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大根正苗红自主招生三代大学生杂谈 |
人大新版“根正苗红”折射了什么?
http://s8/middle/62a52021nb09982f14db7&690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对“根正苗红”这个词应该不陌生,即便是没有经过那个年代的人现在从一些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偶尔也能够看得到或听得到。
“根正苗红”是那个按“家庭出身”分类的特殊年代的特殊称谓,贫农的身份是比较高的, “根正苗红”、“越穷越革命”,地富子弟则处处受排挤,曾经福祉了不少人却也害了不少人。
“根正苗红”是那个特殊年代特殊的产物,是唯心主义的杰作,早在《史记·陈涉世家》中就记载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说法,中国人就是“明白道理”却又常常干着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活脱事。
近日,继北大、清华公布自主招生新政后,10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该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在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考试中实行“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而圆梦计划关于“考生资格”的一段表述引发广泛争议:被推荐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
此文一出即迎来一片哗然,批评者有之,力挺者有之,个人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来评判某一件事本来就有失公允,人民大学的此举新政是优还是劣还得看它的举措是不是能不能站得住脚,是不是符合当今社会公众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健康向上的大众追求。
如今各大高校自主招生是国家高考制度的一项改革,迈出了打破教育常规极其重要的一步,有着极其积极的意义,本来高校在自主招生的政策上对农村学子倾斜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只是这次人大自主招生政策针对的是“低学历世袭”的特定人群,旨在改变农村贫困世袭之现状,尽管这一初衷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必定如此限定,肯定有不少成绩优秀、但不符合条件的农家子弟排除在外,与选拔人才唯才是举的宗旨相悖,也不符合公正公平的原则,受到责疑也在情理之中。
再说,三代之内没有大学生的硬性规定说明了什么?或许人大是在为改变“一流高校稀有寒门的”的现状做出努力,或许是人大觉得寒门学子更需要通过进入名校学习来改变他们的命运。只是我们的社会到底是更需要三代没有大学生还是需要三代都是大学生?难不成因为爷辈、父辈是大学生还导致后代散失进入名校的机会?这种观点放到哪种场合似乎都不合情理,再说即便是在这一代有幸进入了人大这所名校,是不是就意味着他的后代就失去了再进人大的机会或者降低了这种机会呢?这是人类的倒退还是进步?
另外,在我想来能够获得向名牌大学推荐考生的高中应该也是在国内或地区首屈一指的星级高中,在这样的高中里到底有多少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在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中到底又有多少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在这些排名前10%的学生中又有多少是三代没有大学生的?这样一算下来可能微乎其微了,那么,会不会产生新的“狸猫换太子”的悲剧?产生这样的顾虑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曾经就发生过多次“罗彩霞”事件。
如果真的想改变“一流高校稀有寒门的”的现状就应该严格禁止择校现象,降低名校门槛,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和城里的孩子一样的的教育,最后,在高校录取上让农村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在平等竞争的过程中自我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做出如此厚此薄彼的“蠢事”来。
人大新版“根正苗红”折射了当今名校想改变教育不公现象却无从下手,最后直弄得个弄巧成拙引火烧身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