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6岁的博士扇了谁的耳光?

(2011-10-19 11:10:54)
标签:

博士

十六

成才

成人

重要

杂谈

16岁的博士扇了谁的耳光?

               文:九州狐

 

http://s13/middle/62a52021naf9e37228ecc&690

 

父母的无助与儿子的桀骜不驯的鲜明对比

这是教育的理想效果吗?

 

     2006年,年仅十岁的张炘炀参加高考。至今,他保持的全国最小大学生的纪录无人打破。2008年他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今年9月年仅十六岁的他成为全国最小的博士生。(CCTV《看见》 1017

 

有人说:“张炘炀是个天才”,我只能说他仅仅是个学习上的天才,说得严重点儿他只是个学习乃至考试的机器罢了。

 

     张炘炀一路“最”来,一路鲜花和掌声,可以说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一路被打造,一路活在他人的影子里,这个影子是他的父母也是整个社会,公众过度的渲染、羡慕的眼神,即便他不开心,不快乐也被“美丽的光环”所掩盖,所以他的成功必定是扭曲的成功,最后他尽管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但是造成了他人格上的欠缺。有人说过天才和疯子只是一步之遥,但是即便是“疯子”也一定能够经受得住各种打击和考验,可是,张炘炀却不能,同学的一句话他都不能承受,未来的道路上的沟沟坎坎他如何越过?

 

如果父母不给他在北京买房,他就不参加硕士论文答辩,也不考博士。这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应该说的话吗?张炘炀尽管已是博士生了,但他的心理年龄也不过是小学生水平而已,因为他把学习当成了与父母交易的筹码,很显然在他的潜意识里学习是为父母学的而不是自己的需要,只是一个天才的表现吗?如果是,我觉得这样的天才不要也罢!一个缺乏感恩的天才将来如何报效祖国为社会为大众服务啊!他的言行无疑的重重的扇了他父母一记耳光。

 

这段日子总有因材施教的文章或观点出现在媒体和网络,甚至有人尝试家庭教育模式或崇尚私塾教育模式,他们认为学校教育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媒体也总是渲染一些类似于张炘炀的人物,展示某些家长家庭教育的成果,特别是在学校教育遭遇信任危机的今天,人们更是趋之若鹜纷纷效仿。我们不应该否认家庭教育的伟大成果,只是我们也不要忘了,某些成功的例子仅仅是个案而已,每个家庭的背景不同,结果也就一定不同,另外如何处理好成才和成人之间辩证的关系很重要,否则,纵然成了才却成不了人,鉴于此,无疑张炘炀的现象重重的刷了社会一个耳光。

 

所以,我觉得一个人成才固然重要,但是成人更重要,如果不能成人则宁愿不成才,因为在成才的过程中需要牺牲的太多太多。说得严重点,没有成人的才可能对社会的危害性更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