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特殊句式㈣
(2009-12-01 15:33:42)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语言基础 |
文言特殊句式㈣
四、省略句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更加普遍。翻译这种句子时,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补”——补出省略的成分,并以括号作标志。当然,前提是识别这种句子。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又分三种:A承前面的主语省略,B呼应下文的省略,C对话中的省略。即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
承前省:
①“自吾……而乡邻之日蹙……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 (《捕蛇者说》)从“号呼”开始的句子主语“乡邻”都省略了。
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伐齐”前面就省略了主语“廉颇”。
蒙后省:
①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殽之战》)开头就省略了主语“尔”。
②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度”前面省略了主语“公”。
对话省: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甚急。”(《鸿门宴》)什么“甚急”?显然它前面省略了主语“今日之事”。
②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乐乐。”第一个“曰”前面省略了主语“孟子”,第二个“曰”前面省略了主语“王”,“不若与人乐乐”前面还省略了“独乐乐”。
特别提醒:有时省略的主语不是同一对象,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桃花源记》)翻译这类句子时,省略的主语必须补出来,表意才不致于混乱。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不能省略,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翻译时,被省略的谓语必须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又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介词的宾语。如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追”的宾语“之(孙权)”;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项羽)”。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往承上文省略。翻译时,必须补充出来。
4.省略兼语。指省略的成分既是前一谓语的宾语又是后一谓语的主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拜”后就省略了兼语“之(相如)”。
5.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①“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陇西”前省略了介词“于”;②“赐之彘肩。”(《鸿门宴》)“彘肩” 前省略了介词“以”。翻译时,都要补出来。
6.省略量词。现代汉语中,数、量词总是一起出现,文言文中数词后面不出现量词,翻译时需要依据内容添加。如“蟹六跪而二螯”,“跪”“螯”都不是量词,译时前面要添“只”一类量词。
【针对性训练】
1.下列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元世祖素知天祥贤,将付以大任。
2. 下列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告知)
B.至则无所用,放之(于)山下
C.永州之野产异蛇,( 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蛇 )尽死
D.卻子子至,请伐齐,晋侯弗许(之)
3.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
孔子闲居,子贡侍坐,“请问为人下之道奈何?”孔子曰:“善哉!尔之问也!为人下,其犹土乎?”子贡未达(明白),孔子曰:“夫土者、掘之得甘泉焉,树之得五谷焉,草木植焉,鸟兽鱼鳖遂焉;生则立焉,死则入焉;多功不言,赏世不绝。”故曰:“能为下者,其惟土乎!”子贡曰:“赐(子贡自称)虽不敏,请事斯语。” (《韩诗外传》)
⑴生则立焉,死则入焉;多功不言,赏世不绝。
⑵赐虽不敏,请事斯语。
参考答案:
1.A(A是定语后置句。B“地”前面省略了介词“于”,C“再”“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鼓”,D“将付”后面省略了动词宾语“之”。)
2.C(应该是“草木尽死”)
3.⑴(人)活着就在(大地)上面成家立业,死后就埋入地里;(大地)功劳很多却从不会四处张扬,然而(它)对社会的贡献却永不断绝。
⑵我虽然不聪明,也一定按你这话去做。(1653字)
湖南

加载中…