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非常好的文: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 -- 学会正面管教孩子

(2010-12-17 20:44:55)
标签:

杂谈

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 --- 正面管教孩子的方式

  你们谁想过这个问题:孩子受处罚后他们怎么想?很多孩子想的是报复。受处罚的孩子经常很快做些他们认为扯平的事。他们受罚后常常只感受到不公平的心理,而不是思考导致他们受罚的行为。他们的心思集中在对给他们处罚的成人的恼怒上。


  一些成人错误地认为,孩子们还坚持那些不良行为是因为
教训得不够严厉。因此他们再次处罚孩子,而且加大处罚的量级。孩子们却总有办法去报复去扯平。这就形成了报复循环。父母们通常要等到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后,面对孩子的彻底反叛,如离家出走、吸毒、怀孕等等非常让父母伤痛的事时,才会意识到,报复循环有多么可怕。而这么报复父母的孩子们,对自己的伤害其实比对父母的伤害更甚。


  除了报复,一些孩子受罚时发誓下次不让成人逮到他们做坏事。也有些孩子再受罚后决定不再做让他们受罚的事情;但这不过是因为他们因为害怕处罚而屈服,而不是因为他们正在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我(作者)没有说处罚没有用。任何处罚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处罚会终断孩子的不良行为,至少一小会儿的终断。成人因此觉得他赢了这场管教战斗。但是,这场战斗从根本上讲,是成人输了:处罚激励孩子去报复,去动脑筋逃脱,或者被恐惧笼罩。


  我们必须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而且长期的有效管教。只要成人想到他们要,他们就实际上在逼迫孩子们。(注:前面章节提到,逼迫孩子们成为输家,这通常会导致孩子的叛逆,或者屈从。而这两者都不是我们希望孩子们拥有的品性。)



  要结束成人对孩子的战争,最急迫的任务是成人退出和孩子的权力角逐,营造一种正面的、长效的问题处理机制,让成人和孩子双方都本着互相尊重的、负责任的、自律的、合作的精神,共同努力。


  那么,什么是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这和处罚的区别在哪里呢?


自然后果,是孩子行为导致的自然后果,不需要成人的参与。站在雨中,你会被淋湿。不吃饭,你会肚子饿。忘记拿外套,你会感冒。逻辑后果,则需要成人的参与。自然后果逻辑后果会让孩子们受益匪浅,帮助孩子们建立他们的责任感、自律感。我们先来看看自然后果怎样起作用。


  一年级小学生比力每天都不记得带午餐盒去上学。妈妈不得不每天挤时间开车去学校给他送饭。学习了
自然后果,妈妈决定试试看,也许比力在饿了一两次之后会记住自己拿饭盒。她先和比力说好,告诉他妈妈相信他有能力自己承担拿饭盒的责任;同时她也不再在他忘记时特意挤时间跑一趟学校。


  她的初期计划被老师打扰了。比力会自己找老师借钱买学校的午饭。妈妈后来和老师达成协议,让比力自己为自己的午饭负责任。


  比力这下尝到了饿肚子的滋味。当他又一次忘记带饭盒时,他去找老师借钱,老师告诉他,我很抱歉你肚子饿;但咱们说好了的,你自己对你的午饭负责。比力又打电话请求妈妈送饭,妈妈也同样坚定地但和善地提醒他,带午饭是他自己的责任。比力因此很不开心,尽管后来他的一个朋友分给他半块面包。


  从那以后,比力很少忘记带午饭。偶尔他忘记了,他会请他的朋友分一点给他。后来他上二年级时,他的责任不但包括自己记得带饭盒,而且还包括他自己安排他自己的午饭内容。


  再举一个11岁的珠丽的例子。妈妈老是念叨珠丽要记得把脏衣服放进洗衣篮里。珠丽不理睬妈妈的念叨,却老是埋怨妈妈没及时洗干净她的衣服。妈妈不得不常常在这时匆忙替珠丽单独洗一次衣服。


  妈妈决定试试自然后果。她先和珠丽说好,她相信珠丽能自己对自己的脏衣服负责,告诉她妈妈从现在起只在洗衣日洗放在洗衣篮里面的脏衣服。


  几天以后,珠丽要参加一个活动,她打算穿某条裤子时发现那条裤子她又忘记放进洗衣篮里了。当珠丽埋怨妈妈没洗她的衣服时,妈妈只是同情地说,
你没有干净裤子穿心里一定很难受。当珠丽求她赶紧帮忙洗时,妈妈说,我相信你会有更好的办法,然后她立即去洗澡去了,以避免和珠丽的继续对抗。珠丽那天不得不穿了另外一条裤子,非常恼火。不过,她后来隔了很久才又忘记一次把她的脏衣服放进洗衣篮里。


  尽管
自然后果常常是帮助孩子自我修正他们行为的最好方式,但有几种情况我们不能采用自然后果



  1,当孩子处在危险中。比如我们不能让孩子自己在街上玩。


  说到这一点,一定有人会指出这就是父母必须打孩子的理由。我不打他,他怎么会记得不再在街上玩呢?


  我就问了,你打了孩子以后,你会让接受了教训的孩子自己在街上玩吗?”“不会。”“那你觉得要等到什么时候你才放心孩子自己在街上玩呢?大部分的家长表示,不论他们打了孩子多少次,不论孩子接受了多少次的教训,在孩子长大到一定年龄之前,比如五到八岁,他们肯定不会让孩子自己在街上玩。这就说明一个事实,孩子必须成长到一定阶段才能承受一定的责任,孩子的成熟状况比更重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成人需要花时间训练孩子,这样的情况下用
逻辑后果会更有效而且更少羞辱地帮助孩子发育他们的责任感。回到这个例子,这时的逻辑后果应该是每当孩子自己跑到街上去,父母就把孩子抱回家里或院子里。孩子通过父母的这个行为所学到的东西,远比更有效。在孩子成长到一定成熟年龄时,父母仍然不可以让孩子单独上街,哪怕使用了逻辑后果

  2,当
自然后果会影响到其他人。比如,我们不能允许孩子朝别人扔石头。

  3,当孩子行为导致的自然后果在孩子看来不是什么问题时。比如,孩子不洗澡、不刷牙、不做作业、吃不健康食品。


  这时,我们需要转用
逻辑后果来帮助孩子培养对自己负责任的行为。举例说明:
  林妲写作业时喜欢在课桌上敲打铅笔。这打扰其他孩子的学习。老师请她选择是不再敲铅笔还是等别人作业写好后她再写作业。(让孩子自己选择是停止不良行为还是接受逻辑后果,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小丹带了一辆小玩具车到学校。老师把他叫到一旁,问他愿意让老师替他保管到下课,还是愿意让校长替他保管到下课。(最好能让孩子和成人单独谈话,以保全孩子在同学朋友中的面子。
)

  使用逻辑后果,除了给孩子选择,和孩子单独谈话,还有更重要的。

  德雷柯博士(注:倡导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的著名专家)非常苦恼地发现,很多老师和父母把他们的处罚称为德博士的
逻辑后果。而真正的他倡导的逻辑后果,必须包含三个R词:
Related (相关)
Respectful (尊重
)
Reasonable (合理
)

  这三个R,缺了任何一个,都会使
逻辑后果变质为处罚
  当孩子在课桌上涂写,我们很容易断定
相关的后果是让这孩子清洁这个课桌。当我们忽略了另外两个R时,会怎样呢?


  如果老师没有
尊重孩子,而用了羞辱的言辞表达他的要求,清洁就不再是逻辑后果了。假如马老师说,小丽,你怎么能做这么愚蠢的事!现在去把桌子清洁干净!否则,我会告诉你父母,你多么令我失望!这时,尊重缺失了,羞辱加了进来。


  假如老师提出的是不
合理的要求,他不但要求学生清洁被涂写了的桌子,而且要求学生清洁全教室所有的桌子,好让这学生吸取一个足够深刻的教训,那么这也不再是一个逻辑后果了。合理性最容易被忽略,因为大家普遍有一个错误观念,认为孩子只有接受了足够深刻的教训才会学到东西。


  当孩子把牛奶洒出来,相关的后果是请他清理。不
尊重的说法是:你怎么这么笨?!我下次不再让你自己倒牛奶了!而尊重孩子的说法可以是哎呀。现在怎么办?如果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办,那是你没有给他足够的训练。这个例子还说明另一个问题,孩子们从犯错误中学习成长。不合理的说法是:为了让你好好接受教训,我要你擦干净整间屋子的地板


  当成人在使用
逻辑后果时忽略了以上三个R的任意一个,孩子们就把它当作了处罚。而处罚带给孩子们的另外三个R,第一章我们已经提及,现在复习:
Resentment (怨恨。
这不公平。我不再相信他们)
Revenge (报复。
他们这次赢了,但我会赢回来的。比如,去做一件更坏的事。)
Retreat ( 退让。分两种情况。一种是 Rebellion,反叛。
我下次不会再让你们抓住把柄!另一种是 Reduced self-esteem,自暴自弃。我是个坏孩子。)

 

 

家长和老师们不愿意承认,他们常喜欢用惩罚的主要原因,是以他们的强权让孩子们吃苦头,孩子。这种思路的潜意识是,我是成人你是小孩。你要按我说的去做,否则有你好看。


  有一部卡通片描写了这种心态。妈妈看着爸爸拿着跟棍子追他们的孩子,眼看追上,妈妈喊道:等等,你再给他一次机会吧。爸爸回答,那他可能不再做一次了


  显然对爸爸(包括很多成人)来说,让这个孩子吃苦头,比让这孩子纠正他的行为,更重要。
  让孩子吃苦头,不是逻辑后果的必要条件。比如,孩子被送进他自己的房间以后,他可能会捣故他的玩具读他的书,玩得很快乐。(这很好啊,因为我们把孩子单独关进小屋的目的,是为了终止他的不良行为,而不是为了让他吃苦头。)

  隔离孩子(就是我们现在说Timeout,或反思角),当我们按照下面规则施行,遵守上面的三R要素,那么这可以是很好的一种逻辑后果:


  1,花时间学习。在你施行隔离之前,你先谈谈它会有多大帮助。教给孩子,在大家处理矛盾冲突之前,有一段冷却情绪的时间,让大家都有先平静下来,是多么重要。

  2,先和孩子说好,到时候你可能需要去你自己的房间,孩子可能需要去孩子自己的房间。你要对孩子解释清楚,隔离的目的,不是处罚孩子,也不是给孩子颜色看。你甚至应该建议孩子,他可以选择玩玩具、读书、休息、听音乐,来帮助他转换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愉快起来。

  3,最后一点,隔离后,当孩子情绪稳当下来,记得要和孩子用正面陈述的方式,谈谈刚才的问题。(注:关于正面陈述,下一章专门讲解。)

 

这些隔离规则同样适用于给孩子们开辟了反思角的学校老师。唯一不同的是让孩子们怎样愉快起来的建议,可以包括让孩子休息、不打扰孩子的工作、思考可能的问题对策。


  玛沙因为孩子的不良行为而把孩子关进自己的屋里。当孩子几分钟后出来时,她又把他关回去。我问她这时孩子是否还在继续刚才的不良行为,她承认
没有。这时她忽然想到,如果她当时能够清醒地意识到,她的目的是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而不是以她的强权让孩子吃苦头,那么她实在不应该在孩子出来时再把他关回去。


  我们不知什么时候得到了这样一个很错误的观点:即如果我们想让孩子表现得更好,那么我们必须首先要让他们觉得更糟糕。


  教训孩子,让他们吃苦头,是我们很多父母和老师最常见的错误行为,乃至他们在教训的过程中,根本就忘记了,他们的根本目的,是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哪怕父母和老师已经信服了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的价值,他们在实施的时候仍然困难重重。我们给家长学习班的课程,全都是家长们自己的错误案例。


  父母和老师们不愿意承认的另一点,是处罚孩子会让他们自己心里舒服些,因为孩子的不良行为让他们感到他们自己的强权受到了威胁。他们当然不会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当我这么替他们指出来时,他们大都发现,的确如此。


  某些时刻,成人知道他们最根本的目的是鼓励孩子成长为快乐的、负责任的人。但是,这个目的,常常在他们维护自己的权威和自大时,被忘却了。


  导致成人不恰当行为的原因,有时候是他们被误导了。多少成人相信,惩罚是让孩子变好的最佳动力。他们相信,要让孩子做得更好,首先必须让孩子们觉得更糟糕。


  小马克上课时不尊重不遵守课堂纪律,每当老师要讲课时,他就大声说话。他的老师,史老师,罚他把这句话抄写30遍:我要以得体的行为举止,遵守课堂纪律


  但是,马克想得根本不是
很应该!我是该受罚,这个处罚会让我接受教训,不再在课堂上讲话。相反,他想到的是不公,心里充满不忿,一心报复。他拒不从命。


  史老师和很多成人一样,觉得如果惩罚不起作用,那么一定是惩处得还不够狠。他加倍惩罚,要马克抄60遍。


  马克更加愤怒和反抗,坚决不从。他妈妈提醒他,如果他还不抄写,史老师可能再加倍惩罚(不论那样是否公平),而且还可能罚马克停学若干天。马克回答,我才不管这些,我肯定不写!


  结果,史老师果然再加倍,罚写120遍,而且通知妈妈去学校。很多老师都相信,如果老师对学生的惩处不起作用,那一定是家长不配合学校。


  马克的妈妈这时是家长学习班的小组长,她不认为惩罚是教育孩子的有效方式。她会晤了史老师,首先表达她非常认同老师的看法,马克不尊重不遵守课堂纪律是不良行为,应该被纠正。然后她建议说,
马克影响了您的教学,我们可否让他做些弥补,使您的教学更加愉快?
  比方说?
  比方说,让他清洁黑板,清空教室的垃圾桶,或者替您讲一节。


  马克立即来兴致了:我可以帮你讲透明那一节。
  老师看他一眼,你的确掌握了透明的概念,好多学生都还没有理解那一段。然后他回头看着马克的妈妈,可是,他会因此而很开心。


  史老师不认为应该用良好的行为去引导孩子放弃不良行为。他担心的是,让马克开心地替他讲课,岂不等于奖励马克的不良行为。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其实,很多成人通过学习后发现,以良好的行为引导孩子们放弃不良行为,实际上更有助于孩子们从根本上停止、或者大量减少他们的不良行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