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与个人主义
(2020-10-07 16:41:57)
标签:
姜子牙电影个人主义 |
分类: 电影美剧 |
从草原溜达回来,赶紧去补课看了《姜子牙》。有《哪吒》珠玉在前,影片虽然一贯高质量,倒也没有如何的惊艳。有理由期待,经过适当的整合,我们将会在银幕上看到殷商西周之际,绝地天通之前,华夏古国神人妖共存的恢弘宇宙。
无论前作哪吒,还是如今的姜子牙,虽然三千年前神人并肩的场景让人目眩神迷,但真正打动人心的却是个人主义的觉醒。哪吒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姜子牙不畏权威坚持心中的善念。然而这样的个人主义,并不是自古就有,而是现代西方的产物。
欧洲的个人主义思想也并非顺理成章。在市场和上帝的共同作用下,欧洲由家族宗法社会过渡到陌生人社会,天主教会关于财产继承权和一夫一妻制婚姻等一系列的规定,进一步瓦解了家族的势力。但是中世纪仍是神权的天下,善恶道德并非决自内心,而取决于是否符合圣经的要求,是否符合教会的解释。他们认为,相比来世的天国,苟且的今生并没有太多值得珍惜的,个人主义当然无从谈起。直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之后,人们开始相信理性的力量,开始认为自己也有辨别善恶的能力,开始认识到人性的光辉,这才有了我们现在普遍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哈耶克极度推崇个人主义,认为这是现代社会最底层的逻辑。尤瓦尔赫拉利则认为,这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宗教——人文主义。
为什么《哪吒》《姜子牙》这样的作品很能打动我们的内心?也许是因为我们都希望内心的坚持得到正视,也许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有判别是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