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丰氏两姐妹----丰子恺的女儿们  (上)

(2010-05-09 21:00:36)
标签:

丰子恺女儿

阿宝

丰陈宝

丰一吟

拜访梅兰芳

分类: 采访录

                            丰氏两姐妹

                            ------丰子恺的女儿们   (上)

 

   (本文为原创采访,刊发于上海《世纪》杂志2010年第三期。如蒙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6/middle/62a2535dg8628a1d48955&690&690 (上)" TITLE="丰氏两姐妹----丰子恺的女儿们  (上)" />
    (大姐阿宝与妹妹一吟并肩而坐,唱吟京剧《红楼二尤》)
                    

 

            一、丰家二女共吟京剧“红楼二尤”

 

    初秋的一天上午,与丰一吟约好一起去探访居住在上海西南角航华新村的丰陈宝。丰一吟是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小女儿,今年81岁;丰陈宝是丰子恺的大女儿,今年90岁。丰一吟说,宝姐现在腿脚不太灵便,我每月去看望她一次,向她汇报最近的工作和活动情况,交流最新的信息。我们每次相聚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节目,就是两人共同吟唱喜爱的京剧名段或熟悉的儿时旧曲老歌。

    中午十一点时我俩一踏进宝姐的房门,一吟利索地坐到宝姐的边上,从包中取出打印了一式两份的京剧名家荀慧生的《红楼二尤》唱词,姐妹俩各持一份。宝姐眼力不济,几乎将纸贴在鼻尖上瞅着。一吟一手执纸,一手打拍,起了个头说“唱!”两人便同声吟唱起来:“贤姐姐怎知我心头悔恨,悔当初大不该嫁与侯门――――――”丰一吟摇头晃脑,唱得忘乎所以。姐妹俩有腔有调地唱完一段后,丰一吟说,上次与宝姐一起唱时唱到后来词忘了,唱不下去了。这次我来前专门从《大戏考》上搜寻了打印下来,与宝姐重唱一遍。两位耄耋老人孩童般地笑了。

过后宝姐问我:“你会唱什么老歌,我们一起唱好伐?”于是简单交流后,我随同丰家俩老姐妹放声唱起来。“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呀呼嗨嗨伊个呀嗨―――――”“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唱了两首后唱兴未尽,一吟提议:“近来电视上多在唱《黄河大合唱》,我们也来一段如何?”于是宝姐屋内回旋起嘹亮的进行曲:“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丰一吟说:我俩平时通电话,说完事后也会唱一阵,她在电话那头,我在这头轻轻地哼唱几首喜爱的京剧段子,唱得好开心,唱得舍不得放下电话。一个电话往往要打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呢。

看着丰一吟头贴着宝姐低语的亲热劲,我真羡慕这两位开心的好姐妹。

 

 

丰陈宝和丰一吟年轻时都是京剧迷。她俩对京剧的爱好源出于父亲丰子恺。姐妹俩从小在浙江石门的“缘缘堂”故居长大。父亲买了一架唱机,并积累收藏了上百张的唱片,其中大多是梅兰芳唱的。渐渐地耳熟能详,丰家的几个孩子都对京剧有了兴趣。缘缘堂内常常回响着唱机内发出的梅派唱腔和孩子们附和学唱的混合声。而阿宝和一吟对京剧的热爱可说到了痴迷。

抗战时期,丰子恺带全家避难于重庆沙平坝。阿宝就读于中央大学,一吟则在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读书。她俩分别在自己在学校参加了剧社团,在学校的舞台上像模像样地演出京剧,而唱腔全是从唱片上学来的。父亲丰子恺对于女儿的爱好十分支持。他常常会摆渡过江,再走好几里路,赶去学校看女儿的演出。晚上无法回家,就在学生宿舍将就地过夜。女儿们想去重庆的剧院看戏,父亲亲自陪同前往。看完戏赶不回家,晚上必须宿在重庆,住不 起旅馆,丰子恺又煞费苦心地找了一位热爱丰子恺漫画的读者,想法让女儿在那读者家借宿一晚,自己则去重庆开明书店住宿。

 

后来丰家举家迁来杭州,丰子恺替阿宝和一吟从当时杭州唯一有京剧表演的“大世界”请了一位叫沈飘芳的艺人定期来家里教她们表演动作。姐妹俩登台演出时那一招一式俨然是一副专业水平呢。

 

http://s1/middle/62a2535dg8628a3ea8460&690&690 (上)" TITLE="丰氏两姐妹----丰子恺的女儿们  (上)" />    (丰一吟着戏装与父亲合影)

1948年,梅兰芳在上海天蟾舞台演出。丰子恺带着姐妹俩专程从杭州赶来上海看梅兰芳演出。他们住宿于天蟾舞台斜对面的近广西路的振华旅馆内。看过戏,丰子恺还带了俩姐妹一同登门去马思南路(今思南路)的梅宅拜访梅兰芳。后来丰子恺在《再访梅兰芳》一文中惟妙惟肖地描述了这两个京剧迷对名人大家痴迷当时的情景:“陈宝、一吟和慕法(同去的一吟姐夫)目不转睛地注视他,一句话也不说,一动也不动,好象城隍庙里的三个菩萨--------

                    http://s11/middle/62a2535dg8628a24e8e9a&690&690 (上)" TITLE="丰氏两姐妹----丰子恺的女儿们  (上)" />

                                     (丰一吟随父亲拜访梅兰芳)

               



                      http://s7/middle/62a2535dg8628a2e73356&690&690 (上)" TITLE="丰氏两姐妹----丰子恺的女儿们  (上)" />

                     (丰陈宝、慕法随丰子恺拜访梅兰芳)

 

难怪,阿宝和一吟,这俩老姐妹至今还保持着年轻时的爱好,以此充实着、点缀着快乐的人生。

 

 

二、姐姐阿宝平静得像一泓水

  

   在丰子恺创作的几千幅漫画中,很大一部分是描写儿童题材的,其中以阿宝为题材的有好几幅。如《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阿宝赤膊》等。阿宝就是丰陈宝的昵称。几十年前“子恺漫画”中那个诚朴、憨厚、腼腆忸怩的小主人公阿宝,而今已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九十高龄的老太了。

 

 

http://s5/middle/62a2535dg8628a0feeda4&690&690 (上)" TITLE="丰氏两姐妹----丰子恺的女儿们  (上)" />
  

                   (慈祥、宁静如水的阿宝)

 

 

 

   阿宝的一生平淡而充实。这缘于她的平静恬然、宽厚沉稳的性格。

   丰子恺有篇散文《送阿宝出黄金时代》,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儿时阿宝的性格为人。父亲外出上海多日,回家时给丰家每个小孩带了一份巧克力。几天后,弟妹们将自己那份吃了。老大阿宝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那份一一分给弟妹们。丰子恺目睹这一幕,欣慰又深情地写道:“阿宝,我和你在世间相聚,至今已是十四年了,在这五千多天内,我们差不多天天在一处,难得有分别的日子。我看着你呱呱坠地,嘤嘤学语,看着你由吃奶改为吃饭,由匍匐学成跨步。你的变态微微地逐渐地展进,没有痕迹,使我全然不知不觉,以为你始终是我家的一个孩子――――然而近年来,你态度行为的变化,渐渐证明其不然。你已在我们的不知不觉之间长成了一个少女,快将变为成人了。―――――”

长大后的阿宝仍是这样无私地关心着弟妹们。凡事总是想着别人,替别人的事担忧解难,全不顾惜自己。

19771978年间,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丰一吟打算替母亲换个居住的环境,当时的阿宝已是另住它处,可她却不顾劳累地为换房奔忙。在住家去单位上班的沿途,反复上车下车地张贴换房招贴,并随时将信息传递给一吟。直到换房成功她才喘了一口气。

    1984年,阿宝和一吟共同发起成立了丰子恺艺术研究会,决心承继父亲的事业,将丰子恺的艺术和精神发扬光大。当时已过花甲之年的阿宝一马当先,不顾自己病弱的身体,一头钻进了图书馆埋头整理收集丰子恺的资料。为编辑《丰子恺文集》,在上海各图书馆里,阿宝埋头于故纸中,在几十年前的报纸堆中寻找父亲的旧作。由于患近视眼和白内障,阿宝只能将鼻子凑在纸上瞅字,可她无怨无悔,日复一日地整理记录了一叠又一叠的卡片。至今,丰子恺艺术研究会收藏了极为丰富的丰子恺的艺术资料,阿宝为此作出了呕心沥血的贡献。

    在弘扬父亲艺术的工作中,阿宝甘于默默无闻地做铺垫,不求名不求利。有繁杂的事情要做时,她总抢在前面,对一吟说:“我比你空,我来吧。”“我很方便,我来做。”而当著书出版要署名时,她总退让在后:“不要署我的名,我没有做过什么。”

    对于生活,阿宝自己这样说:“我对于名利实在很淡薄。”“我是一直保持着一种舒迈、安泰的心态,这心态能使人长寿。”在单位工作的时候,阿宝从来没有为自己加工资做过任何努力。工作调来调去地换,阴差阳错地,整整23年,几次加工资都没轮上,她毫无悲伤,毫无怨言,一切顺其自然。人生怎样安排她,她就坦然地接受。似乎只想着孜孜不倦地工作,满怀热情地助人。

   90高龄的阿宝,面对世界,永远是一脸自然、安详的笑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