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教育的是是非非》

(2015-03-26 17:10:47)
标签:

杂谈

分类: 旧文杂览
武宏伟老师是在新浪微博上结识的朋友。蒙武老师厚爱,将他的新著《教育的是是非非》赠于我并嘱我写一篇书评。我说:“我们是同道中人,相互帮助是份内之事。”显然我说的“同道”不只是指我们都做教师,都在学校工作的这个“职业之道”。教师只是一个职业称谓,勤勤恳恳把教师作为安身立命职业追求的有之;把自己生命融入教育,希冀对教育改革发展有所贡献的有之;广建人脉、争名夺利设计着升官发财道路的有之;浑浑噩噩连最起码的职业操守都没有的有之……虽然都是教师,却有着天壤之别的“道”。
武老师的“道”是把教育作为终身追求事业之道,是潜心教育研究之道,是独立思考之道,是由爱生忧、由忧生思之道。我把自己认作武老师的同道中人并与之比肩,高抬了自己,也是给了自己一个自我发展和提高的美好愿景。
是非是一种价值判断。随着这些年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以及新观点、新理念的不断渗入,教育也不再是波澜不兴的一潭湖水。
新的教育观点和理念为教育发展变革带来朝气与活力,但也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困惑与迷茫。
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如何来判断《教育的是是非非》?
我们一线教师总习惯于听从红头文件,往往缺乏自我的价值判断标准。我们总是认为教育行政领导说的错不了,领导说怎么做就怎么做。
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要求教师具备独立而自我的价值判断,我们在失却了权威性依赖后,又如何来建立属于自我的教育价值评价体系呢?武宏伟老师的书恰当其时。我想这或许是武老师在书名下方写上:“国内第一本明辨基础教育是非的工具书”的良苦用心吧。
武宏伟老师是谁?我没有去翻看武老师的履历,我也相信在武老师的心目中最重要的身份便是“一线教育专家”。 “一线”意味着武老师的脚踏实地;“教育专家”意味着武老师的学术性专研。这两者缺一不可,少了“一线”的“教育专家”,或许会多了些理论的“空中楼阁”;少了“教育专家”的“一线”,或许少了些深邃而系统的理性思考。
我们现今的教育不缺“一线”教师,也不缺“教育专家”,缺乏的正是这两者有机结合的“一线教育专家”。“一线教育专家”往往是“一线”教师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当今时代扮演着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角色。
武老师从“教者”、“教育”和“教学”三个部分七个话题入手,力图全方位、多角度为教育教学的价值判断提供工具支撑。
我在通读全书后,撷取其中几篇与老师们分享,以一斑而窥全豹吧。
武老师开篇文章《教育家离您有多远》,文章中提到:“这些‘特级’、‘模范’和‘优秀’的取得,有的甚至是伴有人际关系的。而堪称‘家’的又往往是‘超凡脱俗’的人,故难跻于此列。”武老师的价值判断很明白:“特级”未必等于“教育家”,甚至“特级”还可能会远离“教育家”。在我看来,武老师的“超凡脱俗”是一个通俗的说法,“超凡脱俗”就是突破现有的规则。在现有规则中做得最好或许是成为特级的一个标准,但教育家却必须成为现有规则的突破者和新规则的开创者。教育家是无法用现有规则来评定的。
您是否觉得武老师关于教育家的是非判别标准出乎您的意料之外,那您就更需要阅读这本书了。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有“个性”的老师。“个性”彰显的是“人性”的光辉。学校是培养“人”的所在,是培养千千万万不同生命个体的场所。教育教学的人性化是对过去教育教学“标准产品化”的彻底否定。人不是产品,已然成为当今教育的共识,但对于显示“人性”的标签“个性”却还摇摆在“是非”价值判断之间。
武老师在《个性教师与个性化教育》中写到:“一提到‘这个人个性强’或‘这个人很有个性’,人们总会和‘性格怪异、执拗恃强、我行我素’等联系在一起。但‘个性教师’可不是这个意思,它是指在教育教学上有独特思想和独特教学行为的人。”
武老师对“个性教师”的定义下得很到位!
事实上教育教学上的独特思想也往往会被认为是“执拗恃强、我行我素”,为什么武老师在文章中否定了“执拗恃强、我行我素”并全新定义了“个性教师”呢?这正是武老师的智慧所在,因为他深知社会接纳新的价值判断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的。
个性教师进行个性化教育来培养个性化的学生成了新课改尊重人、培养人的很好注解。正如武老师在文章中所写:“只有教师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个性才有可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当我们的教师都成了鲜明的教育艺术家时,我们的教育天地就会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作业一定要全批全改吗?》这个脚踏实地的话题是否也曾困扰着您?您的是非评判标准又是什么呢?
一般而言,学校管理人员会支持全批全改,因为在他们的认识中多做总比少做好,全批全改才能说明教师尽责。这种观点停留在教学是一种体力劳动的认识之上。这种观点指导下的管理也是简单而低端的。教师则更多的会不支持全批全改,不排除其中有偷懒的原因,更主要的则是工作量大,对教师的备课、研修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中武老师开门见山,很客观地摆出两派理由;继而“站在高处俯瞰我们的教育总体现实的‘面’”,带领我们从一个更高的视角来审视话题,进行理性的思考与分析。
“作业批改方法多种多样,但不管采取何种方法,都要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动’起来为前提。”结论似乎并不难以理解,但拨开表象迷雾,深入本质思考,分清是非确是我们教师面对纠结,形成独立自我价值判断的不二法门。
武老师在后记中写道:“求是去非,改革进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耐得住寂寞,禁得住打击。”当我们掩卷思索时,我们不妨躬身自问:我是一个在寂寞和打击中能恪守操守,不断求是去非的教师吗?
在这一条我所理解的“光荣的荆棘路”上,我相信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同道中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