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辉的文学地理
李春平
小弟曹辉,抛开他的职务身份,平时就是个写字的人。一是喜欢书法,每天习字,长此以往,练得一手好功夫,比起一些自称为书法家的人来说,说曹辉是书法家并不为过。二是喜欢写文章,走到哪写到哪,哪里都是素材,哪里都是生活,哪里都有感悟,于是哪里都有文章。刚刚出版的《羁旅随笔》便是他游走过程中的散文新作。
说起散文,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古老的文种之一了,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春秋》《左传》都是很成熟的散文了。在几千年的历史岁月中,曾经在一定时期内大行其道的赋、古体诗、杂剧、散曲,都逐渐没落下去,风光不再了,唯有散文经久不衰。可见散文的生命力是非常强大的。究其个中原因,我觉得是因为散文本身的特性所致。散文始于巫史之手,主要为纪事之用,体制可大可小,篇幅可长可短,内容可叙可议,只要有人类活动存在,散文就不会凋敝。而今,各种散文集的层出不穷就是一个见证。
曹辉小弟原在湘南任副县长,后来安康履职,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从政经验。作为一个业余作家,这也正好给他提供了更多的生活素材和文学养料。对于一个热爱文学的人来说,客居在异乡,陌生的环境,地域的差异,民俗的不同,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往往更能激发其创作热情。加之曹辉又是一个善于思考,勤于动笔的人,每有所感,必有所记。紫阳茶叶,白河水色,平利风景,石泉山水,梦幻镇坪,美丽宁陕,悠悠县河,还有他老家湖南的风景名胜——这些可知可感的可敬可爱的土地,都以文字的形态、审美的方式悉数进入了他的散文中,由此构成了曹辉的文学地理。
曹辉的文学地理主要分布在湘南和陕南,这是两个鲜明的地域标志。凡作家目之所及,足之所至之处,都留下了精彩篇章。从专业的角度上看,曹辉的写作是有难度的,特别是同一个地方,又有许多人作为写作对象的时候,如何出新,如何另辟蹊径,如何有别于他人,这对写作者本身是一个考验。它不光是技巧的问题,还有想象力的问题,表现力的问题,思维向度的问题,思想深度的问题,这些综合因素,决定了一个作者的整体水准。比如《白河苦旅》中,避开了最有影响力的白河水色,笔墨集中在白河自然环境的险恶上,写白河人生活的艰难,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给人以震撼的力量。具体到村落庭院,则是展开去写,用心描绘,让读者分享艰苦奋斗之后的甜蜜果实。《紫阳行旅》则避开了久负盛名的紫阳茶,作者发思古之幽情,从历史的纵深方向去开掘文章深度,剖开过往的风云岁月,透视其中的历史玄机。写平利,没有写平利的美丽乡村,笔墨却偏偏又落到了平利茶上。翻开文章,就闻得一片平利茶香,这也是平利人的得意之处。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在选材的处理和运用上,是颇费心思的,知道怎样规避写作风险,知道怎样绕开撞车的内容,知道怎样获取唯我独有的心理感受,从而做到取舍得当,剪裁合理。
纵观全书,《羁旅随笔》中所呈现的文学地理,是以情感为大地原点,以作者生活和工作的陕西安康和湘南故土为地理坐标的,每一处标识都非常鲜亮,清晰。而覆盖在这块地理版图之上的,有欢笑也有悲情,有阳光也有风雨,有历史的涛声也有现实的步履,它们无一例外地表达着作家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痴情。
所以说,认识曹辉,不仅要认识他这个人,还要阅读他的文学地理,才能对他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因为《羁旅随笔》给我们提供的不仅是丰富多彩的文学信息,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如果要说缺点的话,就是个别文章行文不够洒脱,用语太过拘谨。这便是官员文章的通病了。这是身份的无奈,无关文学才华。
作者简介:
李春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文学作品150余万字,出版长篇小说主要有《上海是个滩》《上海夜色秀》《我的多情玩伴》《奈何天》《步步高》《领导生活》等,出版《李春平长篇小说文集》(三卷本),出版散文集《激动得很累》等。发表中篇小说多为《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小说精选》等报刊转载。《大上海的小爱情》获得2008-2009《中篇小说选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由李春平中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在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最佳编剧奖”;长篇小说《步步高》获得首届陕西省柳青文学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