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宫秋》的深层文化意蕴

(2009-11-07 20:14:09)
标签:

杂谈

http://imgcache.qq.com/ac/b.gif
http://imgcache.qq.com/ac/b.gif

 《汉宫秋》的深层文化意蕴

      

  

       《汉宫秋》是元杂剧的经典传世之作。缠绵而婉转的爱情是古代众多爱情故事的一支奇葩,人们出于人情考虑,给于王昭君和杨贵妃同样的同情。这些都众所周知,吸引了无数r人的目光。但马致远在创作过程中,改编了诸多历史事实,现从历史之变中探究一下《汉宫秋》的深层意旨、“遗民之情”以及《汉宫秋》的爱国主义思想。­

       其与历史不符有四。一,是出现在楔子里描写的毛延寿,《西京杂记》的《画工弃市》有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花宫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墙不肯,遂不得见。”而并没有言明尘遮美人的就确是毛延寿所为,不过毛延寿德性不高,却真是不假。与毛延寿同日弃市的,提到的也非仅毛延寿一人而已,“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丑为人形,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陈敝、新丰刘白、龚宽。”而《汉宫秋》的毛延寿却转变成一个奸诈、猥琐、一手遮天、卖国求荣的大佞臣。这是一变;二,出现在第一折,汉元帝与王昭君的见面,历史记载,元帝是没见昭君的,“召见,貌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可见,元帝第一次见昭君,是在昭君即将出使塞外。《汉宫秋》中,在出塞之前,昭君也“琴挑”元帝,“且尽此宵情”而被封为明妃,极尽其恩爱情意,其是二变;其三是改变国情,将本来汉强匈弱的形势改编为匈奴强而汉弱,至使元帝在求将而反遭劝的结果下,最终不得不泪别明妃。其是三变;四,出现于第三折,昭君跳江,改变了历史上昭君入塞,生儿育女,与单于美满生活的结局,而是以“昭君思汉主”贞烈不献身,而结束。其四变也。­而这些不符,也正是作者故意而为之的。

        其一,加以恶化毛延寿的形象,正是当时所处环境所决定的,元主汉,亘古未有,宋朝之所以灭亡,有其必然因素,但其中的奸佞小人更是这具腐朽身体的蛀虫,他们加速了宋的腐败。说起规律,是无人能遏制的,宋朝不是缺少贤才,诸如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政治家王安石,文学家苏轼,极具分量的他们共生大宋,可谓天作之合。有人说他们只顾个人恩恩怨怨,不是合作治国,而是私自争斗,有一定原因,可我认为另一个比喻更能深刻的说明北宋不可阻止的沦丧为弱国这一原因:一个患有小病的人很好治,可当面临一个行将毁灭的重病患者,即使一群神医也不知所措,有人认为下重药医治,有人赞同用补药静心调养,所以他们就争论。其实这些都不是整治的根本办法。这个比喻,更像极了宋朝。而迫使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朝中的奸佞却难辞千古的骂名,而《汉宫秋》中的毛延寿,就是那群奸佞的代表形象,也是作者所及力批判的对象。毛延寿也就是南宋时期主和派的一个代表。他进利急功,卑鄙无耻,点破王昭君之容,而王昭君,此时确是宋的化身,她被小人谗害,春花早调。作者对毛延寿的改编和描写,展露的淋漓尽致。

      其二,作者安排汉元帝与昭君有短暂的相逢,从第二折看,作者是重点来写昭君的才、貌的,琵琶一挑元帝,并大费笔墨写昭君与元帝的美满与幸福,温柔红帐,盟约千年。再到后来元帝一扫君威求臣子抵御匈奴,叹“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再到泪别昭君,独自归回,详尽的描写了汉的华丽富裕。作者着力写此,其中饱含的,更多的是一种追忆,对过往美好的一种思恋和对现今生活的谴责和不满,马致远是一个想出世的入世者,他故意营造出温柔甜蜜而缠绵的让人感觉温暖的意境,其实更旨在衬托现实的凄凉,那个元朝妓八文九丐十的黑暗苦闷的年代,马致远不满,元代的文人们不满。

     其三,改编历史上汉元帝以和亲为目的安抚匈奴的事实,《汉宫秋》中匈奴随时有南下攻汉的危机,他的笔下,匈奴是强大的,而汉朝是软弱的,此改,更是显而易见,因为那是元代,是匈奴统领的年代。匈奴为争的美人归,残暴而凶狠的兵临城下,他们残忍,如狼似虎,汉朝软弱,俯首称是,唯唯诺诺。这正是辽与南宋的真实写照。而元帝求诸臣攻打匈奴,而无人肯帮,反而劝他把昭君送出去,也一定程度上表现皇帝欲救国而不能的郁结,以至于美好的昭君,美好的大宋,不得不拱手让人的慨叹和遗憾。

     其四,昭君宁死不入胡,最终投江。而此时的昭君,却转换了角色,变成了忠心于宋,忠心于汉的贤良大臣,忠心于前朝的遗民宁死也坚守的爱国情操,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文天祥的《正气歌》和《指南录》最能高歌此情,他告诉读者,他是宁折不弯的,遗民的精神是不能被侮辱被侵略被买卖的。中国人,他是不能被征服,不能够被打败的。中国人,是顶天立地的。

      第四折哀婉而伤感的描画着元帝的凄凉与痛苦,此时的元帝有幻化为作者自己,幻化为陈千上万个不甘心的元代遗民,哭泣着、哀悼着、坚强着。

      这就是我意念中的《汉宫秋》,真挚,朴实,借它言诉说着马致远属于他自己的、也属于他们那个群体的情感,他们是元代的一股暗流,偷偷的、而又强烈的,以一股奔山蹈海的气势奔腾着,流动着,流过了千古不亘的时光,流过了成千数万的心灵,诉说着自己的悲哀、遗憾和绝望,会有人听得懂的,听得懂他们的血泪,听得懂他们的悲哀,宏大的历史委屈的缩聚在短短的几页泛黄的纸页上,等待着,绵远而悠长的等待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心遇中秋
后一篇:历史巨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