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梦”还是“人间如梦”?
人教版认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句应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而苏教版认为是“人间如梦”。两者之间只是版本不一、实为同一所指呢,还是各有其不同的含义呢?
我感觉“人生如梦”侧重于一个人他个人的经历遭遇,而“人间如梦”则指向社会大环境。"人间"一词似乎过于客观,融入主观情感的程度比较小,读后感觉较平淡;而"人生"一词则给人一种亲切感,看到它,我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因而比较容易形成共鸣。
沈祖 在她的《宋词赏析》中分析最后几句道:“江山依旧,人事已非,沦落无聊,徒伤老大。于是引起‘人间如梦’的感慨,认为既是如此,还不如借酒浇愁吧。”但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这里仅仅只是赏月饮酒,或者为了借酒浇愁?
为何要发出“人间如梦”的感慨?
刘扬忠在《唐宋词流派史》中说:这首词“全章的灵魂,在开头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及结尾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等句上。”此可谓真知灼见。尤其是显露主旨灵魂的点睛之尾在诗文中常常若是,苏词亦然,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另外,我觉得“人间”有些“俯视众生”的感觉。苏子,是上天落入人间的精灵。当他身临赤壁,怀想英豪,心中所思,或许是已经厌倦官场,人生当及时行乐吧,此时此刻,也惟有“人间如梦”四字才足以显沧桑,慰平生!在广袤宇宙的时空中当以“人间”为是,正如“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的“人间”,其内涵大于“人生”
但我还是觉得“人间”一词的确有些过于超然了。老实说,我个人更支持“人生如梦”这一说法。因为人生不断变化,而不变的是江月。这个和他的另一首《水调歌头》正好印证。他不是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嘛,所以我更支持“人生如梦”。我问过其他科目的老师,都说“人生如梦”好,也都说“怎么会是‘人间如梦’呢?没有道理嘛。”
博主“疏影横斜”也认为,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报负,但是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写诗讽刺新法曾经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是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所以还是“人生如梦”较好。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也常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里评价他说:“苏东坡这个人物个性太复杂,方面太多,了解不易。因为他精通哲理,所以不能做道学家;
同样,也因为他深究儒学,故也不能为醉汉。他对人生了解得太透彻,也对生活太珍惜,自然不愿把生活完全消耗于醇酒妇人之间,他是爱自然的诗人,对人生抱有一种健康的神秘看法。这个看法永远与深刻精确的了解自然密不可分。我相信,没有人与大自然、春夏秋冬,雨雪、山峦谷壑紧密相处,并接受大自然赐与人的健康治疗的力量后,而同时对大自然有一种歪曲偏颇的看法。”对于天地自然,苏东坡真是爱之切,得之深。
在苏轼看来,“人生”是一种自然生态,历史也是一种自然生态。我们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可以看见一个崇拜天地、崇尚自然,又与天地自然融合无间的杰出的伟人形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