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郭宏武:走进西廊古村

(2011-04-27 23:16:57)
标签:

旅游

分类: 观澜书院

 

http://s7/middle/62a53457xa1e7fc7d19b6&690

 

走进西廊古村

    

早就想去西廊古村看看了,但一直没能成行。阳春三月,一个艳阳晴天,我终于在资兴市区登上了北行于省213线的一辆客车。到柏树下车后,沿一条穿行于稻田间的机耕道下行约500米,小山丘上的一个村子,就是资兴市七里镇西廊古村了。

古村地域包括现柏树村的铺上、西廊、对火井3个村民小组,人口约600余,多曹姓..这里文化底蕴厚实,古迹多多,漫游于古村落,寻找当年的辉煌与辛酸,就如同享受着一顿历史文化大餐。

观澜书院

    在古村之铺上,有一处青砖黛瓦,其整体保存较好,占地面积约300多平方米的古建筑——这就是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的古书院——观澜书院,这也是西廊古村最有“份量的古遗址了。

   据《兴宁县志》及《曹氏族谱》等史料记载,书院创立者曹行锡,为南宋绍定年间进士,官至巴州刺史。曹行锡将家族从衡阳迁至资兴七里镇后,为教育曹氏后代,在今七里镇柏树村创立曹氏之家族书院。曹氏族谱所载的《重修观澜书院纪实》碑文,其中明确提出:“斯堂经始于绍定辛卯”, 经查,“绍定辛卯”即绍定四年,也就是公元1231年。由此推证,观澜书院建院迄今已有780年了。

和资兴其他地方的古建筑一样, 观澜书院的大门口亦摆有一对古石鼓, 其鼓面、鼓腰上均有阳刻花饰。进入书院,呈现在眼前的是立在条形石墩上的十数根高高的木柱和木柱支撑起的坡屋顶,一进式二层砖木结构,青石铺成的方形天井,曲折的回廊,左右两边皆有厢房,台阶上是较宽阔的授课堂,屋梁上还悬挂着二块清代牌匾。书院所存石碑多镶嵌于墙面,从一块两面刻文的元代石碑及数块明清时期石碑之碑文和曹氏族谱中得知,书院取名“观澜”, 出自孟子“观水必观澜”之语。其兴办家族书院,是为了“敦亲睦族”,培养本族知识精英,并通过科举入仕,光大门第,提升家族形象,提高与保持家族地位。书院建成后,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在历代科举考试中,出了1个状元,6个进士。特别是在元成宗时,11年间竟然出了3个进士,其中在大德元(公元1297年)年,出自该书院的曹一本和曹一筵在科举考试中,分获状元和二甲第一(科举考试第四名)。同宗兄弟同登皇榜,成为千古佳话。大德十一(公元1307年)年,曹一本(兄弟中排老二)的亲弟曹一鉴(兄弟中排第四)又高中进士,荣登皇榜,在当时地处偏僻的资兴,一个小小的曹氏家族书院竟能有如此作为,足见其文风之盛、荣耀之极。此时,西廊古村和观澜书院均得以快速扩建,成为典盛时期。

    自建院始,观澜书院历经3次战火焚毁,多次重修。乾隆寅壬(公元1782年)年,书院因“基址冲坏”而搬迁至现址,其规模已不足典盛时期的六分之一了。1986年,柏树村小学在曹新屋落成,原办于书院之小学停办,以后,书院也就没有了朗朗的书声了。

古村的传说

从西廊古村后辈们的述说中得知,原先,桃源河从桃源、柏树两个大洞(洞:指较大平地)中蜿蜒穿行而来,清澈的河水挟两岸的稻香从村前欢唱着缓缓流过,村前有桃源河衬托,后则背靠长满参天古树之葱翠山岭,三大旺族曹姓则扇居于小山丘周边,形成西廊古村。当地传说有很多,这里择记一则桃源河改道之说。

相传曹一本高中状元后不久,大德天子召见曹一本,由于曹一本提供的西廊古村之风水地形图酷如龙形,皇帝不悦,顺口说此地不过“水浅地薄”而已, 曹答“水浅龙角现,地薄好发芽”, 皇上大骇,顿生杀意,不久,曹一本被迫辞官,返乡前,御医在曹一本的背上拔了几个火罐,并嘱咐其回家之后才能洗浴,快到家的时候,曹因后背奇痒难耐,在落脚的火铺里洗了澡后,随即得急病而亡于返乡路上。后皇帝派人将从西廊古村前经过的桃源河改道大树流向廖江,从此,西廊村前便没有河流了。传说归传说,然而,原从西廊古村前流过之桃源河改道约1000米的村东南侧大树却是真的,在曹氏家谱中亦有“状元公”曹一本的记载,上面简单地记述了曹中状元后不到一年便“辞官”、“病亡于返乡路途”一事 

洒泉的故事

    在古村之对火井,有一口远近闻名的古井,当地人称为酒井或酒泉,也有称之为醽醁酒井的。而在曹氏家谱中,从清自现代皆称观澜书院为“醽泉书院”, 古村曹氏称“醽醁曹氏”,这应当是与这口古时就闻名的酒泉有关。酒泉古称“醽醁泉”,又名醽泉,碓臼状石底,井口不大,泉水甘洌,适于酿酒。朝廷曾在古村前的醽醁泉畔设置酒官,组织酿造美酒。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这里成为酒醇书香之地。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关于酒井的民间故事。说是仙人铁拐李下凡来到人间,路过西廊古村时,见此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便停下来向村民讨要水喝,村民爽快地舀水给他喝,还请他来家里作客。仙人为答谢村民,便放入井里两颗包谷米,点水为酒,造化乡里,于是这口井就源源不断地涌出美酒,成为酒泉。后来,铁拐李又来到泉边,村民对仙人说,酒泉好是好,就是没有酒糟喂猪,铁拐李听后,揺头吟唱着:“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井水当酒卖,还嫌无酒糟”走了。第二天,村民发现井里两颗看得见、捞不出的包谷米不见了,酒泉又恢复成水泉了。

    据史料,用醽醁泉水酿造的美酒,在汉晋时期已有非常大的名气,尤如今日之“茅台”、“五粮液”。然而,明清之后这种绿酒销声匿迹,估計其酿造技术已经失传。而醽醁泉至解放初期仍有很好的井水,从井口涌出来的泉水可在下游汇成水塘,当地人还经常下水游泳捉鱼。

    寻寻觅觅,不觉已经日落西山,淳朴好客的村民已经备好了可口的钣菜。经不住劝,不嗜洒的我也象豪爽的村民那样,端起一大杯白露酒,一饮而尽。终于,我醉了,醉在了西廊古村。(4月10日《郴州日报》)

                          作者: 资兴市七里镇政府郭宏武              

                                   http://s14/middle/62a53457xa1e8144b9b2d&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