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臼声声月饼香

标签:
月满中秋记忆月饼芝麻杂谈 |
文:九州狐
又到中秋节,耳畔响起“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啊!一块月饼一片情啊!……”的儿歌,一句歌词一句情,民俗,一种对过往岁月的记忆。
临中秋节还有几天,节日的气氛已弥漫了整个村子,家家户户都在做着过节的准备,洗面筋、打月饼。
母亲从柴垛里翻出了石臼,石杵,擦洗干净,石臼本来是过去舂米或舂稻谷的石器,现在仅用于舂烤熟了的芝麻,根据需要取刚从地里收上来的芝麻淘净晾干,而后在锅里翻炒,锅铲翻个不息,每次得铲到底,否则芝麻会生熟不匀且容易烤糊,炒芝麻时烧火也很讲究,火头不能太大,大了很可能也会炒糊,只要少许有点糊味,月饼的口感就大打折扣。所以,我想帮忙,母亲不让,说:“你哪里有这份细心劲儿”!正好,我也乐得偷闲。
等到芝麻的皮壳有点黄的时候,香味儿也就出来了,老远的地方就能闻得见,村里人个个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一锅一锅的芝麻炒熟后,又分次的放入石臼中舂,于是香味儿更浓了,舂芝麻也很讲究,力量不能太大,用力也要很均匀,否则芝麻会被舂过了头,影响口感。
因为村里存世的石臼只有这一个,看到有人家引头了,陆陆续续的邻居也赶来了,慢慢地从村西头蔓延到村东头,四五个人围坐在一起,拉着家常,手里也不歇着,你舂累了,我来两下子,一家接着一家,不紧不慢,挺有秩序的,熟了的芝麻经过一舂,就更香了。
芝麻舂成芝麻面后,把油也熬熟了,再根据自己口感的需要配比面粉的重量、糖的数量、油的斤两、芝麻的斤两,然后,送到三、四里外的地方去加工,如果需要还可以在馅里加些什锦材料。货真价实的材料,专一的加工技术,使得月饼的质量绝不比商场里那些包装豪华、漂亮的月饼口感差,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尤其钟爱这种“自造”的月饼,他们管那些在商场、超市里买来的甭管多漂亮,多贵的月饼叫“婊子型”。这也许是中秋节家家户户打月饼这个习俗得以延续的原因吧!
过去困难时期,在这个时候每家也要打些月饼,但由于油、面、糖都很紧张,因而根本谈不上什么配比,土地也很紧缺,即使有个三四分的自留地,也都尽量种些粮食贴补口粮的不足,哪有人家种芝麻呀!芝麻那必定是富庶人家才能吃得着的“补品”,所以,打月饼并不放芝麻,只是把面粉炒熟了拌红糖做馅,自家做自家炕,大家都调侃地称是“炕巴巴”。尽管如此,在当时那绝对的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食,是孩子们的最爱。
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加工月饼的村庄,一路上桂花香味就着熬熟了的油的香味、烤月饼的香味和炒芝麻的香味充斥整个鼻窦,整天都觉得鼻孔前香香的。
月饼每年都在打,但大多年轻人并不喜欢吃月饼,买的也好,自做的也好,很少再有人问津,可能是现在比月饼好吃的东西太多了,月饼仅仅成了中秋节的一种象征。
我想,老年人喜欢打月饼、喜欢吃月饼也许吃的是幸福和对过去的回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