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氏两姐妹----丰子恺的女儿们 (上)

标签:
丰子恺女儿阿宝丰陈宝丰一吟拜访梅兰芳 |
分类: 采访录 |
http://s6/middle/62a2535dg8628a1d48955&690&690
过后宝姐问我:“你会唱什么老歌,我们一起唱好伐?”于是简单交流后,我随同丰家俩老姐妹放声唱起来。“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呀呼嗨嗨伊个呀嗨―――――”“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唱了两首后唱兴未尽,一吟提议:“近来电视上多在唱《黄河大合唱》,我们也来一段如何?”于是宝姐屋内回旋起嘹亮的进行曲:“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丰一吟说:我俩平时通电话,说完事后也会唱一阵,她在电话那头,我在这头轻轻地哼唱几首喜爱的京剧段子,唱得好开心,唱得舍不得放下电话。一个电话往往要打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呢。
看着丰一吟头贴着宝姐低语的亲热劲,我真羡慕这两位开心的好姐妹。
丰陈宝和丰一吟年轻时都是京剧迷。她俩对京剧的爱好源出于父亲丰子恺。姐妹俩从小在浙江石门的“缘缘堂”故居长大。父亲买了一架唱机,并积累收藏了上百张的唱片,其中大多是梅兰芳唱的。渐渐地耳熟能详,丰家的几个孩子都对京剧有了兴趣。缘缘堂内常常回响着唱机内发出的梅派唱腔和孩子们附和学唱的混合声。而阿宝和一吟对京剧的热爱可说到了痴迷。
抗战时期,丰子恺带全家避难于重庆沙平坝。阿宝就读于中央大学,一吟则在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读书。她俩分别在自己在学校参加了剧社团,在学校的舞台上像模像样地演出京剧,而唱腔全是从唱片上学来的。父亲丰子恺对于女儿的爱好十分支持。他常常会摆渡过江,再走好几里路,赶去学校看女儿的演出。晚上无法回家,就在学生宿舍将就地过夜。女儿们想去重庆的剧院看戏,父亲亲自陪同前往。看完戏赶不回家,晚上必须宿在重庆,住不 起旅馆,丰子恺又煞费苦心地找了一位热爱丰子恺漫画的读者,想法让女儿在那读者家借宿一晚,自己则去重庆开明书店住宿。
后来丰家举家迁来杭州,丰子恺替阿宝和一吟从当时杭州唯一有京剧表演的“大世界”请了一位叫沈飘芳的艺人定期来家里教她们表演动作。姐妹俩登台演出时那一招一式俨然是一副专业水平呢。
http://s1/middle/62a2535dg8628a3ea8460&690&690
1948年,梅兰芳在上海天蟾舞台演出。丰子恺带着姐妹俩专程从杭州赶来上海看梅兰芳演出。他们住宿于天蟾舞台斜对面的近广西路的振华旅馆内。看过戏,丰子恺还带了俩姐妹一同登门去马思南路(今思南路)的梅宅拜访梅兰芳。后来丰子恺在《再访梅兰芳》一文中惟妙惟肖地描述了这两个京剧迷对名人大家痴迷当时的情景:“陈宝、一吟和慕法(同去的一吟姐夫)目不转睛地注视他,一句话也不说,一动也不动,好象城隍庙里的三个菩萨--------”
难怪,阿宝和一吟,这俩老姐妹至今还保持着年轻时的爱好,以此充实着、点缀着快乐的人生。
二、姐姐阿宝平静得像一泓水
http://s5/middle/62a2535dg8628a0feeda4&690&690
长大后的阿宝仍是这样无私地关心着弟妹们。凡事总是想着别人,替别人的事担忧解难,全不顾惜自己。
1977至1978年间,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丰一吟打算替母亲换个居住的环境,当时的阿宝已是另住它处,可她却不顾劳累地为换房奔忙。在住家去单位上班的沿途,反复上车下车地张贴换房招贴,并随时将信息传递给一吟。直到换房成功她才喘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