国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的风格同美国有许多相同之处,马路讲究横平竖直,遇山开路,遇水架桥,笔直的马路,一条一条排下去,井然有序。最典型的例子是北京的市区和纽约的曼哈顿。
哈市北边是一座不高的小山丘,上面是广播电台所在地,有军队把守。山顶高音喇叭里整天广播,除新闻之外,大部分时间播放流行歌曲和民族音乐,节奏欢快。
不知不觉,我们就把哈市逛了一遍,总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在回旅店的路上,我突然觉得这个城市似乎少了一样什么东西。想来想去,终于想起来了----整个哈尔格萨市没有一个红绿灯,也没有见到一位交通警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