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的那些事
(2009-11-19 23:42:43)
标签:
催眠大师
心理学
心理现象
心理咨询师
完全反应
台湾
杂谈
|
|
相信很多人对心理学的好奇都源于这个学科的神秘感,催眠是特别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尤其经过文学、影视作品的演绎,催眠师犹如法力附身,似乎能在亦真亦幻中改变人的行为,然后心理咨询师几乎等于了催眠师,犹如魔法师。但作为人本身的安全感考虑,你身怀这一绝技,彼此的交往变得不太对称,于是有些人跟心理咨询师打叫道,会虚虚地问一句“哎,你不会给我催眠了吧?”
催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它真的那么神奇?为什么屡屡有那么多人对此大做文章,大肆渲染,以催眠大师来行走江湖,很多所谓的心理网站开办专门的学习班,以神秘作为噱头,有人声称催眠可以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天涯社区曾经也有人鼓噪将你催眠,可以知晓你前世今生,引来几万点击和不少附和。也有人开设专门的博客据以惑众。有多少人假科学之名?当有人鼓吹催眠可以帮你孩子戒除网瘾,当有人告诉你接受催眠可以解除你心灵之痛,那么你需要保持一份戒心,小心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我告诉你真实的催眠在科学上如何被严密验证,如何看待如何解释这一心理现象。
我和大众一样对心理学的粗浅认识阶段也出于对催眠的严重好奇。当年读心理学研究生课程时,老师对催眠一副轻描淡写的模样曾让我倍感失落,跟原先强烈好奇的预期严重不符。是老师本身技术不行?可他们都是当今国内这门学科的泰斗级人物啊。于是我本人决定另辟蹊径,专门自费学习这门手艺,于是我投到当时的台湾“高人”名下,进班学习。要知道2000年初台湾已经有催眠术高人抢滩大陆了,只是价格昂贵。那个班我至今记忆犹新,也许我是唯一一个高学历的心理学科班出身的人,催眠大师显然打点起了精神,被特别关注。也许是我的加入,这个班的气场真的就比较衰了,这点我不是故意捣乱,因为我本身关注的是心理现象本身,自我的心理体验以及操作过程是否自然。从老师的教授过程到学员间的互相催眠实践,我毫无感觉。老师专门跟我谈话,他看到我的状态明显影响到周围若干兄弟姐妹的感应,我也强迫自己试着找点感觉,避免被偏见所限,但是结果还是赤裸裸地呈现在那,让我对催眠有了真切的了解。那套经典的催眠程序我烂熟于胸,但在今后的心理研究和心理咨询治疗过程中我绝对拒绝使用,即使有来访者要求做催眠,我宁愿传授放松技巧、冥想、我会给他们推荐瑜伽,但直白地告诉他们催眠没那么神奇,甚至无效。
早期的催眠使用者最著名的当属弗洛伊德,他借鉴这门技术用以自由联想,试图在深度放松状态更多发现有价值的心理线索,不过他也很快放弃了这方面的努力.已知的催眠涉及到的心理学机制研究大抵有三种态度:早期认为催眠让人进入恍惚状态,与清醒意识很不相同。后来有研究认为催眠增强了人的动机。再后来有研究认为这是一种角色扮演,试图取悦催眠师的安慰剂反应。让我们看看菲利普.津巴多这位当代心理科学大师委婉而客观的评价:“催眠涉及两个重要概念,一是催眠感应,一是可催眠性。催眠感应是可以通过不断的感应程序重复,使人进入催眠状态。你所看见过的是催眠师对催眠者的催眠力量,这令人印象深刻,然而是被催眠者自身的可催眠性才决定催眠的反应程度。受暗示性上的个体差异决定了从根本没有反应到完全反应”。“催眠只有一个确定无疑的价值就是可以减少疼痛(催眠性痛觉缺失),对催眠需要说明的是,催眠者作为教练,可以训练被试,成为表演者去扮演角色。”被催眠者,你可能是无意的,舞台上的催眠师只所以能在催眠状态下让被催眠者完成奇异行为,包括身躯如钢板后身上站人,无非就是一个痛觉缺失,再没有其他玄妙。
结合心理学试验和PET核磁共振脑部扫描,对催眠澄清以下事实:
催眠可以帮助回忆吗?精神分析家们似乎以深度放松可以得到记忆。普通的科学常识告诉我们,记忆力恢复无异于心智的返老还童,这是不可能的,试验确定催眠唤起的记忆大多把事实和幻想掺杂在一起。研究证明大多数UFO报告者都是较强可催眠能力,并且曾经被催眠过。
催眠有医疗作用吗?催眠没有任何魔力,只不过诱发患者自我治疗能力,催眠和正面的积极建议都可以改变人们的预期指望,两者效果相仿。
催眠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意愿吗?社会心理学家以试验证明只要有权威感,在特定情境下,不论催眠与否,都可以诱使人们作出平常不敢做的事情。
被催眠者越相信催眠,越希望能够证明催眠行为,就越容易被催眠。被催眠者排斥“轻信”之后,没有了被催眠的动机,就不再对催眠产生反应。简单点说,被催眠者是有想象力的角色扮演者。他们让催眠者的意志取代自己的意志。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