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莒县于氏人物志
(2020-01-26 15:21:02)
标签:
转载 |
于宾,明代莒州人,明初举人,洪武十二年(1379)己未科进士,历官兵科给事中。《沂州府志》卷二十二"进士"部载:"于宾,莒州人,己未科,官给事中"。莒州志载:"于宾、杨睿登,洪武己未科进士,宾任给事中,睿任中都国学分教。则庚戌以后,乙丑以前,皆举春试矣。"见《沂州府志》、《莒州志》。
于攀龙,明代莒州人,万历年武举人。见《莒州志》。
于学训(1757—1828),字希古,号敬亭,别号蝶园,清莒州城南于家庄人,十六岁游庠,十九岁食饩,乾隆丁酉、戊戌间出就外傅,乾隆四十八年(1783)考中癸卯科举人,拣选知县,例授文林郎,州志有传。卯秋(卯年秋天)受病济城,堂兄于学源不远千里探视,想将载与同归。因父母年迈,兄于学谧早没,遂无意仕进,家居奉养。凡族内有参差者训之以孝弟,里中有争斗者教之以礼义,故遐迩皆钦重焉。
虽无志功名,仍不费诗书。其喜书画,是一位卓有名气的书画家。尤工小楷,年七十余尚日手录名家著作,日写小楷七千余字;强记忆,好经史子集,闲与诸父老谈,朗诵数千言一字不讹。曾参修嘉庆《莒州志》。乾隆五十七年又承父遗命率修祠堂,并于同年主持二修《城阳于氏族谱》并作序,嘉庆元年增修族谱,又为作《重修四公族谱小引》;道光六年增补《城阳于氏族谱》,为作序,前后数次共十余年,不辞劳瘁,心血耗尽。又撰有《于氏家传》、《先芳庵公行述》、《先玉台公行述》等。著有《晚香书屋文抄》、《家训》、《玉台公年谱》等;纂辑《文章法海》十卷,嘉庆二十五年编著并刊行《文法合刻》行世,包括有李德润著《笔法论》,王万里著《王希江先生文诀》、《文法》、《读古撮要》,韩梦周著《韩理堂先生文法摘抄》,鞠莲隐讲董元赓述纂《史席闲话》,归有光撰《归震川先生史记例意》等。
娶肥城县教谕陈于夏孙女为妻。继娶乾隆庚辰恩科副举人候选直隶州州判陈光继女为妻,侧室石家屯石氏。去世后其孙于锡畴为其撰有《先祖 198敬亭公行述》。生三子佩兰、纫兰、梦兰及五个女儿,夫人陈氏、石氏皆高寿,子孙皆有名。见《城阳于氏族谱》、嘉庆《莒州志》。
附:
在莒县及其周边县市收藏界,谈到"于疆臣"这个名字,无人不晓,人们将其画作与莒南大店翰林庄陔兰之书法并称"莒州书画双绝"。于疆臣的牡丹尤称一绝,被收藏界视为珍宝。其实,莒县于氏是一个书画世家,个个能写善画,在清代及民国初期,他们的作品就广为收藏家们高价收藏。
莒县于氏以莒县城南于家庄为主,于氏家族第一位名人当推于家庄的于学谧(1751—1781)。他字靖之,号小晋。幼聪颖,少负奇才,性嗜古,案头枕底常匿子史及汉魏诸诗,师欲禁不能。十岁为文,其师自叹不如,十一岁枕底匿《山海经》,其父于芳庵以无关帖括,怒责并焚之,后默抄成册,一字不差,十二岁州试夺魁,父见其才敏体弱,长叹无言,十六岁补诸生,十九岁以超等第二食饩。当时诸城大书法家当朝宰相刘墉慕谧才貌,将其侄女白玉嫁给他为妻,白玉是一位才女,通经史,工韵语,长于书法,且工绘事。夫妇唱酬,相敬如宾。经妻引荐,投北海韩理堂、江南吴玉贽两夫子门下读书。当时于学谧为青州、莱州、沂州三府名士首领,首推文坛,督学黄芾试谧得第一;乾隆丁酉,名儒督学钱载试古学居第二,遂选为拔贡。后钱载巡抚山东,对其十分激赏,常对人语曰:"得心契者,惟于生一人耳!"并赠其匾额曰"凤阁先声"。乾隆戊戌年应朝考,至京师,京中少年才子们争相登门拜访,相互唱酬,求墨宝者络绎不绝,至考期不堪其劳而病卧,勉强入闱而落第,携妻归杜门读书。生一子。惜其才子寿短,佳人命薄,因丧爱妻于乾隆四十六年伤心而逝,年仅三十岁,夫妇二人共龄未逾花甲。
其工诗辞,海曲著名学者王献唐赞其诗曰:"幽情括怀,一一抽思,均自肝脾中出,此真诗人之诗,昔贤所谓心声者也。其流畅冲和,才思艳发"生平著作甚多,有《焚余诗草》、《游燕诗草》、《玉台文集》、《玉台辞》等,仅《焚余诗草》传世,初为清乾隆荣庆堂刻本,后由其裔孙于少山整理,于民国二十二年铅印出版。其诗录入《山左诗抄》者也很多。又精书法,善佛学,藏书甚多,为著名学者。
于学训,字蝶园,学谧弟,也是一位卓有名气的书画家,他生于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四十八年考中举人,无意仕进,喜书画,书法尤工小楷。好文史,曾参修嘉庆《莒州志》。著有《晚香书屋文抄》、《家训》、《文法合刻》等。详见本传。
于香涛,道光时莒州名士,于学谧子,雄才卓越,亲炙家学,工诗,雄峻古厚,义理醇正,一时识者,都言有其父之风,故能先后济美,如其游浮来山诗:"青山旧有缘,昔日此中眠。老树留荒寺,乱峰锁碧天。无人论甲子,有客话云烟。泉石成幽兴,想看竟忘年"。著有《消夜诗草》一卷,与父所著《焚余诗草》并传。
于长龄,字寿山,号沭西居士,为于学谧孙,于香涛之子,同治年恩贡。得家传,喜书画,好文史。工诗,风致高雅,襟期洒然,怡情翰墨,不求闻达。又精刻画,濡墨挥毫,巨幅山水,泼墨淋漓,浓郁古厚,善用米氏法,而自成一格,兴致勃发,气象万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大手笔。其他如人物、花卉、翎毛,随笔渲染,无不工妙,片纸尺幅,为世人宝贵。又善雕镂,有"至雕镂一事,不过小试利器耳"之言,其属兄弟于寿田亦工于书画。
于子谷,于长龄子,幼承家学,性刚方,凡事关重大,必侃侃直陈,虽贵介当前不易也。工绘事,尤工雕镂,按脉切理,游刃以解,真能以人力夺天工之妙。亦工诗,然不轻易腾诸口说。。
范宝三书信对于少山牡丹画的记载 于少山,于长龄孙,幼承父教,犹能传其笔法,尤工绘事,善仿宋人折枝之法,其牡丹尤为世人宝爱。日照著名学者王献唐先生赞曰:"少山先生擅精绘事,为时近作手。"我友收藏有一封民国时期的信札,是远在吉林的范宝三寄给日照夹仓名流郭景炎的,信中夸于少山的牡丹曰:"我在石臼所时买了一张捎来给他们,都说好。"又谈及托郭景炎再"购求于少山墨牡丹三五张",可见在当时,少山牡丹就已远近闻名,且已价格不菲了。
于寿三(1823—1889),也是清代于家庄的一位很有影响的画家,他原名锡朋,字朋远,又字百若,以号行。工花鸟,擅工笔设色牡丹、松桃、母鸡,风姿绰约,雍容华贵,欣欣向荣,又喜墨笔山水,小中见大,气象万千。传世作品极罕,得者秘藏不露,笔者曾收藏一幅设色《桃松母鸡图》,其功力之深,余毕生未见。
于疆臣(1869—1944),被称为莒城清末民国时期最有名的画家,其绘画与莒南大店庄陔兰之书法,被莒人并称"莒州书画双绝"。
他原名于树封,以字行,又字畺辰、畺臣,清末廪贡,候选训导,鸿胪寺序班,覃恩加六级,敕授儒林郎,民国初年被选为省咨议局议员(莒县文史资料第九辑26页有确切资料记载:民国二十七年被县政府聘为谘询委员会委员),民国元年至民国十六年任莒县商会会长。性淡泊,无意仕进,惟以翰墨自娱,擅丹青,穷数十年之力,革新画法,其水墨牡丹,风骨神韵,独具一格,与沂水岜山阎法曾之雨后风动牡丹画法有别。其水墨《藤萝八哥图》清新别致,独具一格,与于长龄之《桃松公鸡图》有异曲同工之妙;工书,结体严谨,笔墨流畅,书画配合默契,并臻入妙,名重当地。其书画多以"于树封印"或"畺臣"印入画,莒州一带有所流传,时人争相购藏之。
于子秀,为清末民国时期莒县的又一位兰草名家,宣统贡士,尤工画兰,所画兰草栩栩如生,富金石书卷气,有板桥兰草之风,常与于疆臣、于寿三一起论画作画;其书法也相当过硬,其书承欧柳,结体严谨,其墨迹在莒县沂水等地偶有发现。
于松基,字鹤洲,也是清末一位书法名家,其行草隶书皆精,功力颇深。其隶书书法在莒县绪密一带被发现。
另外,莒北汀沟的于椿龄也是一位较有名气的金石书画家,他字寿卿,弱冠入庠,由廪贡授观城县教谕,因随丁宝桢大营任防河事务有功,保升江苏候补知县,调充漕河,督署文案,他不乐仕进,回籍省亲,遂不复出,日日怡情书画,啸傲山水间,考订金石以自娱,去世后谥号"恭惠先生"。
莒州于氏家族,不愧为诗书画印世家,更以绘画闻名于世,其绘画基本代表了莒县清末民初的绘画水平,特别是绘画《牡丹图》一脉相承,代代沿袭,不断创新,从于长龄到于疆臣,再到于少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莒县书画文化的继
续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相关资料:
1、于学谧诗文欣赏
沉雄古淡各殊伦,才鬼吟仙俱有神。
蕴藉性情归雅调,平和心气是诗人。
生憎柳絮还轻薄,未许红桃斗艳新。
李杜文章千古在,松醪饮得味偏醇。
细雨文窗染墨翰,漫裁蜀锦种湘兰。
自为言语人宁解,别有心情诉亦难。
光彩频磨吴国剑,轻圆好弄楚人丸。
肝肠呕出君知否,赢得清癯镜里看。
由来大雅在专门,漫郊秋虫吟草根。
西洛机云有兄弟,南朝徐庾见儿孙。
凿开幽险才仍鬼,淒动江关句吐魂。
芳芷畹兰多寄托,休将绮丽赋中论。
芳草离离春色晚,新愁渺渺月华初。
客中幽况何人问,一纸秦嘉赠妇书。
别时病语费商量,别后乡音竟渺茫。
待得平安书一纸,征人断尽九迴肠。
莫将藜藿怨清贫,且办松筠现在身。
携手入秦成志气,王家韫秀是何人。
甲第参差人所羡,荠盐风味我偏知。
椿萱未老真天乐,旅雁成行有几时。
临事常思千载后,读书已觉十年迟。
试看岁寒青松色,不作东风烂漫时。
几番春雨洗春晖,傍晚晴光欲上衣。
明月乍来香细细,小簾初捲燕飞飞。
闲中敲句频安韵,静里看云自息机。
一种澄鲜空色相,满庭余润散珠玑。
于钦元(1790—1867),字星甫,惺甫,号尧臣,于清三子,十二世,清莒州于家庄人。自幼至孝,读《小学》时,见父母辛苦,入学即苦读,冀报亲恩。十九岁入郡庠,二十以后食饩,承父命以教读为业,教读之余益厉于学道。道光四年甲申,受知仙槎何宗师,科试取第一,遂得道光五年乙酉科拔贡,注选教谕。越一年,进京朝考,因入国子监肄业。为久住京之计,父亲以家道拮据寄书令归,钦元冒雪旋归,奉养教读,给食一家。道光十五年(1835)方考取乙未恩科举人,拣选知县,敕授修职郎,例授文林郎,家道亦小康焉。分家后仍以教读为业,进京会试,欲就挑场,因眼疾日剧,竟不得挑。后眼疾愈甚,百试无效,教读旧业,惟以口授手画教诲子孙,于叙揆等得其亲手指教,受益颇多。其为人刚正严明,不谐流俗,不随时趋,弟子多有成名者,晚年在家食粗粒,衣敝衣,处之晏如,惟切切焉。同治五年南匪扰攘,避乱莒城后营而卒,后归葬。其孙于叙揆为撰有《先祖惺甫公行述》。
于钦元工文善书,撰有《先君兰溪公行述》;曾接受先祖敬亭公之命,三修《城阳于氏族谱》,不意中年病目,续谱重任只好由二弟于锡畴主持,咸丰十年春至十一年五月,终于修成《城阳于氏族谱》,于钦元为作序。于钦元娶李家楼李志恒女,生子二人步衢、步康。女一人嫁监生张力田。见《城阳于氏族谱》、《重修莒志》。
于敬思(1810—1875),字小岩,号文田,于凤翰父,清莒州于家庄人,兄弟三人,于敬思为长,幼读书,苦心孤诣,师从日照举人马星垣先生,同学有宋锡龄、刘象久、张谐。府试以冠军入庠,郡宪熊太史器许之,中式道光十四年甲午科副举人,任肥城县训导,敕授修职佐郎,钦加五品衔,诰授奉直大夫。为父请封,领有卷轴,建碑墓侧。天性孝友,事父母终身无间言,与弟同居数十年无韪言,后析产分居,益敦和睦。
工文翰,中年著有《小岩制艺文集》,文章百余首,孝廉盛文轩先生见之,读未终篇,即拍案称奇,因为之作序,以备付梓。又撰有《先祖慎一公行述》,并与弟于敬忠、于敬慧共撰《先君谐唐公行述》;叔伯于锡畴等于咸丰十年三修《于氏族谱》,敬思负责编辑。其博学,精于教授,肥城任内悉革从前陈规,一官归去,两袖清风。曾设帐沂水,弟子多有重名,如沂水刘公举孝廉,费县王公成进士。后赴京都,馆设同宗于凌辰御史府第,教其子侄霭林、霭云俱入翰林。本邑外县廪增附中,求之更有数十人,其子于凤翥亦补郡增生。一生质朴浑厚,与人无争,至排难解纷,必以圣贤大道折之,人皆钦服。娶庠生李文昕女,例赠孺人,晋赠宜人,女嫁太学生张步云。生子三人凤翥、凤翔、凤翰。
去世后其子于凤翰为其撰有《先君小岩公行述》。见《城阳于氏族谱》、《重修莒志》、抄本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