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香在记忆里

标签:
腊八粥记忆杂谈 |
“腊八粥”,香在记忆里
http://s16/middle/62a52021n998fbef0e52f&690
(图片来自网络)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这是一首有关雍和宫腊八日舍粥的诗,据文献记载,清代雍和宫有四口煮粥的大锅,锅最大的直径为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数担。熬粥时,第一锅粥是奉佛的,第二锅粥是赐给太后和帝后家眷的,第三锅粥是赐给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锅粥是赐给喇嘛的。
今天,北京雍和宫也在舍粥,我没有亲临现场感受那种气势,但也能从博友的文章与图片中有所知,我无从感受亲临现场品尝“腊八粥”人们的那种心情和虔诚的态度,但也为这种中华民族独有的民俗得以传承而自豪。
腊八日吃粥的起源说法很多,我觉得经过成百上千年的演变而来的民俗或节日所承载的绝非是一两个传说所能表达的,也绝非是起初那些浅显的寓意了,“腊八粥”一定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梦想和希望。
在我的记忆里,腊八日的前一天,几乎家家都要做好第二天熬“腊八粥”的准备,上好的糯米或粳米、红枣、黑枣、花生米、红豆、山芋、老南瓜等等,反正既少得有七八种材料,家里穷啊!很少有人家能够齐备这些,几乎每家都得相互调换才能凑齐这七八种材料,即使哪家由于特殊原因没有熬“腊八粥”,邻居也总会盛上满满的一碗给孩子,绝不会让一个孩子馋着。后来,条件逐渐好了些,“腊八粥”里多了桂圆仁、莲子等名贵的材料,“腊八粥”更香,更好吃了。
吃一顿粥也像过节一样,高兴得不成个样子,现在想想都不可思议。如今条件更好了,熬粥的材料应有尽有,无论从营养还是从味道,亦或是从视觉色彩等方面准能例举出许多种类来,现在可能仍有很多人知道腊八日吃粥的典故,但是我不知道,在今天有多少人吃了粥,吃了那种既少有七八种材料熬成的“腊八粥”,我想,可能不多,既少在我的周围就很少很少。
今天上午我在班上做了个调查,仅有5个学生举手说今天早上吃了“腊八粥”,还都是奶奶早上煮的。我不知道问这个问题干什么?可能是想找到过去吃“腊八粥”的感觉吧!
吃粥容易,吃各种原料的粥也容易,但是在腊八日吃上这种粥恐怕不容易,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淡忘了这种民俗的意义,我们有太多的原因例举出腊八日不吃粥的理由。
“腊八粥”,香在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