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蒹葭》公开课教案(林彦)5.17

(2012-06-19 13:42:38)
标签:

杂谈

《蒹葭》教学设计(公开课)

                                                            2012.5.17

教材分析

《蒹葭》是初中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经典诗篇。这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学生分析  

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2)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章法特点。(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4)深入理解诗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直至成诵。(2)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健康之美。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问倒千古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另一篇佳作《蒹葭》。

二、初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一)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1.简介《诗经》艺术特点.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句式以四言为主,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2“诗非读不能品也”,首先,让我们听一遍配乐朗诵。

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结合介绍的关于《诗经》的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3.自由读后,思考讨论,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音韵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句式是四言。  采用叠章的形式。 押韵。

    小结;《蒹葭》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4.齐读,把自己体会到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2.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明确:《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表现了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三、听读,想象诗歌的画面美

    王维的作品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同样也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下面,再听读诗歌,大家边听边想象,看看脑海中会有怎样的画面?

   1.配乐朗诵,学生闭目自由想象。

2.小组自由讨论、沟通、交流
    3.
学习小组选派一位同学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教师明确描绘时应达到的要求:有什么景物?有什么人物?各自的活动?而且发言时应该用一段话来描绘给大家欣赏。

示例:金秋时节,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蔼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蹴水畔,他热烈而急切的追寻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4.小结:刚才大家精彩的描绘,再一次证明了“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咱们所想象的“伊人”,都有每个人的审美情趣,并不统一。之所以能让大家产生这么丰富的联想,应该归功于谁?——应归功于作品本身!因为它给我们读者留下了适当的艺术空白:“所谓伊人”,从头到尾都没有清晰过她的面容,从来都没有正对过读者;她似乎就在眼前,忽而又远在天边;她似乎无影无踪,又忽然出现在水中的小洲。这简直像镜中花、水中月,她如梦似幻,若隐若现。这就是整首诗所表现的朦胧美、神秘美、含蓄美, 而诗又贵在含蓄,将最浓烈的爱恋用最不抢眼的色调、最不华丽的辞章表现出来,的确是诗中的精品呵.

四、再读,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1.古人云:“诗源情而绮靡。”意思是说诗歌因其丰富的情感而精妙华丽。让我们再齐读诗歌,看看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大家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

[明确]

1)思念向往。 ( 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

2)执著、坚贞不渝。(提示:诗人追寻伊人的道路一帆风顺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突出道路的艰难,这么艰难的道路,诗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寻找,足见其执著、坚贞不渝。

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提示:诗人寻觅伊人寻觅了多长时间?他寻到了没有?)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又是通过反复的吟唱来说明诗人寻觅时间之长。他应该是从黎明时分就来到岸边寻觅伊人,直到旭日东升仍未找到。“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说明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与诗人始终是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诗人独自一人面对茫茫秋水久久徘徊,该是多么惆怅失望啊

全诗寄托了诗人细腻、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这也展现出全诗除了具有音韵美、绘画美外,还具有情感美。

2.同学们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小结: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小结: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难阻亦重重,一片痴心,一份执著,主人公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过。也许他会继续“从之”,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无尽头,也许他终于得见伊人面,终成所愿,然而无论结果怎样,我们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

3.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 “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大家是如何感受到这种形象的?诗中并没有描写伊人的面貌,甚至连她的大致轮廓都没有,大家为什么觉得她就是美丽高洁的?

[明确]:通过诗人热切执着的追求,可见“伊人”必然是个美丽高洁的人。(蒹葭的修长柔韧也可视为“伊人”的形象:柔美修长而坚贞高洁。被兼葭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的。)

4.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心爱的事业,可贵的亲情,纯洁的友情,美好的理想,自由,还可以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

小结: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者,而伊人就是我们的目标,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前行,上下求索,不论成败与否,只要执著地追求,我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诗意精彩。

5.下面我们共同来欣赏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这首歌是台湾作家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渺远迷茫,缠绵感伤的意境和反复吟唱的形式,精华部分保留下来。

五、拓展延伸                                                                       《蒹葭》如一阵微风,一丝轻烟,飘然拂过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诗坛,为它注入了

精灵般的诗魂,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诗坛上又出现了一首和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的抒情诗——戴望舒《雨巷》(师播放配乐诗朗诵,简单介绍此诗的创作背景。

请同学们思考:此诗为什么被称作是现代的《蒹葭》?

六、结束语:从《蒹葭》)到《雨巷》这些优美的诗歌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多少美丽与诗意。让这些诗歌滋润我们的心田,净化我们的心灵。                      

七、板书设计:

蒹葭

音韵美   意境美   画意美  伊人美——至纯至美

八、课后反思:

1.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读”来贯穿全文的学习,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分析讲解,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赏析文本,进而去拓展文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他们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渗透,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多媒体,以学生所喜爱的歌曲为切入点,恰当地渲染了深秋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当时所处的清冷环境,体现了课文隐藏的情感,缩短了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便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http://s15/small/62a3deefgc2cd4d7a639e&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