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校长教师流动环节与重点利害关系 |
分类: 随笔 |
【原创】“校长流动”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http://s13/mw690/001O0achgy6LrCRjy3Oac&690
教师流动在我区几个学校已经试点了一年,从这个学期开始将在全区全面推开,而且在未来将成为教育部门制度性的工作之一。开学在即,教师流动的对象以及去向应该尘埃落定,只是须等到开学方可知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区内校长流动的任何资讯,尽管在相关的文件上对校长的流动早作了明确的规定。
城乡二元结构导致资源过度向城市集中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现实,这种过度集中的趋势不仅导致城乡贫富差距日益凸显,而且教育公平也越来越为人诟病,为了有效遏制或者有效缓解甚至放慢这种不公平的步骤,政府除了向农村薄弱学校加大教育硬件上的投入外,对城乡的师资状况也在逐步的进行调控,在这样的背景下,校长、老师的流动机制应景而生。
无论是校长流动还是教师流动都与学校教育硬件的投入不同,不是有多少城区的名校长、名教师流动到农村薄弱学校就实现了师资均衡,我曾经写过《“教师流动”不能局限于形式》和《莫将“教师流动”这本好经念歪了》两篇博文讲的是教师流动可能出现的问题或者应该规避的问题,校长的流动应该不同与教师的流动,无论是担当还是作用校长的流动对于一所薄弱农村学校来说无疑意义更深远,更重要。
或许校长的流动目前还没有展开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考量,也可能是相关的制度还有待完善。那么,校长的流动要注意或者规避哪些问题呢?
第一,校长的流动必须与校长正常的工作调动区别开来。
每一年暑假过后都会有一定数量的校长的工作被调动,这种正常的工作调动不能与校长的流动混为一谈或者校长正常的工作调动取代校长的流动,不然,校长的流动机制就是一句空话。校长、教师流动机制中对流动的校长、教师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这与平时正常的工作调动要求并不完全相同,名校长流动到薄弱学校是带着扭转局面的任务去的,所以,教育管理部门必须本着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宗旨规范进行操作,杜绝因校长个人关系走过场的做法。
第二,校长流动前必须对准备流入的学校做一些比较细致的调查研究。
城区学校的管理模式与农村薄弱学校的管理模式一定存在差异,被管理的对象也存在着差异,无论是接受能力还是教育教学的理念、方法,参与流动的校长在流入学校找准切入点实施自己的宏图伟略至关重要,如果对流入学校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流入到新学校就必须先要有个了解的过程,知其长在哪里?短板在哪儿?而后根据自己的设想配备各个部门的领军人物,完成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一学年,也就是说自己的设想必须一学年后才能逐步展开,那么,全面实施自己的管理梦想形成一定的管理模式至少需要三到五年,这还要看流入学校各个部门的配合情况,从这一点上可见流动的校长事先对将流入学校的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第三,校长流动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保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评论它的校长,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一所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的建立、管理模式从建模到成型都不是一朝一日就可以达成的,因此城区名校长流入到农村薄弱学校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保障,否则,换了一个校长就可能换了一个模式换了一套思路,朝令夕改,学校的文化积淀永远都是一句空话。
尤其是在校长、教师流动纳入到考核、评优特别是职称评定规定的当下,校长、教师的流动一定得去功利性,否则,不管有没有效果两三年就拍屁股走人,对农村学校不仅不是福音反而是祸害。
第四,校长的流动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机制。
城区名校长流动到农村薄弱学校必须有一个可操作能达成的实绩要求,或者说有一个预想的效果要求,教师的流动可能考核的是该教师在流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状况以及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可以通过学校、家长、学生的评教体系完成,作为一位肩负“拯救”某一所薄弱学校重任的校长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还需比较完善的考核机制,一是对校长个体的付出负责;二是对流入学校负责;三的是对流入学校的老师、学生负责;更重要的是对流入学校涉及到的老百姓负责,考核流程必须公开、系统、跟踪持续,必须摘掉有色眼镜看待“流动校长” 的工作业绩,哪怕他原来是多么有名的校长,多么有名的教师,功过分明才是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对一些对流入学校改变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改变的流动校长还得启动问责机制,因个体原因达不成预定目标就不得离开,严重失责者就地免责,对效果好贡献大的流动校长予以重奖,这既是希望也是制约更是动力,否则,流动很可能即流于形式。
牵一脉而动全身,校长的流动当属于此,因此,校长的流动必须谨慎,否则,流入的学校不仅不能享受其利反而饱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