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畅想
2023-10-13 22:09:29
标签: 玉文化 思想者
独山玉二三事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相传和氏璧的发现者是春秋早期一个叫卞和的楚国人,他在荆山里发现了一块与众不同的石头,将其献给了楚王。然而,玉雕师鉴定后认为这是一块不咋样的璞玉。楚王大怒,砍去了卞和的左脚。后来,楚文王继位,卞和失去了双脚,但他并没有失去献玉的勇气,再次献玉并成功。最终,楚文王命人剖开此玉石,发现是一块无瑕美玉,将其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承载了财富与权力和传奇与神秘,其相关的历史故事成语有价值连城、完璧归赵、和璧隋珠等等,与此相关的著名历史人物名闻遐迩。玉的形成要几亿年历史,即使文化积淀厚重的和氏璧,几千年的历史相对几亿年时间而言,只是沧海一粟。那么和氏璧是什么玉种?鼠目寸光的人都会说是和田玉。其实最不可能的就是和田玉种,试想,三千年前的交通,平民百姓不可能走到离中原大地几千公里的新疆荒原,而且还要带着这么一块石头。
和氏璧具体是什么玉种已经不得而知,在发掘到实物之前,谁也说服不了谁。以有限的历史记载文字推测,和氏璧完全可能是现在的四大名玉中的独山玉,从产地而言,和氏璧发现在荆山下,我国现在有五座叫荆山的山,最有可能的是现在安徽蚌埠怀远县的荆山,这里现在还有卞和洞,现在的怀远县当时也属于楚国。从外观来而言,和氏璧“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正符合独山玉的特点,独山玉颜色丰富,是所有软玉中颜色品种最多,质地最坚硬,所以现在又被称为东方翠或南阳翠、中国翠。其次,玉的名称,是以近现代的行政地名而命名的,新疆的“和田玉”,陕西的“蓝田玉”,河南的“独山玉”,辽宁的“岫玉”,春秋战国以前的古代,既没有和田也没有岫岩这些地名,包括独山玉,近年被评为名玉雕魁首的元代的现在放在北京北海公园的“渎山大玉海”,也是以同音词“渎山”称呼,而不是叫“独山”。
我们不能以当下的理念去感悟古代的事物。所谓玉种优劣,除了玉本身必须具有的特点和共性,有些是今天商业行为炒作的结果,并不一定是玉自身的质地特点决定的名声,就像“和氏璧”一样,可以被认作普普通通的璞玉,也可被当做传世之宝。
玉文化虽然古已有之,在近代中国,真正的掀起了波澜的、或者说让广大平民百姓也关注青睐的是改革开放后的这几十年中,我是见证了这种文化跌宕起伏的亲历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包括上海这样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不要说玉器市场,就是有玉器的商店也是屈指可数。在八十年代中期,也就是当时河南的农民把玉器带到了上海摆地摊,这些玉雕品最多的就是他们家乡的独山玉。最早的地点就游动在当时的黄浦区和南市区交界处的一条几十米长的名叫“旧仓街”的小马路,这里正好是我家的弄堂口,后来又延伸到会计路(现在又改称会稽路),当时这种地摊只能星期天摆一些时间(当时还没有双休日),再后来,卖玉器的农民有的逐步变成了玉商,入驻到东台路玉器古玩的室内集市,规模越做越大,被誉为南有上海东台路,北有北京潘家园。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这种玉石市场的星星之火,已经形成了燎原之势。此时我家乔迁到了杨浦区五角场,不少这些河南农民也到了杨浦区的本溪路一带,后来蔓延到上海各个角落都有这些人的身影,有的还在上海豫园商城和上海文化名人街等地方登上了大雅之堂。
历朝历代,赏玉、爱玉、藏玉都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现象,玉文化承载了道德标准、信仰习俗、观念意识、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社会文化功能。无论古人对和氏璧的迷幻解读,还是今人对独山玉的兴趣诠释,都是对我们的国粹玉文化的延续和升华。
和氏璧畅想
独山玉二三事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相传和氏璧的发现者是春秋早期一个叫卞和的楚国人,他在荆山里发现了一块与众不同的石头,将其献给了楚王。然而,玉雕师鉴定后认为这是一块不咋样的璞玉。楚王大怒,砍去了卞和的左脚。后来,楚文王继位,卞和失去了双脚,但他并没有失去献玉的勇气,再次献玉并成功。最终,楚文王命人剖开此玉石,发现是一块无瑕美玉,将其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承载了财富与权力和传奇与神秘,其相关的历史故事成语有价值连城、完璧归赵、和璧隋珠等等,与此相关的著名历史人物名闻遐迩。玉的形成要几亿年历史,即使文化积淀厚重的和氏璧,几千年的历史相对几亿年时间而言,只是沧海一粟。那么和氏璧是什么玉种?鼠目寸光的人都会说是和田玉。其实最不可能的就是和田玉种,试想,三千年前的交通,平民百姓不可能走到离中原大地几千公里的新疆荒原,而且还要带着这么一块石头。
和氏璧具体是什么玉种已经不得而知,在发掘到实物之前,谁也说服不了谁。以有限的历史记载文字推测,和氏璧完全可能是现在的四大名玉中的独山玉,从产地而言,和氏璧发现在荆山下,我国现在有五座叫荆山的山,最有可能的是现在安徽蚌埠怀远县的荆山,这里现在还有卞和洞,现在的怀远县当时也属于楚国。从外观来而言,和氏璧“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正符合独山玉的特点,独山玉颜色丰富,是所有软玉中颜色品种最多,质地最坚硬,所以现在又被称为东方翠或南阳翠、中国翠。其次,玉的名称,是以近现代的行政地名而命名的,新疆的“和田玉”,陕西的“蓝田玉”,河南的“独山玉”,辽宁的“岫玉”,春秋战国以前的古代,既没有和田也没有岫岩这些地名,包括独山玉,近年被评为名玉雕魁首的元代的现在放在北京北海公园的“渎山大玉海”,也是以同音词“渎山”称呼,而不是叫“独山”。
我们不能以当下的理念去感悟古代的事物。所谓玉种优劣,除了玉本身必须具有的特点和共性,有些是今天商业行为炒作的结果,并不一定是玉自身的质地特点决定的名声,就像“和氏璧”一样,可以被认作普普通通的璞玉,也可被当做传世之宝。
玉文化虽然古已有之,在近代中国,真正的掀起了波澜的、或者说让广大平民百姓也关注青睐的是改革开放后的这几十年中,我是见证了这种文化跌宕起伏的亲历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包括上海这样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不要说玉器市场,就是有玉器的商店也是屈指可数。在八十年代中期,也就是当时河南的农民把玉器带到了上海摆地摊,这些玉雕品最多的就是他们家乡的独山玉。最早的地点就游动在当时的黄浦区和南市区交界处的一条几十米长的名叫“旧仓街”的小马路,这里正好是我家的弄堂口,后来又延伸到会计路(现在又改称会稽路),当时这种地摊只能星期天摆一些时间(当时还没有双休日),再后来,卖玉器的农民有的逐步变成了玉商,入驻到东台路玉器古玩的室内集市,规模越做越大,被誉为南有上海东台路,北有北京潘家园。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这种玉石市场的星星之火,已经形成了燎原之势。此时我家乔迁到了杨浦区五角场,不少这些河南农民也到了杨浦区的本溪路一带,后来蔓延到上海各个角落都有这些人的身影,有的还在上海豫园商城和上海文化名人街等地方登上了大雅之堂。
历朝历代,赏玉、爱玉、藏玉都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现象,玉文化承载了道德标准、信仰习俗、观念意识、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社会文化功能。无论古人对和氏璧的迷幻解读,还是今人对独山玉的兴趣诠释,都是对我们的国粹玉文化的延续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