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枪”的日子

标签:
考试杂谈 |
“磨枪”的日子
http://s6/middle/62a52021nc28b3d0ea4c5&690
(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南京市将有49059名初三学生走进考场,开始为期三天的人生博弈,权且不考虑到底结果如何,单凭接下来能够安心的与家人共度2012年端午节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暂时的不用看书,不用做作业,小学生就没得那么的幸运了,在这个节日里他们还得面对雪片般的试卷,承受老师没完没了的叮嘱、父母的唠叨,甚至责罚。
“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这句话原意是指到了快要上阵打仗的时候才磨刀擦枪,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尽管隐含着作用不大的意思,但是总比不磨要好得多,表面的光亮似乎成了人们可以预见的希望,如今这句话多半用来调侃学生备考那个阶段复习的那种状态,尽管有点自嘲的味道,但是,这恰恰是老师们希望的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枪是被磨的,是使用者个体主观能动的体现,枪只是被动的接受,与磨枪不同的是,在学生复习的过程中老师面对的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不同的个体,是被动与主动能够相互影响的个体,因此,枪磨得光不光并不完全取决于磨“枪”的人乃至被磨的“枪”。
高考、中考、小升初,学生时代的三大战役,哪一站都输不起,面对升学,备受煎熬的何止是学生?教师中流传着一句话“要想死得快,去教语数外”,尽管有些夸张,但是,不得不说这种体会确实显现了当下教师某种生存状态以及当下他们普遍存在的一种焦虑心态,是不可否定的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话题。
全民教育素质当先,减轻学生负担成了如今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在现在,只要是能够减轻学生负担的课改就是好课改,只要是能够减轻学生负担的课就是好课,在这个大旗的召唤下课改风生水起,红红火火,悲催的是一切到头都会因为“考试”被打回原形, 只是在“磨枪”的时候不会再有人提诸如负担啊!减负啊等等意思的话题,个个都是心照不宣的早五点、晚六点的死楸,分明是一紧一松的两个极端,无所适从的更多的是老师。
这边在呼吁废除一考定终身的陋习,那边在搞全国高校排名,高校中的院士排名,亿万富豪排名,高官排名等等,花样百出,排名的目的是什么?显摆什么?又暗示着什么?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分明是既要偷人又要立贞洁坊的勾当。
有人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事实上这个起跑线是谁设定的呢?人生有多少个起跑线?又有多少个起跑线是每个家长亦或是老师能够掌控得了的?择校、异地高考、外来务工子弟入学等等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和教育上的一些诟病喊了多少年,就失望了多少年,解决了一个一定会冒出来更多。
现在,学生平时在学校的的负担确实轻了,在家里的负担反而更重了,各种辅导班,各种门类的被打上素质教育标签的艺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一张张证书成了敲开名校大门的敲门砖,家长们趋之若鹜,能不趋之若鹜吗?
过去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现在说::“考考考,领导的法宝”,尽管现在一再的说考试不排名,不以学生成绩来衡定一个老师的工作业绩,可事实上名次、学生成绩从来就没有掉过价,只是不同的是过去与学校的名望干系更大,现在与教师的个体干系更大。
“磨枪”的日子还在继续,尽管哄吓诈骗的招数殆尽,但是,还是要坚持,还得每天面对孩子们埋怨的眼神克制自己满腹的委屈,还得每天早点去,晚点回来,还得重复着不知重复了多少次的啰嗦,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