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在春风里 ——《沂水春风》教学实录
(2010-12-21 21:27:37)
标签:
沂水春风课堂实录龙赛中学公开课日月同辉原创教育 |
分类: 课堂采风 |
(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来自宁海。这是我第二次来到龙赛中学。第一次是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来这里听课。有感于龙赛中学的热情接待,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冬天里的春天》。一年以后的今天,又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又来到龙赛,而这次,我是来上课的。今天的课,同样与春天有关,让我们跟随曾皙,来到沂水河边,一起领略沂水春风的盎然生趣。(板书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吧,请大家根据提示,结合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空格,使它成为本文的线索。(PPT)
孔子问志
弟子(
孔子(
生:弟子言志,孔子论志。
生:弟子撰志,孔子评志。
师:两位同学的概括都很贴切,是对课文的准确提炼,很好!课文除了曾皙言志之外,还有哪些人言志?
生:
师:
生:子路想在一个内忧外困的中等国家施展抱负,用三年时间,使百姓具备勇武精神,并且明白道义。
师:我们想一想,对于那么重视礼乐治国的孔子来说,学生有如此的成就,老师理应大加赞扬,可谁知,孔子的反应是——
生:夫子哂之。
师:“哂”什么意思?
生:微笑。
师:你认为孔子的微笑是认同子路呢还是否定子路?
生:否定子路。
师:因何得知?
生:下文说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师:很好,能注意上下连贯。冉有的志向是什么?
生:他能治理一个小国家,三年后,可使百姓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他就等待君子前去推行了!
师:孔子有没有当场表明态度?
生:没有。
师:事后呢?
生:孔子说,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
师:此话怎么理解?
生:就是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国家也是需要“礼治”,不能仅是足民。
师:因为不符合老师礼乐治国的理想,所以孔子也不赞同,是吗?
生:是的。
师:还有公西华呢?
生:他很谦逊。不愿说能干什么,只愿说学什么。愿意在宗庙祭祀、外交会见场合,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师:我们在《君子之风》一课学到过:“君子礼以行之,孙以出之。”能够用谦逊的态度来谈论志向,应该会受到老师的赞同了吧?
生:没有,最后,孔子评论说:如果公西华只能做国家的小司仪,谁还能做国家的大司仪?过于谦虚,就是骄傲!
师:由此可见,对前面三位弟子的言志,孔子都不认同。那么他到底赞同谁的志向呢?
生(齐答):曾皙。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熟读“点!尔何如?”至“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品味“暮春咏归图”。
要求: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咏读古文的要领:语速缓慢,以显古诗文的雍容之风;语调悠长,以彰古诗文的典雅之气;因此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当然,最紧要是不忘准确朗读。
(学生自由诵读,老师巡视)
师:大家读书的声音如同曾皙的鼓瑟声,渐渐稀疏了,可能都以认真品读过了。下面请一位男生来读一下这个部分。(男生朗读)。
师:他读得怎样?谁来点评一下?
生:我觉得语速、语调都符合要求。但他把“夫子喟(kuì)然叹曰读成(weì)然了。读音不准。
师:你的听读很仔细,上课很认真。请你再朗读一遍好吗?
(生读,较成功,获得掌声。)
师:刚才,我们一起品读了这幅“暮春咏归图”,我数了一下,这一节总共只有27个字。请同学们把这一节改写成现代散文,字数100字左右,要求有人物、景物、情节。
(学生按照要求,在练笔本上改写,老师在前后巡视,时间大约7分钟。)
师:我看大部分同学已经写好了,我们请一位女生先来读一读她的作品,大家一起分享。
师:有人物、景物、情节,语言优美,文采飞扬,善于想象,像似一个小作家了。可能是学校文学社的成员吧?
生:老师猜得很准,我是学校文学社的。
师:哦,真巧,为你的才情,也为老师猜得准确鼓掌!再请一位同学来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阳光明媚,春风吹拂。我们穿上崭新的春装,邀上五六个青年朋友,带上六七个少年,一起来到沂水河边,用春天洁净的水把身体洗得干干净净的。然后来到舞雩台上,吹着阵阵春风,咏着首首诗词,感受春天蓬勃的时节。我们一直玩到夕阳西下,然后大家一起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去了!
师:既符合写作要求,又有联想创新,得体得法,你描写的情景令人向往。
师:经过品读和改写后,我们一起来探究。文中曾晳的志向是什么?为何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生:我觉得曾皙的志向体现了礼乐治国的理想。而礼乐治国是孔子一生的梦想,所以孔子才会深深感叹,赞同曾皙的志向。
师: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生:如果没有国家富强、百姓生活幸福,沂水春风的美丽场景就不可能出现,学生与老师也就没有这份闲情逸致,去沐浴春风,咏唱歌谣。曾皙的志向体现了治国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才会深深赞同。
师:你的解读贴近文本,也符合孔子一贯的治国策略,很有见地。孔子的太平社会就是行仁复礼,恢复西周以来君臣有序的等级制度,建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和谐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教导子弟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曾皙则用非常感性的图景表达了这一志向。
当然,文本的解读可以是多元的,不一定局限于一个定论,只要结合文本,言之有理,都可以。还有谁能说一说呢?
生: 我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隐士的人生境界。
师:你的说法富有新意,能具体展开吗?
生:孔子一方面主张积极入世,为政从政,另一方面,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情况下又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表示想要追求一种清淡自适的生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子一生奔走列国,四处碰壁,最后只得回到鲁国讲学授徒。晚年的孔子对世道看得已经很清楚了,他决意不再求官了。而孔子之所以赞赏曾皙的志向,关键就在于曾皙所说正符合“天下无道则隐”。曾晳的话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共鸣。
师:你说的很好,可以为师了。孔子具有可进可退的人生态度,安贫乐道的生活追求,对照一下曾皙所描绘的暮春郊游图,其表达的情志和精神世界何其相似!曾皙“歌咏先王之道,而归夫子之门”,正是孔子退隐传道的生动写照。
师:本文中4位弟子个性鲜明,抱负满腔。我们在座的同学,一定也有像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一样具有个性思想的人。今天的你欣赏其中的那一个人?请简述你的理由。
理由内容包括:1、立足文本,陈述欣赏点。2、联系实际,陈述欣赏的原因
生:我欣赏子路。我觉得男子汉应该奋勇争先,过分谦虚,反而显得矫揉造作。
师:刚强勇毅,敢作敢为,子路的风格深得我们男生的赞同。
生:我喜欢公西华。因为他不是一下子就去做大事,而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较脚踏实地。
师:决定我们的行动成败的关键,不是最高的标准,而是道德的底线,从小事做起,低调做人,一步一个脚印,渐入佳境。
生:4个弟子我全部喜欢。
师:能否说一个你最欣赏的?
生:没有,4个弟子我都最欣赏!
师:这样的回答老师还是第一次听到,真是别具一格。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我觉得每个人的志向没有对错和大小的区别,最重要的是是否合适。我看这4个弟子,他们的志向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挺适合他们的。言为心声,他们没有虚伪,没有取巧,实实在在,所以我都很欣赏。
师:尽管我不是完全赞同你的说法,但你的说法启发了我,就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就这一点来说,老师要谢谢你!其实,《沂水春风》展示给我们的不仅是各人不同的志向,而且启发我们深入思考。我们的理想是着眼于当前的物质的追求,还是长远的精神的完善。对此,许多名人都有过思考:
(PPT)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惟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渭然叹日:“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脱脱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是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的,他要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社会的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们心灵的声音。中国知识分子所要的并不是一种物质生活的奢侈,但他们一定要心灵悠游上的奢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品读了《沂水春风》,外面虽然是天寒地冻,但在课堂内,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感受论语的智慧,犹如相会在自然的春风之中。古人说,教学相长,这节课也让老师学到了许多,谢谢同学们精彩的发言,祝你们学习进步!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布置作业:上课的讨论,侧重于你的口语表达,课后不妨写一篇随笔,来训练自己的书面语表达。题目可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