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日照省级古文物遗址
(2018-09-30 12:18:42)
标签:
转载 |
1.小代疃遗址
小代疃遗址位于日照市岚山区后村镇小代疃村西,该遗址自西向东倾斜,分布面积约40万平方米,文化内涵丰富。1989年3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6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采集的龙山文化陶片以夹砂黑陶为主,少量泥质红陶、磨光黑陶,个别白陶,纹饰有附加堆纹、乳钉纹、弦纹。可辨器形有鼎、鬹、匜、罐、盆、杯、豆、器盖,以及石矛。小代疃遗址是一处内涵丰富的龙山文化遗址,对于研究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社会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2.苏家村遗址
苏家村遗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苏家村村东。
1973年发现,1992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3万平方米,以大汶口、龙山文化为主,文化内涵丰富,遗址北侧一条村村通公路通过,东部有南北向水沟。
3.东城仙遗址
东城仙遗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街头镇东西城仙两村之间,面积为7.5万平方米,基本呈长方形,地势较平坦。文化内涵丰富,断崖上可见文化堆积的分布,暴露有灰坑、墓葬等遗迹,地表采集有龙山文化的鼎、罐、红烧土块等残片,为研究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聚落分布、区域类型、文化谱系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该遗址于1992年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牌孤城遗址
牌孤城遗址为战国时期遗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街头镇迟家庄村东北方,遗址四周城墙为夯土筑城,特别坚硬。遗址地势北高南低,东西长,南北宽,基本呈长方形。面积约为75000平方米。遗址城墙及地表层随处可见文化堆积。文化内涵丰富,地表采集有罐、盆等陶器残片以及汉代的砖瓦等残块。该遗址发现于50年代初期,城内外出土了许多铜剑、铜鏃等珍贵文物。1979年4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经济、文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5.丁公石祠
丁公石祠,位于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叩官镇丁家楼子村东部。东望省级名胜风景区五莲山,西依九仙山。明代万历年间,系诸城(今五莲)地方名人丁耀斗为颂扬明嘉靖进士丁惟宁的功德,认昭后世而兴建。整个建筑由祠、坊两部分组成,石祠前方偏西栽有古柏树。石祠内四周墙壁上镶嵌有石碑,该建筑面积为46.7平方米,分布面积为920平方米。坊宽为3.35米,高为5.78米。坊之左右各有双层长方形雕云纹座,上立四棱抹角石柱,柱前后各附名耳,石柱正面刻对联一幅,上为“一咏一觞畅百年之逸兴”,下为“勿伐勿剪千载之遐思”。石坊前额书“仰止坊”三个大字,前题“赐进士中宪大夫湖广副使前巡按直隶御史丁公讳维宁字少滨主人题”,后缀“万历三十八年孟冬吉旦不肖男耀斗述”。坊额背面书“山高水长”四个大字。1992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对于研究明代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6.董家营遗址
董家营遗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中至镇董家营村西北,为临河高台地。遗址总面积约13.69万平方米。文化内涵丰富,地表采集有盆、罐、豆柄等陶器残片及残石器等。该遗址内涵丰富,保存较为完好,包含了龙山文化、汉代遗存。遗址总体北高南低,西临河流,东临水泥公路,南部遗址边缘建有房屋,北靠铁路。2001年省考古研究所对铁路沿线进行抢救性挖掘,出土了陶器、玉器、青铜器、铁器、骨器等,对于研究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2006年被五莲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五莲山光明寺遗址
五莲山光明寺遗址位于五莲山风景区管委会大榆林村西2500米处,明代。五莲山风景区内大悲峰向阳坡前,左有望海峰,右有天竺峰,面对五莲峰,位置优越,钟灵独秀,因山而建。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建。现有主体建筑:山门、三门、西厢房,伽蓝楼、仁王殿,藏经楼,附属建筑有:钟楼、望海楼、无梁殿、寥天阁、观澜亭。明代刻有“敕建五莲山护国光明寺碑记”;“重修大护国万寿光明寺碑记”;“重修五莲山寺记”;明代石刻有:太监张思忠手书刻石。清代石刻有:锡扣泉、海不扬波、云岫、石浪飞空、峰丫岭和当代石刻“天竺峰”等达30余处,众多的碑刻和石刻出自名人与地方官吏之手迹,均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2006年12月,该遗址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大朱家村遗址
大朱家村遗址位于莒县店子集镇大朱家村村西侧,南为朱家村前河,遗址东不远处为屋楼崮山,西临何家村,总面积约为100000平方米,黄褐土质,文化内涵丰富。遗址分别在1979年,1989年和2000年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1100平方米,发掘大汶口墓葬31座、东周墓葬3座、汉代瓮棺墓1座、时代不明墓葬1座。出土器物700余件,其中有大口尊、彩绘盆、白陶鬶等器物。该遗址对研究汉字起源、社会等级分化及新石器时代莒地先民生活面貌有重要价值。1992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齐家庄墓群
齐家庄墓群位于莒城西南13公里处,齐家庄村西北方向,面积约0.45万平方米。墓群环绕在王坟山周围,东北紧靠“龙抱窝山”,西北临“大山”,东南为“石山子”。墓群遍布在上百亩的丘陵上,原封土墓很多,有的早年被取土夷平,尚存大封土墓8座,其一高10米,直径30米,其二高52米,东西90米,南北80米,墓上植有松槐树木。对研究当时社会关系,社会生产,生活风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该遗址于1977年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0.天井汪墓群
天井汪墓群位于莒县果庄镇天井汪村西南,属春秋时期文化遗存。墓群原有封土,后因取土被夷为平地,但墓土的色泽仍尚易辨认。该墓群包括五座墓,一、二、三号墓,一字摆开在村下,四号墓在大没耳朵岭前,五号墓在凤凰岭前,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曾出土铜鼎、罍、鉴、编钟等器物。1992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对研究莒地春秋时期墓葬习俗等有重要价值。
11.刘勰故居
刘勰故居位于浮来山镇浮来山风景区,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全寺南北长95米,东西宽52米,占地面积约4940平方米。1977年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有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重修,明代以前的面积和规模已难以确知,现存前中后三进院落,以山门,大雄宝殿,校经楼,三教堂为中轴,以大雄宝殿为主体,前后左右展开,东西两庑对称,依山势逐级而建,寺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硬山顶建筑,坚固壮观,颇具北方建筑风格。
12.杭头遗址
杭头遗址位于莒城东南7.5公里,陵阳镇杭头村东约600米处。东距陵阳河遗址约2公里,北距泰石公路500米,遗址属平原高台地,,总面积约60000平方米,遗址土质为黄褐色,文化内涵丰富。出土刻有图像文字的大口尊、高领罐、单耳罐、盉、鼎、豆、鬶、等大量珍贵文物。属于新石器时代历史文化遗存, 1992年6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陵阳河遗址
陵阳河遗址位于莒城东南10公里的陵阳镇大寺村西侧、陵阳河南岸,南至厉家庄村北,西到集西头村。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土质为黄褐色,文化内涵丰富。1963年、1979年三次局部发掘,清理有灰坑和52座墓葬。遗址中的墓葬规模不一,随葬品多寡悬殊,质料优劣有别,贫富分化明显。曾出土刻有图像文字的大口尊、成套酿酒器、夹砂褐陶牛角形号等许多重要文物,陵阳河遗址的发掘及其重大发现,对研究我国文字的起源、酿酒技术的发明与发展、针灸医术的发展与应用、军事集权首领的出现具有重大意义,为进一步探寻我国私有制的产生、文明的起源、氏族社会向国家转变都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992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刘章墓
刘章墓位于莒县陵阳镇东上庄村北,北距李家沟村200米,西距农业中学150米,南约100米处是泰石公路。墓封土高60米,东西145米,南北145米,占地约21000平方米,墓呈圆形,封土高大。曾出土石磨、陶盆陶罐等一批汉代器物。于1992年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墓整体保存完好,对研究汉代王墓形制、当时贵族陪葬习俗及汉代城阳国历史有重要价值。
15.塘子遗址
塘子遗址位于莒县城阳镇塘子村东,属夏商周时期文化遗存,面积约100000平方米,文化内涵丰富,采集有岳石文化的泥质灰陶豆,簋,夹砂灰陶罐等,对研究莒地夏商周文化遗存有重要价值。1992年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莒国故城
莒国故城位于莒县城阳镇驻地,属东周和汉代文化遗存,199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春秋莒国的故城,秦置莒县,汉为城阳国都城,有外郭,内城,子城三重,平面呈重“回”字形,外郭除东墙平毁外仅剩西北角,残长150米。高约1米,宽约50米。子城除南墙外残存约500米,宽40米,残高2-4米。内城仅剩东北部,残长约100米,高约4米,宽约40米。城外护城河长12公里,宽6-10米,深3-5米,城内发现有周代炼铜,铸钱,制陶和汉代铸钱遗址,采集有东周灰陶盆,罐,半瓦当,窑具,刀币砖范,铜刀币,汉代陶器残片,钱范,玉衣残片等。对研究莒地当时城池格局和人为的生活场景有重要价值。
17.城阳王墓
城阳王墓位于莒城西北约13公里的闫庄镇,在海拔约232米的玉皇山上,三面环山,山上遍植树木,东为平原。一号墓封土高约25米,东西约65米,南部约50米,面积约3200平方米;二号墓位于一号墓的东北约50 米处,现有封土高约6米,占地约200平方米。三号墓位于平顶山上,封土高约20 米,直径约80 米,三墓均系黄土堆垒,夯土筑成,三墓对研究汉代城阳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重要价值。该遗址于1992年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