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

(2011-03-04 23:31:49)
标签:

宋体

鲁迅小说

讽刺

《狂人日记》

喜剧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

http://br.qzone.qq.com/ac/b.gif
http://br.qzone.qq.com/ac/b.gif

     

一、绪论:

提出论题:讽刺手法的运用是鲁迅小说的一种突出的艺术风格。

二、本论:

(一)论述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在思想、内容上的特点:

1、用日常小事表现时代色彩;

2、讽刺内容的社会性;

3、讽刺艺术深刻的思想性;

4、讽刺艺术高度的真实性。

(二)论述鲁迅小说讽刺手法的多姿多彩,深刻有力:

1、夸大人物事件的特点和非特点,显示人物深层次的内心世界;

2、用精炼的笔法描绘幽默诙谐,漫画化的场面;

3、应用丰富多彩的对比,深刻有力;

4、通过细节、氛围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5、通过各种形式让讽刺人物自我暴露;

6、把喜剧和悲剧结合起来;

7、寓笑于哭。

三、结论:

总结鲁迅的讽刺艺术是他整个创作中的一个突出特色,对我国和世界讽刺文学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鲁迅     讽刺艺术    讽刺手法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

鲁迅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巨匠,对现实主义讽刺手法的巧妙运用,是他全部创作一个主要特点,也是一种突出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讽刺艺术内容宽广,讽刺手法多姿多彩,富有讽刺艺术深度,让人读了感到余味无穷,耐人深思,发人深醒。他的小说《肥皂》、《高老夫子》、《风波》等都是比较典型的讽刺小说。另外,他的大部分作品如《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故乡》、《药》等,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讽刺性。

鲁迅的讽刺艺术从思想上、技巧上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本文就鲁迅讽刺艺术的思想内容和手法技巧及其戏剧审美意义方面来探讨他讽刺艺术的特点。

(一)

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日常小事表现出鲜明的时代色彩,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真实性,这也是鲁迅小说具有不朽艺术生命力的一个根本的原因。

鲁迅主张讽刺的是日常小事,他的小说一般没有非常惊险曲折的故事情节,也不正面写重要的历史事件,然而却能使人以小见大,从中看到历史的侧影,给我们展示出一幅从清末到大革命前的形象的历史画卷。例如《风波》中没有重大的事件情节,有的只是对“盛夏黄昏”等自然景物和“土场上的晚餐”“人们的小名”等风土习俗的描写,对“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感叹的七斤知道的“雷公劈死了蜈蚣精”“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传闻的愚昧可笑和群众的麻木冷漠的讽刺,其主要情节也只是在这种典型的环境中,土豪劣绅赵七爷趁“皇帝做了龙庭”之机,兴风作浪,向七斤兴师问罪,从而导致了七斤一家的相互埋怨和七斤嫂与八斤嫂两个农妇的口角,搅起一场小小的“风波”。结束写风波过去,一切“依旧”,只是六斤“新近裹脚”。这些细节极其深刻地反映出辛亥革命除了剪掉人们头上的一根辫子之外,并没有改变人们的命运,旧的封建势力根深蒂固,依然侵蚀着新一代。这里隐藏了作者多么强烈的不满和深痛的忧虑,但作者却以恬淡的笔调写出来,这就形成了含蓄而深刻的讽刺。这一切都是那样的司空见惯,却反映了当时农民的保守、愚昧不觉醒和封建复辟势力的丑恶行径,折射出二十世纪初年守旧落后的中国农村和沉滞不前的黑暗社会特有的风貌,让我们看到了张勋复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侧影,揭露了腐败的封建统治及其深重的影响。由此可见,鲁迅的确是一位讽刺大师。其所以如此,首先是他对现实生活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因而能从日常生活中发掘、摄取“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的喜剧材料,从而加以提炼突出,表现出来。同时,他又不是孤立的去写这些事,而是把它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中描写,从而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讽刺艺术是笑的艺术。然而讽刺家的真正可贵之处却不在于他为人们提供了笑料,而在于他有严肃崇高的创作目的。鲁迅十分反对单纯的“为笑而笑”的庸俗做法。他是出于“将旧社会中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治疗”的目的而采用喜剧讽刺手段和手法的。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丰富内容就是通过对形形色色无价值的人物货物价值的思想行为的揭露表现出来的。在他的众多的讽刺人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封建官僚、地主豪绅、封建复辟派、封建礼教的代表,改头换面的洋装复古派等所谓的“上层人物”的丑恶嘴脸,鲁迅对这些人物怀着强烈的憎恨,所以,对其惊醒了最无情的揭露和最辛辣的讽刺。同时,鲁迅对于另一类虽然属于下层,却同样是“无价值”的喜剧人物也不放过,如康大叔、红眼睛阿义之类的刽子手,赵司晨、赵白眼之流的狗腿子等,对他们的尖锐讽刺,直接体现了鲁迅对“病态社会”的无情揭露。另外,鲁迅的讽刺对象还有两类下层人物:一是否将旧社会的瑕疵知识分子和小公务员;一是受封建剥削和毒害的不觉醒的农民和下层人民。鲁迅对他们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给其以含泪的嘲讽,笔锋尖刻,但其出发点“常常是善意的”,是为了鞭笞他们“无价值”的思想行为,其根本目的在于抨击旧社会的种种病态。总之,鲁迅小说的无论哪类讽刺人物,都是社会生活的广阔的天地孕育出来的。

鲁迅小说思想的深刻性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对病态社会的种种丑恶落后现象的讽刺,而是着重于深挖其“病根”,把讽刺的锋芒主要对准旧的社会制度和剥削阶级,着重透视人物内在的精神状态,剖析“国民性”和“国民的灵魂”,并追其深远的历史根源。因此,具有不朽的社会性。如《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而把现实生活中封建制度的“吃人”和历史上“四千年来时时吃人”联系起来,从而挖掘了吃人制度根深蒂固的根源,真是入木三分。《征服》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抨击了鲁四老爷及其代表的地主阶级对农村妇女的剥削和歧视,但又不把祥林嫂的悲剧根源仅仅简单地归结于此,而是触及了他背后的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即整个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的统治,暴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药》不止是揭露封建社会现实的腐朽,黑暗和反动统治残害革命者的罪行,而是着重于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揭示了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深刻挖掘了造成夏瑜悲剧的思想根源,读起来令人怵目惊心,发人深思。

任何现实主义艺术,其思想之花总是深深地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鲁迅就十分重视讽刺艺术的真实性,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是会有的实事”。在创作中,鲁迅坚持身体力行,所以他的小说的讽刺艺术有着高度的真实性。首先,深厚的生活基础,是具有高度真实性的根本原因。鲁迅十分反对脱离生活得主观杜撰,他的讽刺人物形象都是长期生活中酝酿后塑造出来的。其次,是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恪守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这是生活的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性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则。再次,是作者按照生活本来的面貌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这三点在鲁迅的《阿Q正传的成因》中充分体现出来,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和学习的。

(二)

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讽刺手法的多姿多彩和深刻有力,这也是它富有不朽生命力的又一重要原因。

构成讽刺艺术的基本矛盾是内容和形式正常与反常的矛盾。正是围绕着表现这些基本矛盾,鲁迅在其小说中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

其一是夸大事物的特点与非特点,显示了人物深层次的内心世界。

鲁迅认为,夸张就是讽刺艺术的特殊本领,他的《离婚》中的七大人“团头团脑,头顶是秃的”的脑壳和脸上“油光光的发亮”,这真是一幅吸尽民脂民膏的吸血鬼的惟妙惟肖的漫画,让我们读后久久不能忘怀,为鲁迅形象尖锐的笔法而喝彩。

然而,鲁迅更强调的是夸大人物事件的“非特定”之处,即不明显、不易为大家发现却又隐藏着讽刺意味的地方。如《肥皂》中的四铭,鲁迅就没有过多地从外貌上去夸张他的丑恶特征,反而开始时极为表现他似乎十分威严庄重,在叙述讨饭“孝女”时态度好像也很客观,是指对流氓的话加以“批判”,一般人都看不出什么破绽来。直到最后,才看出一点问题,他已被孝女弄得心猿意马,不能自已,以致吃饭还念念不忘, 终于被太太揭穿。人们联系到他买肥皂时的举动才恍然大悟,他是在流氓的下流话的诱发下去买肥皂的。可见他肮脏的灵魂!鲁迅就是这样把这个伪道学家的卑鄙灵魂暴露无疑,其笔力着实令人叹服。

鲁迅小说的另一个讽刺手法是用精炼的笔法描绘幽默诙谐、漫画式的场面,使用不同的笑的形式,这是讽刺的另一种特殊的本领。别林斯基说过:“真正艺术的喜剧的基础是最深刻的幽默。”鲁迅在这方面就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他的幽默是一种战斗的武器。如《肥皂》中四铭晚上在院中踱方步的场面,就十分诙谐幽默:他不由得感奋起来,仿佛就要大有所为,与周围的“坏学生”和“恶势力”宣战,义气渐渐勇猛,脚步也越走越响,结果把睡在笼中的母鸡和小鸡吓得惊叫起来,与“恶势力”宣战的英雄当场成了吓唬母鸡和小鸡的小丑,讽刺中含有幽默感,在幽默中充溢着讽刺辣味,更见特色。鲁迅的许多作品中,我们还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笑声,风趣横生,犀利深刻,令人忍俊不禁。如《肥皂》中的何道统,对四铭讲的女乞丐与流氓的故事和他买肥皂的举动纵声狂笑,是作者通过另外人物对四铭卑污的灵魂的揭露和讽刺,又是对何道统这一淫棍无情的暴露;《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从出场到退场,始终伴随着闲人对他的嬉笑,这也是讽刺了孔乙己的迂腐可笑,鞭挞了闲人以别人苦辱为乐的愚昧和冷漠;《阿Q正传》中的阿Q,欺负小尼姑,博得酒店里的人的欢笑,作者借此一方面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给予讽刺和针砭,另一方面,又是对看客的麻木不觉悟进行了鞭挞和嘲讽;《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从登上讲台到逃出教室,始终听见学生“嘻嘻”“吃吃”的暗笑,其实就是对这个洋装古派的戏谑和嘲弄。所有这些,都寄予着作者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及其毒害下的知识分子庸俗不堪的名利观念的深刻嘲讽。鲁迅就是这样用笑的形式抨击黑暗势力,抨击反动派,笑中含愤,笑中带刺,使广大读者感到痛快淋漓。

鲁迅小说的再一讽刺讽刺手法是应用丰富多彩的对比,深刻地暴露讽刺对象的戏剧矛盾。运用对比手法有助于使戏剧矛盾揭示得更鲜明尖刻、深刻有力。鲁迅十分善于运用这一手法,其特点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首先,是现象与本质的对比,这是一切腐朽的旧制度、旧势力、旧事物普遍存在的一对喜剧矛盾,它们越是趋于死亡,这种矛盾就越尖锐。鲁迅就善于使生活的现象假象与生活的实质真相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来增强作者作品的讽刺效果。《长明灯》的结尾就是这样:一边是封建制度,封建旧传统的叛逆者“疯子”受到野蛮的囚禁和迫害;一边是孩子们天真活泼、轻松愉快的嬉戏;前者是本质,后者是假象,两相对照,既蕴藉而又辛辣。

其次,是幻想与现实的对比。脱离现实的主观幻想是对现实内容的一种歪曲,虚假的反映形式,它与现实的本质之间有着尖锐的喜剧矛盾。《幸福的今天》就是揭露这种主观幻想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而富于强烈的喜剧性的。

再次,是不同人物之间或同一人物表里言行,前后之间的鲜明对照。《故乡》中闰土的忠厚老实和杨二嫂的尖刻势利互相映衬,既指出了前者高贵突出,又使对后者杨二嫂的讽刺更强烈有力。

鲁迅小说的另一种讽刺手法是通过意蕴深刻的细节和氛围描写,突出人物的愚昧落后或腐朽空虚、荒谬病态。《风波》中写赵七爷为了恫吓群众,竟生拉硬扯,说复辟的张勋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一只丈八长矛,有万夫不挡之勇”,其顽固不化、愚昧无知简直令人喷饭!这样的细节描写,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他的愚蠢本质的蔑视和嘲笑。

鲁迅小说的又一讽刺手法是通过各种形式让讽刺人物自我暴露,或互相揭露,或使他们当众出丑。有时鲁迅让人物进行欲盖弥彰的掩饰吹嘘。如:他给喜剧人物高老夫子头上加了一个尖劈形的斑痕,主要用意不在于嘲笑他的外貌丑陋,而在于通过写他如何格外留长发进行掩饰,从而暴露他内心世界的卑微,生活的辩证逻辑总是这样:当人物一旦落入喜剧的罗网,任凭你怎样挣扎也难以挣脱,反而越挣越紧。有时作者又让人物作小丑式的自我嘲弄,读起来令人哑然失笑;有时作者还让人物进行互相攻击,这种人物之间的互相揭露,是作为整体人物的自我嘲笑,实际上则是对他们无情的暴露和讽刺;有时作者把人物置于严峻考验关头,让他们露真情,或故意出难题,使他们出洋相,演恶作剧。

鲁迅小说还有一个常见的讽刺手法是:把喜剧和悲剧结合起来,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或用悲剧的形式表现喜剧的内容。这二者的结合是客观现实及其复杂性决定的,但又是加强讽刺性的需要。它比单纯的喜剧形式的讽刺来得出奇制胜,更为强烈和深刻。《孤独者》的主要倾向是悲剧,前者是以悲剧因素为主,后者出现若干喜剧因素,大体上按“悲剧—喜剧”的次第发展。《阿Q正传》则与之相反,主要倾向是喜剧,前者以喜剧因素为主,后者逐渐成了悲剧因素,大体上按“喜剧—悲剧”的次第发展。无论是前种还是后种,都是以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这种方法使人倍感沉重,讽刺效果格外好。

鲁迅小说还用了另一种形式,即寓笑于哭的方法,即古人所说的“于歌声中见哭泣。”《阿Q正传》结尾写白举人因为没有追出被抢财物而“全家都号啕了”。赵太爷则因秀才被上城报官而被革命党剪了辫子,又破费了捉阿Q的二十千赏钱而“全家号啕了”。这种以悲剧实为喜剧的写法,无情地嘲笑了他们视财如命的丑恶可笑,大大增强了喜剧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从思想到技巧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所创作的《阿Q正传》等名篇,堪称“时代纪念碑”式的不朽作品。他在讽刺艺术上独特的风格和杰出的贡献,不仅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至为优秀的讽刺作家,而且也使他跻身于世界讽刺大师的伟大行列,成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这对于鲁迅表现他整个作品的突出特点,对世界讽刺文学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参考文献:

《鲁迅小说》  《阿Q正传的成因》  《中国学代文学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