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生成绩放在评价体系的最后
(2011-04-12 22:32:05)
标签:
药家鑫、弑母激情敬畏生命荒唐评价杂谈 |
把学生成绩放在评价体系的最后
江山自有“人才”出,这边药家鑫因“激情杀人”苟延馋喘,那边海归弑母再度引起公愤,媒体舆论就像用一把手术刀一样的在盘剥着事件的本身,似乎非要找到一个凶手行凶的 “恰当”的理由,却忽视了尊重死者的根本,即便是有一万个理由,也不应该成为无故剥夺他人生命的权利,这一个最最基本的常识都被践踏,真的一个人性堪忧!
哪个人命案子凶手不能找到一大堆的“理由”,对社会的不满、泄私愤……难道都能成为理由吗?都能成为扰乱社会治安和社会公德的理由吗?显然不能,况且还是杀人灭口这种惨烈的悲剧!前些年的校园惨案,应该大家都记忆犹新吧!那种惨烈,悲壮,能因为凶手是由于面临的社会问题以及个人恩怨网开一面吗?肯定是不可以的,从这种层面上来说,在中国废除死刑是行不通的,唤醒他人或警醒后人也绝不是废除死刑就可以做得到的,司法改革是要废除那些不合理的司法制度,纯洁司法程序,保证司法的公正和公开,更好的避免执法过程中的冤杀错杀案件,而绝非是废除死刑。
换句话说,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理由,但也不会有李玫瑾女士“激情杀人”和“敬畏生命”那么的荒唐,对于这个根本不需要多少专一知识也能明白的案例,稍有良知的人都知道药家鑫罪大恶极,眼泪和任何虚假的举动也弥补不了他内心的罪恶。
可以说在整个中国有千千万万个驾驶员都存在着在交通事故中撞伤不如撞死的念头,其中虽然不乏诸如药家鑫这种的丧心病狂的败类,但是绝大多数人还是有收敛的,顶多也是个肇事逃逸,肇事逃逸无视生命也得重罪加身,何况是这种杀人灭口的罪恶行径呢!如果连撞不死你就捅死你都能找到免死理由的话,生命哪里还有保障啊!
有网友爆料药家鑫有个女同学说:“换了我,也会捅死她”!这是一个什么心态啊?耸人听闻,我想即便是你真有这样的想法,在大庭广众面前也不能那样的信誓旦旦,可见嚣张到什么地步了,无以复加。免死药家鑫对死者、死者的亲人、社会公理如何交待?正义何存?有人说枪毙药家鑫也不能根除这种极端的社会现象,那么难道赦免药家鑫的死罪就能达到根治的效果了吗?但凡头脑清醒的还有点正义感的人都应该知道。
很多人面对这种血腥的事实,都试图从教育的层面寻找原因,但是有一个现象很明显,那就是那些所谓的能人“本事越大”对社会的危害性越大,药家鑫的13张奖状和那个汪姓海归就是活生生的例证,母亲把孩子培养成“人才”,自己被弑,生死攸关,最后还担当教育失责的责任,我想她流的不仅仅是血吧!怨她吗?她去怨谁?如她一样的父母何止万千啊!千千万万的父母又能去怨谁?
农村人难缠,这是药家鑫的观点,不管是他后来编出来的,还是他骨子里就有的,身份歧视本身就造就了读书的功利性,教育随波逐流也在所难免,我想这并非就是教育部门所能掌控的,不是还有政协委员提出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和年轻女孩买不起房就嫁给中年人的提案吗?这是一种什么逻辑啊!他们的子孙就命该永远享受城里人的待遇,农村人永远就做农村人?难怪有网友称之为畜生委员。要知道中央两会委员是什么身份了,连他们都说出了这样没有人性的话来,教育不缺失才怪呢!现在连孟母三迁、三字经等一些滋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蒙学内容也从教材中被清理出去了,学生品德不缺失才怪呢!
我们现在提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单以分数评定老师和学生乃至学校的好坏,但是,择校之风什么时候停过啦!教育的功利性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占主导地位,尽管教育转型的口号喊得震天响。
我觉得未来的教育要在学生健康心理和性格培养上多下些功夫,结合感恩、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既有独立个性又有健康心理的“健康”人。
我给自己班级的学生定位就是:“努力做一个心理健康、体格健全、头脑聪明、成绩优秀的人”。心理健康应该放在第一位,成绩则放在最后,只有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