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坑爹祸害拗口难懂杂谈 |
“坑爹”的作业到底祸害了谁?
前几天,偶然看到了一档江苏零距离的读报节目,节目的内容是有关“坑爹”的寒假作业的话题,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屡见不鲜,几乎已经到了不是问题的问题了。
临近开学的时候,村子里有个上五年级的孩子来问我几道题目,有数学,有语文,这个孩子很好学,从一年级起一有不懂的问题就会立马来问我,尽管我不任他的课,但我常常把他作为一个例子教育班上的学生要向他学习,做到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我越发觉得他问的问题难度越来越大,倒不是我不会解答,而是有些题目我不知道如何能够让他理解,看着他频频点头似乎很明白的样子,我的内心却很不是滋味,因为我知道他可能真的并不明白。尤其是现在的题目普遍求偏求怪,更是经常有竞赛类的题目出现,那些竞赛类的题目其实是有一定的解题规律的,这仅仅是一种技巧而已,并不能说明什么,只是因为经常用不到而记不得,而反应在表面上的却是你会不会的问题,早些时候网上曾经报道过四年级的一道数学题连数学专业的教授也不能做出的话题,作为曾经辅导过奥数的我知道是什么原因,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尤其是跟教授的水平一点关系也没有。
如今的寒假作业或暑假作业除了语数英以外更有其他学科的内容,包罗万象,现在好像涉及的面越广越能体现素质似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一应俱全,有些内容即便是任课教师也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些内容即使是讲解了学生也未必能听得懂。
寒假作业、暑假作业上如此,与教材配套的作业何尝不是?这段时间我们在学习百分数的应用,从中选择两道习题可见一斑。
题一,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某省份拟用三年时间,将8.4℅的农业税降至2.4℅.某农民收入2万元,降低农业税后,实际给该农民增加了多少收入?
中国从2006年起就废止了农业税条例,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的农民就进入了拿着补贴种田的时代,这是史无前例的一次革命,在教学税收这节课的时候我还津津乐道的把这段历史讲解给学生听呢!果然有学生问我说不是不交农业税了吗?对此,我只能搪塞说题目表达的是过去,可是过去也不对呀!农业税也并不是按哪个人的农业收入缴纳的,对此,我只能根据题意讲解而已,其它的我只能含糊其辞一带而过。
题二, 某种商品如按原价出售,可获利90元。现在如按原价的75℅出售10个,所获得利润与原价减去70元出售15个所获得利润相等,这种商品原价多少元?
拿到题目首先我想到的是如何讲解能够使学生明白,解答这道题目无非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列方程解答,一种是用算术方法解答,但是,不管哪种方法都得找到相等的数量关系或相对应的数量关系。
如果用方程解答还不能设原价为X,必须设本钱为X,方程为:(X+90)×75%×10-10X=(90-70)×15,解得本钱为150元,再用150+90得到原价240元,不要说如何来理解这道方程所表达的等量关系了,就是把这道题当做一道解方程的题目在六年级也很少有学生能够正确的解出来。
如果用算术方法解答则列式为:(90-70)×15=300;300÷10=30;(90-30)÷(1-75%)=240,240则为原价。看着算式似乎很简单,但是,文本中语句很拗口,难以梳理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其中还包括等量代换的使用,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很困难,老师也很难解释得使学生明白。
问题的关键是以后检测也不会出这样的题目,可能更多的是从灵活性上做文章,另外,关于利率、利息、税收等问题都有相应的软件,根本不需要个体去计算,所以这部分内容应该只需要学生了解即可,何须出此弯弯绕的题目啊!
只是既然出现在练习册上总得做吧!有人提议选做,可是选做家长会答应吗?孩子不会做还不得问老师吗?明知无用还得讲解,讲解了也未必就能听得懂,是不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有人说,让学生写出肥皂的反义词很“坑爹”,可是如此“坑爹”的作业仅仅是祸害了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