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累,“负”在内容?

(2011-10-27 22:37:41)
标签:

减负

五严规定

内心

苦不堪言

杂谈

     学生累,“负”在内容?

         文:九州狐

 

 

http://s15/middle/62a52021nb048b90b142e&690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学习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或许这就是素质教育最原始的理论依据,只不过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未必就能够遵照执行,择校、请家教、上各种补习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从这一点上说明人有两面性的特质,言行不一致也就符合这个特点。

 

自从素质教育纳入教育章程起举国上下就吹响了减负的集结号,江苏省更是出台了“五严规定”,从形式内容到学生作业时间都相应的作了规范要求,并成型了一系列的检查制度,被行内称为“高压线”。

 

有人说素质教育有史以来减负颇有成效,我不否认这种所谓的减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只是我觉得大家眼里看到的多半是那种形式上的减负,也就是学生的课外作业明显的减少了,学校、老师推销课外教辅资料的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而学生心里的“负担”并没有减少多少。

 

第一、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少了,家长布置的作业却多了,各种版本五花八门的练习册、教辅资料应有尽有,有的甚至适用的教材也不符,教材不符,作业不会做也不敢问,一来问了挨骂,二来家长教学的方法与老师又不同,左右为难,大部分人就胡乱写一通,其实学生内心苦不堪言,他们的内心负担很重,他们倒希望老师布置一些作业,这样家长就可能不布作业或少布作业了。

 

农村中那些留守儿童,老师不布置作业或少布置作业正好,放学后书包一丢开枪都打不到,就是吃晚饭也得有爷爷奶奶去请,久而久之你布不布置作业都一个样,顶多敷衍完事或者撒个谎。

 

城市里的孩子绝大多数还要请家教,学校里老师不布置作业,正好有家教老师弥补,孩子事实上不仅没有减负反而加重负担,学生多咱能够做得了主呢!

 

第二、孩子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并不能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如今的孩子能够玩的游戏太少了,规避太多,不能趴在地上,不能有丝毫的危险性、对抗性,不能有“破坏性”等等,某种程度上说遏制了孩子的灵感与发现,孩子哪里来的兴趣?

 

第三、虽然每天阳光锻炼一小时,但是,那些都是在老师规定或设计好的活动内容,孩子根本没有自主权,稍稍不留意就会挨批评,孩子心里其实并不快乐。

 

第四、回家的作业少了在学校里的作业一定就多了,因为教材配套的作业还是要完成的,《评价手册》、《补充习题》和课本上的作业每天大约三到四次,每天在校实际上六节课,首先语数外均有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每节课之间的间隔只有十分钟,学生实际可支配的作业时间微乎其微,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学生基础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作业快慢悬殊很大,所以,有的学生在校内根本无法完成作业,手忙脚乱是常事,部分学生对作业恐惧在所难免,所以也就存在了作业负担重的说法,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是学生能力差别所致。

 

第五、老师心里的负担。我们都希冀于老师通过提高课堂效率来达到减负的目的,可事实上很多老师并没有好方法好措施,有的只是换汤不换药的老处方,如果没有好方法却又不肯下功夫,学生的成绩如何得以提高?下功夫当然以多做作业来体现,虽然说现在评价一个老师或一个学生不单纯以成绩来评定,但是,事实上成绩依然是至关重要的筹码,可以这样说,成绩好了许多不是也是是,成绩不好了许多是也不是。往往口号是一回事事实又是另一回事,这也是许多老师心里的负担。

 

第六、家长心里的负担。每逢高考、中考录取时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是某某家的儿子考入了某某学校,某某家的女儿考了多少分,而没有一个家长会夸耀自己的孩子多么活泼,玩的多么的开心,听到的只能是家长为孩子择校动了多少脑筋花了多少钱,动脑筋花冤枉钱的原因就是成绩没有达到要求,在这种背景下要家长放弃对孩子成绩的要求岂不是痴人说梦,而如何提高孩子的成绩家长所能做的唯有让孩子多做多练以求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至于减负不减负的他们才不管呢?

形式的“负担”容易减少,心里的“负担”谁能减去呢?

   所以,我觉得我们致力追求的减负实质上是教育部门一厢情愿的一场游戏而已,因为决定孩子负担轻重的并不在学校和老师,而在家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