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末心血来潮,在新浪网开了博客之后,不少网友、朋友过来捧场。很受感动,也很受鼓舞。写到现在,自己回过头来看看,有一点感到不是很满意。我突然发现,写着些着,就变味儿了。后来的几篇弄得好像会议发言稿似的。后来我自己想想,也难怪,一个是上几篇的博文讨论的内容有一点学术味道,多少让人感到有些沉重,另外,可能是几十年形成的职业病在作怪。从这一篇开始,我试着轻松一点,不知道能不能做到。
前面三篇分别说到了网络文学的主流化命题、为实现主流化我们已进行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果。接下来,我想展望一下网络文学主流化的前景。我觉得,从网络文学主流化的命题被提出来到今天,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进展是非常顺利的,势头比预想的要好很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好像网络文学主流化的目标并不难实现,也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五年,十年?我说不好,不过似乎用不了几十年的功夫。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的差异也还是比较明显的,两者想在各个方面都完全融合,恐怕也没那么容易(好像也没有那个必要)。传统作家上网写作就是其中之一。网络文学讲究速度,作品内容每日更新,否则,人气就很难维持,点击量就掉下来。现在年轻读者追求的是新、是节奏,一段新的作品刚一上传,马上就看,那种先睹为快的满足感对许多人来说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
也难怪,人本身就有求新的本性。新出炉的面包就是好吃,这一点还是我在新加坡工作期间才亲身体会到的(以前我很少去买吃的东西,都是夫人代劳)。由于使馆的工作很忙,平时从来不到超市采购,只有周末,我开车,陪夫人一起买一周的食品。新加坡大型超市里都有专门烤面包的地方(现在中国也一样),每次从那里路过,香味扑鼻,总忍不住买上一两种。其中有一种叫Bread
Talk,(当时不知道中文翻译成什么好,后来,听说这种面包也来到了中国,起名叫“面包物语”,而且卖得很好)。新考出来的Bread
Talk
特别好吃,又香又松软。第一次买,我忍不住在超市里就吃开了,还动员我夫人也咬了一大口,两个人同时感慨:新出炉的面包就是好吃。正当我们大嚼大咽之时,突然遇上了熟人,新加坡一位部长,也和夫人一起采购。一时间,觉得很不好意思,有失身分(其实现在回想起来,也没什么),赶忙把面包放了起来。回到停车场,钻进汽车,再拿出来吃的时候,面包的味道已经大打折扣了。到家之后,把买来的东西都放好,再拿出面包来吃,发现已经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网络文学要求速度,不停的更新。对于作家来说,这决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就拿唐家三少来说,他从2003年开始在网上创作,2006年专职从事网络写作,迄今为止,已经完成了1800万字。如果前三年算他写了200万字的话,后四年每年平均就是400万字,换句话说,平均每天一万多字,风雨无阻,没有节假日,感冒发烧也得写。而且写作不是搬砖头,时间、力气到了,就能搬完。写作是创作,需要构思。这种写法传统作家一般很难适应。
传统作家讲究严谨、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为了一个字、一句话、一个情节,往往要来回琢磨。一部书稿完成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少则一年半载,多则三年五年。交到出版社之后,三审又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而且很多传统作家都是老先生,精力、体力有限,不可能这么拼命。所以,在我看来,传统作家上网写作不一定会那么普遍。再说,也没有这个必要。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是两种不同的写作风格,各自保留自己的特点,也未必是坏事。
迄今为止,已经有好几位网络作家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未来肯定还会有更多的网络作家步入作协的殿堂。上海市作协副主席陈村曾预言,未来的文学大师将从网络文学作家中产生。我不知道会不会,但是如果真的从网络文学作家中产生,我想大家肯定都不会感到惊讶。
总之,我对网络文学的主流化抱乐观的态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