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2021-04-29 07:52:30)
标签:

高效课堂

教育

小学

学校档案

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清风徐徐、明月皎皎、炊烟袅袅、芳草萋萋、春雨绵绵、白雪皑皑)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自然景物)如果我们平时能积累这些词语,对我们的写作一定会有帮助。

2、同学们,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高山流水遇知音》,请大家认真欣赏,完后共同分享你从这个故事里了解了哪些内容?(播放《高山流水遇知音》)

3、其实大家刚才所听的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1课《文言文两则》中的《伯牙鼓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zi] 妙哉 美哉

[wi] 巍峨 巍然

[xián] 琴弦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划出节奏并跟读。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鼓琴者。

三、学习课文

1、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谁?(伯牙和锺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文旁边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多读;结合课文插图:小组讨论)

2、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锺子期互为知音)

3、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请同学来翻译课文,一人翻译一句,先把句子朗读一遍,然后解释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最后翻译整个句子。

四、感悟“知音”

1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音;伯牙心中想弹的,钟子期一听就明白,真的是心灵相通呀!伯牙琴艺绝伦,他肯定不只在高山流水,想象: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在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潇潇春雨、皑皑白雪等。)

2、语言拓展: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感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当“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潇潇的春雨了吗?你又将如何感叹?(善哉,潇潇乎若春雨!)

3、高山流水也罢,清风明月也罢,总之,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锺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種子期能真正理解,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啊!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可是后来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伯牙悲痛万分,于是破琴绝弦,从此不再抚琴,以此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五、课后拓展

1、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后来人们还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也以此来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动人的《高山流水》吧。(播放乐曲,学生欣赏)

六、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总结课文

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干柴、拿扁担的樵夫,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学了这节课,我们知道这是古琴的魅力、这是音乐的魅力,这更是艺术的魅力。(板书:艺术的魅力)

2、布置作业

1)阅读课后资料袋: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里所描述的“伯牙墓前悼子期”这一短歌,真切感受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欲绝,以及对锺子期的思念之情。

2)背诵课文,并把这个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板书设计

伯牙— 鼓琴 —志在太山 —志在流水 — 破琴绝弦  艺术的魅力

伯牙鼓琴                                            知音难觅

锺子期— 听—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 —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