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宗教情感》是一部什么书/杨基

(2012-10-17 09:14:11)
标签:

爱德华兹

宗教情感

大觉醒运动

基督教经典

杂谈

分类: 经典咀华

 

“清教徒像阿尔卑斯山脉,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好比喜马拉雅山脉,爱德华滋就是珠穆朗玛峰。”——钟马田

 

我想在此就《宗教情感》一书的内容,谈几点认识,或许可以帮助读者理清一些思路。因为作为本书的译者,我对这本书比较了解,如果能够在这方面为读者贡献一点力量,尽一些当尽之责,我将感到不胜荣幸。

 

严格说来,《宗教情感》并不是一部书,而是一篇学术论文。虽然篇幅较长,但它论述的范围并不像它的标题所暗示的那么宽。首先,这里的“宗教”与当代世俗主义观点所理解的“宗教”是不同的。在后现代相对主义把持主流话语权的今天,当人们谈到宗教的时候,通常是指各种宗教,包括一神论的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以及多神论或泛神论的自然宗教,如佛教、印度教、神道教、道教、拜物教,甚至有时把某些带有宗教情怀的世界观、思想和实践也包含在内。然而,爱德华兹所谈论和理解的“宗教”,范围比这要小得多。本书所说的宗教,仅仅指上帝借着基督教圣经所启示的、从亚伯拉罕到摩西、从大卫到众先知、从救主耶稣基督到众使徒等人所一贯持守的那一个敬拜独一真神的信仰传统,也是使徒保罗、圣奥古斯丁、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论述的教义中所凸显的那一个唯独尊崇上帝的敬虔教义及其相关事物。于是,我们或许可以把爱德华兹所论述的“宗教”大致等同于今天的基督教(新教)。然而,这样的理解仍然是不确切的。正如本书所反复指出的:魔鬼反对上帝真宗教的一贯策略就是不断地将杂种宗教混杂进入真宗教之中,使人难以分辨真伪,让真宗教逐渐陷入无谓的争议和混乱,从而破坏上帝之国的荣耀和地位、保持魔鬼在地上的权势。虽然基督教发展到今天,其教义已经相当完善、宏大、丰富、整全,并且有许多的历史和现实证据,其论证具有充分的说服力,但是,各种人本主义思想仍旧在持续不断地用各种方法、借各种途径渗透进基督教会,声称自己是基督教的一部分,甚至指控那些忠于基督一次托付和本着圣经真理而竭诚护教的努力为“破坏合一”或“宗派主义”或“律法主义”。今天,一切真正认识基督、热爱基督、愿意忠诚于基督使命和上帝话语的人,无不痛苦地看到一个事实:今天的基督教会好像旧约当中的以色列人一样,其中既有虔诚的真信徒,又不乏跪拜埃及偶像、与外邦女子行淫的各色人等和假教师、假先知,而后者常常比前者更有勇气、更热情、更积极、更乐于向世人宣告自己是基督徒。不仅如此,更令人痛心的是某些基督徒幼稚、狂热的行为显明他们背后有邪灵的感动和影响,而他们不仅不加以分辨,反而以为自己得到了上帝直接的启示,看见了从前的圣徒所没有看见的新异象,听到了上帝向他个人启示的圣经上所没有的新道理。殊不知他们所谓的认识不过是主观的想象而已,所谓的感动不过是因自己的感动而感动,所谓的爱不过是爱上了自己的爱。而他们就在这种自爱中逐渐远离圣经的真理,堕入死亡。这种偏离圣经正道的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思想和实践正是孕育异端甚至邪教的土壤。而且,因为这些人不能分辨个人主观体验和真信仰的区别,他们积极的见证反而导致那些对宗教信仰缺乏基本认识的人普遍轻视、蔑视和忽视宗教信仰,从而促进无神论思想在缺乏真宗教传统的社会当中肆虐。

 

然而,这也更加凸显了爱德华兹思想的生命力、前瞻性、现实性和本书的价值,因为这本书的主旨正是让这些人从虚假自欺当中觉醒,帮助真基督徒明辨是非和真伪,纠正许多错误思想和行为,从而促进基督教的健康发展,扩展上帝神圣的国度。我坚信:因着上帝的主权慈爱,借着本书所体现的杰出才能、知识、智慧、爱心和责任感,伟大的基督忠仆爱德华兹已经并且还将持续地、强有力地在上帝的护理中在全地推动实现这一主旨。

 

本书中,不仅“宗教”一词所涵盖的范围与今天的世俗理解有差异,而且其含义本身也相当不同。今天,当人们谈到“宗教”的时候——包括基督徒在谈到这个词的时候(例如宗教主义)——他们所指向的乃是外在的约束、外在的敬拜行为、外在的宗教礼仪、教会传统、宗教知识和教义、可见的宗教文化成就、集体性平行维度的社会关系等等,而不在于或不主要在于人内在的敬虔、信仰、宗教情感、垂直维度的启示和拯救等等。然而本书所谈论的宗教(religion)不能按照当代的这种方式来理解。本书所谈论的宗教,既包含前者,又包含后者,甚至以后者为重。如果我们要用当代的词来表述这个意义,除了“宗教”以外,还需要加上“信仰、敬虔、道德、秩序、理性、约束”等等一系列美好而崇高的词语才行,因为按照基督教的传统观点,没有什么好东西是与真宗教无关的,否则就不是真宗教了;因为倘若宗教实际上不具有它所宣称的完整价值,那么它的绝对性宣告就成了最可怕的谎言和最无耻的自夸。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倘若每每用许多词语来解释这一个词的丰富内涵,那么翻译就成了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因此,在进行了无谓的探索和尝试之后,我最终仍旧把religion一词译为“宗教”,望读者在阅读时还原爱德华兹的本意。

 

另一个难翻的词是natural。这个词通常翻为“自然的”,而圣经则翻为“属血气的”。这个词希腊文是psychikospsyche是指肉体的感官和感觉,也就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感知力、欲望、情感等等,而非指上帝圣灵赐给人的pneuma(灵)。psychikos也就是natural这个词所指的是“属于、关于或生于被造界的;并由此而指向:生性的、本性的”。这样看来,“自然”二字与这个意义并不吻合。因为从汉字的字面上看,“自然”意味着自我满足、非依赖性的所是;而这个自我满足的属性显然唯独属于上帝,而非被造物,因为被造物都具有依赖性。所以,圣经用语“属血气的”显然更符合这个词的所指。然而,“自然的”一词在汉语中的使用已经约定俗成,“属血气的”反而显得生僻奇怪。于是,为了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在此译本里,这个词多数时候翻为“自然的、本性的”,有的地方为了对比“属灵的”,则翻为“属血气的”。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本书的脉络,我愿意简单地向读者介绍一下本书的内容和结构。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三个部分是主体,篇幅占整本书的三分之二。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总共大约占三分之一。

 

第一部分论述什么是情感、什么是宗教情感,以及宗教情感在宗教中的重要地位。在这部分,作者列举了十个理由说明为什么宗教情感在宗教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作者由此推论:漠视宗教情感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宗教实践应该有力地感动人心。

 

在为宗教情感的重要性做出积极辩护以后,爱德华兹调整了整个论证的方向,转而揭露和批判种种虚假情感。在整本书第二部分,作者列举了12种现象,并做出两方面论证:一方面论证这些现象不能证实情感,另一方面论证这些现象不能证伪情感。或者说,这些现象与真恩典情感没有必然联系,所以不能从这些现象推论情感为真或为假。这部分的难点在于:爱德华兹的后一个论证意图(这些表现不能证伪情感)容易被读者忽略,因此我特意在此强调:爱德华兹在这部分的论证具有这两方面的意图,并且这两方面的意图同样重要、同样明显。作者好像一个巨人站在两支军队之间,一手抵挡这边,一手反击那边;一手抵挡盲信,一手反击不信。而他的这种立场容易使读者迷失,不知道他到底在捍卫和坚持什么,似乎他刚刚才说了什么马上又否定自己的说法。爱德华兹坦言他的对手经常指责他自相矛盾,并且他常常花很大篇幅来解释自己的立场。但是,蒙恩的读者仔细阅读会发现爱德华兹并非是自相矛盾,反而是论述得极其周密严格。上述这种迷茫感不是因为爱德华兹的推理有错,而是因为我们的阅读能力难以跟上爱德华兹的思路,并且因为那通往永生、天国和真理的路是狭小的。因此,在阅读第二部分的时候,我们特别需要留意爱德华兹的这个论证意图:这些现象既不能证实情感为真又不能证伪。这样或有助于阅读时保持思路清晰。

 

在从反面论证了这些“不可靠的表现”以后,爱德华兹又调整了他的论证方向,在全书的第三部分转而从正面论述某些“可靠的表现”——真宗教情感的明显标志。这部分是本书的主体和精华。在这里,爱德华兹一共列举了恩典情感的12个明显标志,并一一加以详细阐述。

 

12个标志的排列体现出爱德华兹的敬虔知识。他首先强调上帝的主权和自由:圣灵的感动(特征1)、上帝的神性本质(特征2)和道德之美(特征3);然后论述人心如何被上帝改变:上帝的光照(特征4)让人得到的确信(特征5),这种属灵的认识使人真正谦卑下来(特征6)并改变本性(特征7),得到基督的心(特征8)和温柔的灵(特征9);最后他论述被上帝改变本性的人会有哪些尽责的表现:真恩典情感具有美感(特征10),圣徒因品尝到恩典的美味而更加渴慕圣洁(特征11),并且在生活中实践他们的美德,用善行(特征12)证明他们真是蒙恩得救的真信徒。

 

总体上看,这个论述过程完整地表达了福音关于得救信心的教义。今天很多人用一种支离破碎的、过于简化、迎合世俗的方式来表述福音,试图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总结基督的福音。这些话本身都是不错的,但如果我们满足于此并以为可以仅仅背诵几句话就能走遍陆地海洋勾引人入教,那我们就大错特错了。这一类过于简化的福音表述格式常常忽略了上帝的恩典、主权、自由、人的罪性、人信主的根本原因、信主以后的表现、结果等等重要内容,让基督福音那丰富多彩、切合现实、纯全正确、无比昂贵的真理沦为街头叫卖的、花枝招展的便宜货。当我们阅读本文的时候,反思当代各种版本的廉价福音,怎能不感叹爱德华兹思想的神学价值、现实意义和敬虔心灵放射的不朽荣耀!

 

除了这12个标志以外,他还在文章的最后部分用相当长的篇幅论证“基督徒的行为是表明信仰真实性的最佳证据”,由此证明爱德华兹所坚持的“基督教是实验性宗教”的观点。他依据圣经和常识,在这部分周密地论证:高举主观体验和个人感受的做法是荒谬的,明显违背耶稣基督和使徒的教导。值得注意的是,他不仅论证主观主义的做法是错误的,而且还预料到了人们可能提出的反对意见,然后针对这些反对意见,详细地解释了什么才是合乎圣经真理的立场。有些人说“强调‘善行是敬虔的首要证据’”是律法主义并且与唯独恩典和唯独因信称义的教义相抵触,爱德华兹令人信服地反驳了他们这种说法,使正确的教义得以正本清源。那种貌似合理实则不智的说法今天仍旧在基督教世界里不绝于耳、混淆视听,让不明就里的人误以为基督教所坚持的恩典教义是许可罪恶、不劝人向善的!爱德华兹的论述不仅向世人澄清基督教正统信仰的道德本质,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的论述高举上帝的主权和自由,明确反对教会内的阿明尼乌主义,捍卫了保罗、奥古斯丁、加尔文一以贯之的基督教正统信仰。阿明尼乌主义者用来为自己辩护的最高理由就是他们认为自己在坚持“人的责任”,因此他们的教义在道德上更加高尚并且武断地指控说坚持上帝主权的教义为“忽略人的责任”。而本文的最后部分关于“基督徒善行”的论述清晰而充分地说明:正是上帝的主权恩典决定了人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上帝的主权恩典正是人感恩尽责的必要前提和动力所在。由此,我们看到阿明尼乌主义思想貌似道德,实则顺应人敌对上帝的罪性,暗中弱化、虚化或否认上帝在人道德生活中作用,是用基督教术语表达的人本主义思想。阿明尼乌主义的道德,是出于世界的人道,不是出于上帝的圣道;是该隐之得,非亚伯之德;是体贴人的心意,不体贴上帝的心意。正如爱德华兹所言,这种思想不仅不能促进真敬虔,反而会促进无神论。因为凡是虚假的都不能持久,而幻想破灭之后,人就比以前更容易陷入虚无和怀疑的深渊。由此看来,假如我们不考察宗教情感的真伪就为许多人决志、祷告、流泪、说方言、说预言、赞美上帝、委身奉献而欢呼,恐怕我们的喜乐也难以长久。

 

前面说过,本书的论证范围并不像标题所暗示的那么广。实际上,本书主要针对的是基督教世界当中真假情感混杂、信徒难以辨明真伪这个特定的问题,而不是综合地论述一切宗教情感。因此,之前有些译本名为《宗教情感真伪辨》,或《宗教情操真伪辨》等等。这些标题更加符合本文的内容。但此译本忠实于原文,译为《宗教情感》。由于之前翻译的版本省略较多,此译本翻译过程中没有参考之前的译本,完全依照原文(Edward Hickman edition)进行翻译。所以,此译本应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译本。读过上述译本的读者阅读此译本或许会有不同的感受。

 

这本书不容易读懂。原因有几点。第一,爱德华兹的思想复杂、深邃、严密,体现在文章里就是语言比较艰深。第二,本书是学术论文,且写于18世纪,当时常见的英文写作方式、作者对读者阅读能力和习惯的期望与今天人们的阅读习惯和今天人们对作者的写作要求迥异。读者会发现本书的语言显得拖沓、句子结构繁复;似乎精炼并非一种写作美德,简单明白的表达亦非作者的首要考虑。第三,在翻译为汉语之后,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如果要照顾到通顺,就难以体现出原文当中逻辑的严密;而要照顾到原文的抽象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就难免牺牲一些通顺和美感。我在2011年初一度站在读者一边,大胆地肢解原文,试图让读者感觉流畅舒服。但后来我发现这种做法会损失太多原意和结构,于是不得不回头用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思路重新翻译,以忠实于原文为优先考虑。这样一来,就必然损失易读性。很多段落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看出整段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但是,我相信,读者在付出这样的辛苦以后必定会发现这是非常值得的,因为敬虔的真知识本是无价之宝,值得我们为此变卖所有的,何况我们需要付出的仅仅是多一点关注而已。我盼望我的缺乏、遗漏和错误不至于完全掩盖原作的光辉,也希望读者能够原谅和接纳我的鲁莽,并指出译文中存在的问题。

 

本书得到了游冠辉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不仅使本书的翻译出版成为可能,并且在翻译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指导意见和批评。在此谨向他表示由衷的感谢!另外,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徐艳梅先生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谨致谢意!

 

杨基

2012-2-2

 

(本文系《宗教情感》中文版译后记,篇名为博主自加。《宗教情感》,爱德华兹 著,杨基 译,三联书店,2012年底即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