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今年的光棍节网购多了很多新玩法,比如玩游戏抢红包、红包裂变、个人双11主页定制、优惠券、关注喜爱的品牌测试品味、可用高德地图查找线下门店等,“貌似自主决定”的网购行为,其实有很多看不见的“游戏规则”在诱导,很多促销手段、电商玩法其实是心理“幻术”?
解析:电商设计的游戏都是营销系统这个局的一个环节,各种百姓不知晓的营销技术隐藏在背后。购物大抽奖很老套了,买完后折扣返利很老套了,这种“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模式不再让人心动,玩游戏抢红包以小额诱饵大范围覆盖在各种品牌各种商品中,你马上可以联想到麻雀扑食的情形了吧。以游戏设置强化突出了娱乐性,跳跃动感可爱的卡通形象能让人产生亲切有趣的直观形象,滚动条幅不断闪现某某中奖的信息,刺激你兴奋中枢,“简单易得只要参与”的诱导机制开始形成。然后有攻略之类的文案辅助,它以体验式的叙述完成两大功能,第一:有机会获得更大红包以激发欲望很容易实现;第二:烘托氛围,营造稀缺效应(某时段某区域大红包出现的几率),获得“身份认同”的驱动效应(你没收获没经验可分享,那就OUT了)。
2、天猫有分享红包的社交概念,京东的广告则打出了我们没有导购陪您唠嗑,但我们有成千上万的买家给您建议。今年尤其强调社交化,这和网络虚拟社交大环境相关,背后蕴藏着消费者怎样的心理?
解析:分享红包或买家建议都是进行口碑营销的角色扮演。商家都可以假扮消费者进行体验式分享,建立模式,然后引导真实消费者参与其中,只要给予极小的优惠都能实现,但是这样的营销威力却是巨大的。这是电商比线下商铺不能比拟的优势,线下商品完成交易后不会留下痕迹,线上交易后你能将对商品使用心得满意度等等公之于众,甚至引来同好切磋。像这样滚雪球一样的各种分享,“总有一条适合你”,刺激起你的购买欲望,它就是提供各种购买参照及从众效应。
3、从4年前刚开始有“光棍经济”这一说法时,还仅仅围绕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文化衫在做文章,而今年购物形式的多变,是不是因为消费者在购物上的情感需求发生了变化?
解析:消费者的购物情感是固有的,只是“假日经济”让商家越来越花心思打动甚至引导消费者,这是商业竞争导致的必然趋势。由粗放的单纯一个假日概念到各种主题假日甚至创造假日,越来越深度挖掘人的情感需要。就拿“光棍节”来说,就是启发式消费的典型形式,消费中是有情绪陷阱的。节日来临前开始渲染光棍主题,激发人们寻求自我价值自我心理抚慰包括情感宣泄,或者在这个节日对摆脱光棍意义的恋人有特定的示爱的消费。只要情感搅动力度足够,盲目性的消费就会层出不穷。
4、有人说在网上购物有很多情感参与,这种情感参与来源于哪些方面?
解析:网上购物的情感参与是非常多元化的。比如跟店小二的咨询沟通开始,这一问一答已经在构筑好奇和自主创造性的判断。因为网络限制,将人的认知判断力局限在文字,这种亲和力既容易达成也容易夸大。因为被剥夺了视觉、听觉、触觉等信息加工渠道。模特照片可以渲染效果,每个商品都可能构筑一个情景化的视觉感受,这让你有很强的代入感和可参照性;前面所说的购买分享,这是体验的重要环节,它能够超越购买活动甚至商品价格,影响更持久;在等待送货环节,强化了期待,让购物活动带来了所有权和拥有这样一种时空落差,而这种落差恰恰吊足了胃口。这些林林总总的情感活动,让网购成瘾变得非常容易。
5、人们一旦具有了某种程度的精神焦虑,例如孤单,饥饿等,往往会偏向于购买一些自己本来不需要的东西来实现自我弥补,这种消费心理很容易被带动?
解析:人在情感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补偿的动机就显得特别强烈。比如怀旧,找到存在感和控制感、伪装的快乐、人际间的攀比、生存资源缺失的恐惧等等,都以便捷的消费行为来达到缓解,但是这其中往往都是以冲动消费为主,因为理性早已退居次要的位置。
6、众多的诱惑产生了很多偏离消费目的的购物行为,比如买一堆新产品却闲置不用,为了凑满减而购买等。我们应该如何学会网购瘾的“断舍离”,理性消费呢?
解析:在网购环境下,时时保持理性几乎很难。因为到处充满了营销技术的陷阱,你身处其中而不自知。就拿光棍节来说,商家早已铺垫好了这一阶段打折促销,这种价格优势一下就能让你失控,在认知框架里,买已经占据了压倒性优势,至于买什么到时再说;那么理性消费的框架要买什么是前提,然后寻求合适商品。这一颠倒构成的盲目消费行为后果大不一样。让你欲罢不能难以自持的另外要素是“资源的稀缺效应”,这种折扣只在节日这几天,你会舍得放弃机会吗?在低价诱惑下,你只要临时找到一个购买理由,马上会付之行动,结果一堆到手的商品是不那么需要的。海量的商品以极其方便的方式游览,游览就能导致购买,只要商家故意让你看到其他人的购买行为,就能让你产生错觉,暗示你“可能错失机会”,你已经将这种“机会”当成了你的损失,冲动将很难得到控制。凑满折扣就是这种技术,你认为的既得利益不能损失,结果付出了更多成本。理性消费的前提,就是熟悉这些操纵你行为的各种技术,要对自己抗诱惑的自制力保持警戒,在手握鼠标点提交的那一瞬间,先起身活动一下,注意力转移一番,最后你发现冲动会平复许多。
解析:限购、秒杀、限时抢购都是故意营造“稀缺效应”,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东西会被别人抢光了等等,这些动作的本质是促成下单,让你觉得再犹豫就是你的损失。
8、一些电商为了做出了非常具有创意的宣传,比如京东为了表现物流的快速度以重口味漫画风格配上“有屎以来最神速快递”、“不过脱件衣服的时间而已”等幽默的旁白。唯品会发布了“女神”、“超级英雄”、“怪蜀黍”等创意海报、是为了让消费者在购物中有快乐体验么?
解析:人际间影响力发挥作用,“一致性”是常见的技巧,我和你是一路人,我们有相似的趣味和感受。这种广告的主旨在于强调印象深刻,一反常态的广告创意本质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要获得认同,所以都以网络最流行语,也表达了他们对营销人群的定位,屌丝们熟悉这套语言,恶搞好玩便于人际传播和分享,这些广告有威力的地方是带有价值观营销,以网络人群的处世态度来达到共鸣。
9、天猫手机无线端推出了狂欢神器,它的功能有快拍、快速推荐、抢拍、闹钟提醒、快捷支付;并推出了消费者线下扫码之后再到线上来买,线上平台和线下零售百货形成互动的新模式?这其实都可以算做消费者追求便利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