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组开课评课活动记录表(杨继秀)

标签:
杂谈 |
工作单位:___麻步镇第三中学___
项目名称 |
科学组九年级集体备课 |
项目负责人 |
徐春玲 |
活动时间 |
2011、 10月31日 |
活动地点 |
七年2班(借班上课) |
活动主题 |
细胞 |
主讲人 |
杨继秀 |
参加对象 |
科学组全体成员 |
申请学时 |
1学时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1、杨继秀老师上公开课《细胞》
http://s4/small/62a3deefgb304c18e9eb3&690 2、组内教师评课,交流 3、交流:如何上好生物课及如何引课 |
||
活动反思 与意见 |
1、教师之间有合作、交流。共同进步、能提高科研水平。 2、开课老师备课认真、上课教态自然,课堂师生互动活跃 3、听课老师积极参加,听课、评课,踊跃发言 |
||
过程确认 |
教务处或教科室负责人签字: |
《细胞》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在这样的基本理念指导下,我充分认识到新课程的特点是“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留下的空间,理解编者的意图,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教学思路,并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引导学生去合作探究,去自主学习,让课堂动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设计上,我并不急于把答案和盘托出,而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来,对于学生的每一份成功,我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细胞的发现史;
2、能力目标:培养自学能力、通过观察获取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体会对事物的观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2)感受科学的发展往往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初步感受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具: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内 容 |
教 |
学 生 活 动 |
设 计 意 图 |
时 |
引 入 |
展示苏轼的《题西岭壁》,让学生齐讲读。 设疑:从这首诗中,同学们得到了什么道理? 述:对,我们看待事物往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自然界中的生物也是千姿百态、各式各样,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它们的内部本质是如何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生物的本质。[板书课题] |
齐读
《题西岭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发表见解 |
通过诗句的理解让学生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念,同时通过激疑,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的求知欲。 |
2分钟 |
细 胞 发 现 史 |
问:你们知道细胞吗? 述:确实,由于细胞极小,小到我们肉眼根本无法分辨,所以,普通人一般无从所知。 问:那么细胞是怎么被发现的? (布置学生阅读课本) 活动一: 课件展示:连线题(有关 细胞发现史和显微技术发展史)。 布置学生思考讨论。 置疑:从细胞的发现到今天的细胞学成就,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其间凝聚了许多科学家的探索成果,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
(可能不知) 阅读 分组讨论 汇报成果。 思考后发表各自见解。 |
培养学生通过自习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连线,让学生建立细胞发现史与显微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观察工具的发展和使用对生命科学微观世界的研究起着重大的作用。 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发展往往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8分钟 |
内 容 |
教 |
学 生 活 动 |
设 计 意 图 |
时 |
细 胞 学 说 |
置疑: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知道动、植物都是由一个共同的结构构成的吗?这个结构是什么? 述: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就是细胞学说。 教师简述细胞学说的提出及内容。 |
生答:细胞 |
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
4分钟 |
细 胞 的 形 态 |
过渡:细胞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课件展示各种细胞形态图。 要求学生谈谈观察后的感受。 总结:细胞的形态是各式各样的,但它们都很小。 |
观察 回答。 |
感受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
4分钟 |
细 胞 的 结 构 |
过渡:细胞的形态各导,那么其内部结构又是如何的? 课件展示动物细胞结构图,介绍各部分结构。 继续在旁边展示出植物细胞结构图。 问:你能找出它们共有的结构吗? 追问:有没有不尽相同的地方?哪位同学能在图中指出? 介绍植物细胞结构。 |
思考,并回答。 指定学生上台指出。 |
培养学生的观察及辨别能力。 |
10分钟 |
内 容 |
教 |
学 生 活 动 |
设 计 意 图 |
时 |
结 构 的 功 能 |
过渡:结构总是与功能相适应的,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细胞各部分功能。 针对动植物细胞图在引导的基础上介绍各结构的功能。 思考: 1、高大的树木为何能顶天立地? 2、叶子为什么通常是绿色? |
讨论并交流 |
使学生初步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让学生用新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达到既帮助学习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
7分钟 |
实 践 应 用 ︵ 小 结 ︶ |
任务二:(“小小侦探家”) 设障:公安部得到一份生物作品,从外形上分辨不出该样品是取自植物还是动物,你能否用学过的知识将它鉴定出来?(展示样品图片) 说明你的鉴定理由,并完成相应的表格。 |
分组讨论。 汇报成果。 |
学以致用。并进一步明确动植物细胞的区别与联系。 |
5分钟 |
练习 |
通过尝试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 |
3分钟 |
||
布置 作业 |
作业本P12—13第1、2、6、7、8题。 |
|||
课后 反思 |
|
宇宙的起源
评课老师:杨继秀
本节课教学目标为:1。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2。知道膨胀的现象和证据。3。尝试根据证据建立假设。4。了解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观点。为体现既定的四个目标,李老师设计了两大环节。一是让生感受古人对宇宙的认识和神话之间的联系,二是让学生根据已知的现象和证据,构建模型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有了这个模拟实验,接下来的环节让学生想象宇宙的未来也就非常的顺理成章,学生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验现象来推测就可以了。
事实证明,学生也特别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因为内容的抽象而感到枯燥。
这堂课是探索和实践的课堂,学生对发现的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再将自己的结论与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当与科学家的结论相近或相同时学生会无比的高兴,对科学的学习也更有兴趣;若不同或相反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的所在,也是有所收获。
这堂课最让我满意的是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对宇宙大爆炸现象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并对宇宙的未来都做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当看到气球在不断的膨胀,就有学生说宇宙将会一直膨胀下去,当看到气球停止膨胀;有学生说宇宙可能会在某个时候集散停止膨胀;当看到气球变瘪的时候,以有少于说宇宙可能会缩回去。
通过学习本堂课学习,使学生们懂了对一些没办法直接研究的事物,可以通过构建一个与之相关类似的模型来研究,这就形成建模思想。
这堂挑战自我的公开课让听课老师们感觉教学流程自然,层次清晰,学生活动较充分。学生的兴趣很浓,充分发挥了科学课特点。但没有很好的顾及到课堂上的所有学生,以至于有些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
《神经调节》评课稿
评课老师:杨继秀
教学效果是由学生决定,但是由教师控制,因为教师可以改变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同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什么“法”好,不是老师说了算,而是学生说了算。用效果说话,这是铁的原则。怎样的一堂课是有效的课?
我现在从以下两个层次来分析: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是学生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的提升变得轻松。
如果课堂的教学在教师的设计之后变得轻松、易懂,我相信绝很多学生会去学。那么一节有效的课堂设计教师会注重的有:1、教师对本节课深度、难度、侧重点等的把握,这对教师有很大的挑战性;2、以学生 的认知为基础,恰当的处理教材;3、自然合理的教学过渡,使课堂教学变成了有机的整体;4、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设计,更能把学生的能力变成学生的自信;5、重视知识体系的形成,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显得更轻松;6、合理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在所思中“生成”,同时又达成“预设”的目的。陈老师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好,所以能达到预设的效果。
陈老师大胆处理教材,侧重点放在探究神经对刺激反应快慢过程,而神经元概念、信息的接受、传导和处理却一笔带过,这种大胆而又独特的教学设计让我们听课者感到豁然开朗;
同时又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实验设计和把抽象的不可观的实验变成直观、具体的实验,实验的设计真正做到了动手、动脑、动情、动感,让听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觉得最精彩的就是在学生做完对单一刺激反应快慢的实验后,让一位学生上台配合教师做对多个刺激反应快慢的演示实验。这样能够让学生这个实验真实感,因为平时我们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往往是教师独自一个人在讲台上自导自演,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学生会感觉这样的实验可信度不高,可能是教师自已控制了条件。(原来实验探究需要考虑的变量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到。),同时直观的把握知识体系,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是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一种途径。
表扬和鼓励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被使用,那么为什么那些很有能力的学生还是觉得不够自信呢?学习和回答问题还是很焦虑呢?——因为他觉得自己还不够好。
所以,我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表扬和鼓励外,还有什么是学生最需要的评价?——那就是真诚的、不带主观评判的“肯定”,“肯定”在课堂的任何阶段、任何时候、面对任何人都可以做出“肯定”的评价。
在诚恳的指出不足的同时给予他一定的肯定(找出学生语言中可以接受的部分加以肯定、肯定他的情绪、完全从学生的角度去做出肯定、承认总有新的或未曾想过的可能性等),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除了在知识上的反馈,更大的是在学生心灵上的反馈。也就是在知识学习的同时也促进了心灵的成长,这就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陈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有用到表扬和鼓励,也用了肯定,不过我觉得太过于单一,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绝大多数就说句:“不错、还可以”。对学生的能力变成自信的过程,没有起到推动的作用,如果改成“你的回答很棒”,“你在哪方面的回答表现的很好!”,“你能积极的思考问题,有创新的方法”,“你的……”等。那效果就更明显了。
所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常常设计一定的肯定用语,让肯定的用语变成教师的口头禅,慢慢内化为教师个人的特色,同时学生得到的肯定多了,学生感觉就越好→有感觉就想去尝试→尝试就出现成败→成败就从中获得经验→经验就转变为能力→能力被肯定就转变为自信,只有这样学生的能力就转化为自信,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是我个人一点微薄的所感,没有华丽的语言,就像是我平时评课的方式。不同老师有不同的个性,人无完人、玉无完玉、课无完课,曾经听一位同行说:“课堂是一种不满完美的艺术”我非常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