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出品牌班级》书评系列(一)
(2016-06-05 10:17:50)
标签:
杨春林德育品牌班级 |
分类: 它山之石 |
作为一名喜欢探索的班主任,我一直在思考“理想的班级是怎样的”这个涉及带班方向的根本性问题。何谓“理想的班级”?一千个人眼中可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此,2015年浙江省“教育年度人物”、杭州市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杨春林老师在其新著《变出品牌班级》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理想的班级”要有自己的“品牌”。
班主任工作,多少人避之唯恐不及,杨老师却做得有滋有味、点子不断,工作常做常新,这是因为杨老师进行了众多微创新:在人际关系方面,变紧张为和谐;在管理机制方面,变单轨为双轨;在班级活动方面,变共性为个性;在教育常态方面,变刻板为灵动……作为全国优秀班主任,杨老师用20年的教育智慧、系统的带班思考,创造出品牌班级,抵达教育幸福的彼岸。
那么,杨老师是如何变出品牌班级的呢?
比如,在“紧张变和谐”这一章节,杨老师通过“模拟法庭:向老杨开炮”的崭新途径,与学生一起心平气和地探讨了“跑操期间能否上厕所”的难题,将管理危机转化为教育契机,不仅解决当下的管理问题,而且教会了学生理智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上了生动一课。这是杨老师对师生平等理念的诚实践行,当然也是杨老师所带班级的品牌。
比如,在“单轨变双轨”这一章节,杨老师创造性地开展“金牌管理员”活动,提升了值日班长的专业形象,通过事说明了值日班长对学生能力的锻炼价值,通过制度清除了值日班长顺利开展工作的障碍,极大程度地引起了值日班长对未来的热切向往,科学治愈了值日班长管理低效的通病。这是杨老师的创新,当然也是杨老师所带班级的品牌。
比如,在“共性变个性”这一章节,在参加“毅行活动”返回的途中,很多学生已经累得“气息奄奄”,此时杨老师鼓励学生“既然是毅行,就要行出水平,行出高度,行得与众不同!”如果只是这样说说,杨老师的带班水平倒也一般。神来之笔在杨老师的后一句话中出现了:跑步回去,争抢热水!这一句玩笑话,犹如曹操的“鞭指梅林”之举,充满了智慧,让整日和无数同学“抢夺”洗浴热水的学生顿时来了劲头,于是他们“一路狂奔”返校,“把其他班级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这是杨老师的智慧,当然也是杨老师所带班级的品牌。
……
类似上面的新颖做法,在书中还有很多,时不时让人眼前一亮。当然,杨老师的这本书不仅大大丰富了我的带班方法,而且也引起了我的进一步思考:创建品牌班级的本源是什么?作为喜欢研究的班主任,我能像杨老师那样变出品牌班级吗?
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德育特级教师、杨老师专业发展的启蒙者韩似萍老师说:“杨老师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一是敢发表观点。我很欣赏他这种‘单纯’。二是他特别听得进别人的话,因此他常常成为大家学术批判的‘靶子’。他就像一块海绵,挤出来的多,但吸进去的也不少”。杭州师范大学在校学生、杨老师当年的弟子傅一舟说:“‘老杨’的教育常有创新,他的每一个教育行为后面都有严谨的教育思考。”
品味着“老师”和弟子对杨老师的评价,我恍然大悟:杨老师之所以能变出品牌班级,就是因为杨老师善学习、善沟通、善思考、善创新、善实践,就是因为“变”是杨老师的带班智慧的集中体现,杨老师自己就是品牌啊!也就是说,班主任就是创建品牌班级的本源,班主任就是品牌班级的最大品牌!
在初当班主任时,杨老师曾遭遇“下课”的悲催命运,就是这样一位“起点不高”的杨老师通过自身的不断修炼而变出品牌班级。我相信任何想变出品牌班级的老班,都能通过阅读《变出品牌班级》一书,感悟杨老师的带班心路历程,学习杨老师的变出品牌班级的创新做法,一定也可以变出品牌班级来。正如杨老师在自序中说的那样:“我行,你也一定行!”
有态度 有行动 有方法
——杨春林老师的教育智慧
与杨春林老师相识,缘于去年到苏州参加生命教育培训。短短几天,我便对他的印象颇为深刻。杨老师到哪里,似乎总能成为“热点”,能说,能笑,更能逗乐;当然同去的一干人也喜欢拿他开涮取乐。也就是那次,得知他有一本书即将出版,之后便一直很期待。
6月2号,我从网上购买的杨老师大作《变出品牌班级》终于到了,拿到手里便兴奋地拆封开读。说实话,很久没有这么认真读书过,而且几乎是一口气把它读完。
真正结识一个人不能光听他说什么,还要看他做什么。我与杨老师相识,细算起来,顶多也只是几面之缘,因此不能算是深交。但当读完他的书,我便可自诩真正认识他了,因为我看到了他在教育教学上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一番激情,我把书读完了;一番回味,我想写点啥。然提笔而思,又觉有些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怪自己笔拙,只好将就把自己的心得与启示简单罗列几点于下:
一是有态度。杨老师把班主任比作孕妇,这可算是很奇葩的比方,但我很欣赏这个比喻。谁说不是呢,班主任真的很像孕妇,也应该像孕妇。无论孩子在肚子里怎么伸手蹬腿,孕妇都是很开心地抚摸,期盼着他一天天长大。这就是一种育人态度,选择了做班主任,就应该有这种态度,有爱,宽容,期盼。正如杨老师所言,他最初做班主任也失败“下课”过,对比他,我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究其原因,大约那时我们不懂得如何等候让孩子慢慢长大,校领导又不懂得如何等候让年轻老师慢慢学会管理。一旦缺乏这种态度,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管理极有可能走向另一面。首先是要有态度,这就是杨老师的教育箴言。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杨老师与一位“胡搅蛮缠”的家长的沟通,不敢说大多数教师不能做到这一点,至少自己目前还没有修炼出来。
二是有行动。借用刚逝世不久的杨绛先生的一句话:“你们的问题是读书不多,想得太多。”我们这些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空想,而不行动。想有好的班级,想有好的学生,想有好的家长,想有好的成绩,而我们真的细心管理了吗,我们真的用心培育了吗,我们真的耐心沟通了吗,我们真的尽心教学了吗。这些都需要不断用行动去尝试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在经验里不断促进提升。杨老师的教育教学行动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班会课也好,家长会也好,运动会也好,社会实践活动也好,都是他带着学生一起行动。行动起来了,一切就好办了。就是在这样的行动再行动中,杨老师“变”出了“扬翼”班这个品牌。
三是有方法。虽然事实上的确存在有解不开的死结问题,但总体来说,方法总比问题多。有方法,这大约就是杨老师所说的“变”,人际关系变紧张为和谐,管理机制变单轨为双轨,班级活动变共性为个性,教育常态变刻板为灵活。的确,杨老师不断改变方法,甚至寻求方法,“变”出诸多花样来,让班级有了活力,让学生有了激情,让生命有了光彩。你不得不服,杨老师没收了学生的手机还讲得那么有理,杨老师给学生排个座位还那么有招,杨老师教学生怎么面对心上人还那么有情,杨老师布置的回家作业还让家长那么有感……
有态度,有行动,有方法,这就是我所认识的杨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